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

「安樂死」,真的「安樂」嗎?


 
 前幾天從醫院就診回來時,一起去看診的菩薩,與印隆討論了關於「安樂死」的問題,因此就與他分享了一些心得,以及去年因為發病而差點送去加護病房插管的心情。我們談了很多,最主要的是想分享:如果自己已到了癱瘓不可逆的時候,請不要給我做非自然的「維生」醫療方式,就讓我一心念佛,圓滿此身/生。

 關於「安樂死」的問題,是現代社會中不論國內外都熱門的議題。記得在二十餘年前插大考哲學系時,台大哲學系的考題中,有一題就是要對於「安樂死」提出討論。現在大學已有宗教系、生死學系等,相信此議題仍舊是相當重要。

 而「安樂死」,真的「安樂」嗎?

 最近由於前體育主播傅達仁提出「安樂死」的請求,此議題又再度浮上新聞。今日看到康健雜誌的一篇文章:「高喊安樂死之前,台灣要先做好5件事」,覺得有一些內容很有意義、值得深思,因此引用與大家分享:
-          邱世哲醫師:父母總希望留下點什麼給子女,有時不是有形的財產,而是一種生命態度。面對病痛,努力活到它該有的長度,不選擇用死亡來解決問題,也不用過度醫療延長生命。這是留給孩子最珍貴的東西。
-           民眾可能不了解安寧療護與安樂死的差別,以為安樂死泛指「安詳地去世」,並不知道它是用致命藥物縮短生命,跟安寧療護完全不同。「『安樂死』這個詞已經被誤導,每個人的解讀、想像都不一樣,」長年研究病人自主的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系副教授楊秀儀說。
-          楊秀儀認為,人有生命自主權,但不應包括終結生命的權利……世上沒有一個國家承認自殺合法,只是不處罰而已。「生命有無窮的可能。沒有深思熟慮就認為人有死亡自主權,這太危險了。」……生命有一定的美,即使年老、生病、衰弱,這也是生命的自然過程。社會要思考的是,如何幫助這些人安詳走到人生盡頭,而不是用死提早結束,」
-          「安寧療護如果做得好,已經可以幫助多數人善終了,」楊秀儀說,實施安樂死的國家,安寧療護也已成熟、普及,如果接受安寧療護後仍無法緩解痛苦,才考慮安樂死。也就是實施安寧療護優先於安樂死。
-          然而台灣的安寧療護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楊玉欣說,台灣發展安寧療護已超過20年,然而簽署DNR(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的人僅40幾萬,「社會沒有動能做這件事。」多數民眾是在病重、意識不清時,由家屬簽署同意書,而非自己清醒時簽署意願書,這說明多數人並沒有「病人自主」的概念,而代替病人做生死決定的家屬也承受極大壓力,非常痛苦。
而且很多人在死前不到一星期才開始接受安寧療護,時間點太晚,已進入彌留狀態,根本無法在死亡前做更有意義的事,跟家人道愛、道謝、道歉、道別。

 眾生,有生必有死;如何善終,就從珍惜當下開始。讓生命無有遺憾,得大自在!


-          佛教對安樂死的看法
-          簽不簽安寧DNR 看看這婦人的故事20161102
-          安寧療護5大疑問 醫師解惑201611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