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閉關閱藏




 夢參老和尚開示(正念/夢參老和尚20160919),有許多高僧大德,因為閉關閱藏而開悟,因為藏經法寶字字珠璣,都是照見真理的寶句!

 印光大師七十歲之前並不出名,他在定海普陀山藏經樓裏三十年,因此厚積薄發,因緣到的時候,廣利無量眾生!依印光大師的開示,正確(閉關)閱經藏法:
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於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聽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之理,正實相法,即使根機純劣之人,也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什麼義,此一段是什麼義,全屬於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業障消滅,增長福慧乎?讀經時若知恭敬,猶能少種善根,倘若全如老學究之讀儒書,恐將己見褻慢之罪,嶽聳淵深。以善因而招惡果,即是此一輩人也。
故古人專重聽經,以心不能起分別故,比如一人出聲誦經,一人於旁邊攝心聽經,字字句句,務期分明。其心專注,不敢外緣一切聲色,因稍微放縱,便至經文斷裂,文義不能貫通矣。誦經者有經文可依,心不大攝,亦能誦得清楚。而聽經者惟聲是托,一經放縱,便成割裂。若能如此聽經,比至誠誦經者,能至誠恭敬之功德齊等。若誦經者,恭敬心稍疏忽大意,則其功德,難與聽經者相比矣。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亂推。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蕩,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撓首搔癢,一切肆無忌憚,毫無恭敬之心,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讚歎,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默然神傷,泣然出涕,嗟歎魔眷橫興,無可奈何耳!
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當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看,佛像亦如此。能如是,則無業障而不消,無福慧而不具足矣。必須懇切志誠,方能感應道交,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
今人學佛者,多讀文取義,供給口頭活計,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於恭敬至誠,依教修持者,誠而難得其人。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至褻慢,則罪業愈增,福慧愈減矣。哀哉,凡遇知交,當諄諄以告之,則莫大之法佈施也。
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而入定。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注,遂得念極情亡,至天黑定,尚依舊寫,侍者來言,天黑定了,才覺不見五指。圭峰大師讀圓覺經,而心開意解。六祖大師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徹悟心源。天臺智者大師誦法華,身心豁然入定。明雪嶠信禪師,目不識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為人所難能,久久大徹大悟,辯才無礙,提筆縱橫,居然一大寫家。此諸利益,皆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來。閱經者,當以此為法。
故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注疏,當另立一時,唯事上研究,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也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經時稍舒泰些。如果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經為主,研究但略帶即可。否則終日窮年在事上研究,縱然研究的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也只是口頭上活計。於自己明心見性、身心性命,了生脫死分上,毫無干涉。臘月三十到來,決定一絲毫用不著。
如上所說閱經,必當業消智朗,三種情見,完全歸於無有之鄉。若不如是閱經,非但三種情見,未必不生,或恐由於宿世業力,引起邪見,撥無因果,及淫殺盜妄,種種煩惱,相繼而興,如火熾燃。
 在今年三月時,就有起了想閉關閱藏的發心(願深入經藏),但因為自去年十月到今年六月,連續發病住院三次,身體變得很虛弱,所以今年都不敢安排閉關,怕會有狀況發生。而今年已逐漸入秋,終於度過炎熱一發病的夏季,希望身體能繼續穩定下去,不要惡化的太快。祈願明年可以安排二~三個月的時間,能夠掩關閱藏,也靜心調養身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