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緩和醫療與自然死不是安樂死/陳榮基

  從前的人,大多死於家中,由家人陪伴安詳往生。死亡被視為生死輪迴或正常生命週期的一部份,人們大都能接受此自然死亡的事實。近代醫學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死 於醫院。自一九六 0 年代以來,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發明,繼之以不斷發展的高科技醫學,它雖然延長了人類的壽命,但是卻使醫療提供者,尤其是醫師,產生了與自然爭命的妄想,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在醫院中彌 留,而臨終前,幾乎都得經過醫院裏急救團隊的心臟按摩、氣管內管充氣、心臟電擊以及心內或靜脈注射藥物等驚心動魄的心肺復甦術循環操作,一直到家屬不忍 心,要求醫師停止,或急救團隊累到無力繼續,才肯放棄急救,宣佈死亡。
images85XHHBIT


  CPR 本來是為了挽救急性惡化的病人,如溺水、觸電、車禍或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可能因 CPR 而救回一命。至於慢性逐漸衰敗的病人(如老年失智症、運動神經元疾病、植物人或多重器官衰竭)或惡疾(如癌症、愛滋病)臨終的病人,在呼吸衰竭時,再將之 送入加護病房,並施於 CPR ,除了延長病人的痛苦及干擾病人的安詳往生外,實在沒有什麼醫療的意義,更反而造成醫療成本及社會資源的浪費。

  於是越來越多的醫療人員及一般人們開始懷疑臨終病人的 CPR ,是否有意義。人們不盡要問: CPR 對這種病人有益嗎 ? CPR 是否不會對病人引起傷害 ? 這些動作,是臨終病人想要的嗎 ? 很多人相信下列情況,不宜施行 CPR :身患不可逆及必死疾病的人,其治療已非積極治癒而是緩和解除痛苦為主的病人,死亡將在短期內發生的病人,以上狀況有兩位獨立的醫師確認時,似乎不宜再作 CPR 。這類病人在臨終時,不要作 CPR ,或稱不要作心肺復甦術(Do not Resuscitate ,或 Do No Resuscitation, DNR )。

  美國加州率先在一九七六年通過「自然死法案」,推行「生預囑」,至今幾乎已擴 展到全美國及加拿大。「生預囑」或「生前預囑」,又稱「預立指示」,讓我們可以在健康時,或還沒病到沒有能力表示意願時,即以書面表示臨終時的抉擇,最重 要的是接受或拒絕 CPR 。也可在生預囑中指定醫療代理人或預立醫療代理人,在自己昏迷無法表達意見時,由代理人代為決定臨終的醫療。醫療提供者,可依法,遵照此生預囑或代理人的 決定,執行或放棄 CPR 。美國聯邦政府在一九九一年制定「病人自決法案」,要求所有參與國家醫療保險之醫院,必須以書面告知成年病患此項醫療自決權益,讓病人自行決定要不要立下 「生預囑」。

在病人臨終時,生活的品質可能優於生命的延長,醫師在此時,如能尊重病人意願,提供協助,讓病人有尊嚴的死或安詳的往生,其實也符合醫學倫理的行善、無傷害及病人自主等三大原則。

  我國尚無生預囑或醫療代理人的方法,而醫師法第四十三條規定:「醫院、診所遇 有危急病人,應即依其設備予以救治或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因此依法,不論那種病人只要在醫院彌留,醫療提供者「都有義務以 CPR 回應,雖然明知有些是沒意義的動作,但也習以為常的進行。有些家屬則以世俗宗教信仰的理由,要求自動出院,回到家中,再拿下呼吸器,讓病人「壽終正寢」 「安詳往生」,以逃避醫院的 CPR 。

  但是隨著上述國外生預囑及自然死觀念之影響,及臨終關懷安寧療護之推動,如對癌末病人,臨終時再給於 CPR ,增加病人及家屬的痛苦,違反安詳往生的理念。

  佛教徒很多不但希望能夠安詳往生,更希望彌留時身體不要受到搬動或刺激,能夠在親友的念佛聲中蒙佛接引,蓮生淨土。此時若再施予心肺復甦術的折磨,將是罪大惡極的行為,徒令死者含恨而生者抱憾。

  將來「緩和醫療條例」或「自然死法案」如完成立法,則在我國實施「拒絕心肺復甦術」或 DNR ,就有完整的法源依據了。應該是大部份的佛教徒所樂意期待的。

  佛教的諸多戒律中,「不殺生」是第一大戒,蜎飛蠕動都不可殺更何況是「人」。 「安樂死」不論用意是好是壞都是「殺人」,嚴重違反佛教徒的戒律。佛教徒必然反對以任何方式「致人於死」。佛教徒不但反對「殺人」,也反對「自殺」,一息 尚存,不管他的身體機能有多大的缺陷(如長期昏迷或植物人),都是「生命」,不可以任何理由處以「安樂死」。至於癌末痛苦的病人,佛教徒所求的是如何減輕 他的痛苦及助其安詳往生的自然死。

  道教遵老莊「道法自然」的原則,當然也反對「加工致人於死」的「安樂死」,而更能接受「自然死」的理念。
(本文寫於二 000 年 四月八日 佛誕日)  
摘自慧炬出版社《學醫與學佛》

 陳榮基 / 中華慧炬佛學會理事長  恩主公醫院教授/顧問醫師

好文延伸閱讀從科技回歸到人性開始,才看見眾生 必看!!!!

引用自:http://vege1212.pixnet.net/blog/post/3189592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