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吃素算不算殺生?



 佛教奉行慈悲的理念,而有持素、不殺生、不食眾生肉的主張。但是有部份人會質疑,植物也有生命,那麼吃蔬果也可能是殺生?許多素食者可能都聽過像這樣的問題,究竟佛教的立場和看法又是怎樣呢?

 關於此質疑,聖嚴師父在《學佛群疑》中如是解釋:
「一般初學佛的人,對眾生的定義不明,而且現在更有人說,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說不殺生,應該既不殺動物,也不殺植物。其實生命有它的層次,植物是無情眾生,動物是有情眾生。所謂眾生,可分作三級,高級的為人類,具有三個條件:一、有活的細胞;二、有神經的反應;三、有思想及記憶。低級的為植物,只有活的細胞,沒有神經和記憶,雖有生死的反應,沒有苦樂的感覺,更沒有思想及記憶,所以叫做『無情』。中級的是動物,只有少數如狗、猴子、馬、象等高等動物有若干的記憶力,但沒有思想力。至於下等動物除了神經的本能反應,沒有記憶和思想,然其有神經就有痛苦,就會怕死。所以蟲蟻都會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險,植物則不然。因此,殺生的界定,就是能夠知生怕死的動物,而不及於植物。」
 
 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低級的鬼神,依草附木,以草木為庇護,為了慈悲鬼神,不使鬼神生嗔,故不去破壞其居處,並非為了草木不可殺的理由。微生物如細菌,從生物學上看,它是介於植物與動物之間的生物,既沒有神經更沒有記憶和思想,不屬於有情眾生,可以說是活動的植物,所以,殺菌不是殺生。關於水中的微生物,除了細菌之外,尚有比較高等的生物,他們雖也沒有神經,但已可以算在動物之列,因此,佛世的比丘,用水需要通過濾水囊的過濾,把比較大的微小眾生濾出,比較小的就不管了。這是基於慈悲的觀點,不忍目見生物而不救度。如果肉眼不能見,或雖見而不能分辨是有情或無情眾生,那就理會不到了。[1]

 佛教講的「不殺生」,是指「不殺有情眾生」;植物基本上屬於「無情」,因此殺害植物不算殺生。關於植物為無情眾生的說法,在《大般涅槃經疏》有云:「一切草木亦無常而不苦;有情之類有苦必無常。」[2]《四明尊者教行錄》也提出「有情有覺知,無情無覺知」的看法
問:有情無情既同一真性,何故斫伐樹木不為冤對,不令人墮地獄?纔損有情,便為冤對;令人墮苦受報,何耶?又復既是依正二報,同一法性,何故有情有覺知,無情無覺知耶?
答:法界體性,離諸妄念,相等虛空,無所不遍。遍依遍正,遍根遍塵,至一極微,無非法界全體而遍。嗟夫!群生梏桎斯體,妄為情器:情則四生六道水陸空行,器則山川嶽瀆草木叢林;於情分中妄計我人知見,故有苦楚冤對之事;器分既無我人知見,故無業累讎償之愆。如是不同,皆是眾生境界虛妄分別,究論法界體性,有何差別?[3]
 即使在《金剛錍》中,從法界遍佈虛空的角度,重新闡釋植物無情有性的論點,[4]此為佛教心性論的延伸議論而已。民初太虛大師在〈佛教不食肉之真理〉說明:「動物與植物雖同有生命,然動物能將吾人所同有貪生畏死之情、恐怖呼號以動吾心,令吾心感之惻然而不安。而植物無此情狀,故食植物尚無傷吾人之修慈心也。」[5]

 雖然植物是無情無覺知,但從佛教的立場來看,仍是尊重愛護。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中,記載了佛陀要求修道者「謹慎愛護」植物的基本態度: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六眾苾芻自作,使人斬伐樹木及諸生草乃至華果,隨取而用。于時諸外道等見是事已,各生嫌恥,作如是議:
此諸沙門釋子自作,使人斬伐草木。然我俗流婆羅門等乃至傭人,亦自作使人斬伐諸樹及殺草等,釋子沙門亦作其事,雖復出家,與俗何別?誰當供養如是禿沙門耶!?
諸苾芻即以此緣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苾芻眾,問答呵責,廣說如前;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若復苾芻自壞種子有情村,及令他壞者,波逸底迦。
[6]
「若作損壞心,皆得惡作」,若以貪、瞋、癡三毒之心傷害植物,也是犯戒。因此制戒目的在矯正毀傷植物的起心動念。


 印順法師也對「食蔬也是殺生」的論調做了回應:
從所殺的對象來說:殺生,指殺害有情識的眾生(近於一般所說的動物)說。有情識的眾生,都有求生惡死的意欲。如受到傷害或死亡,會引起恐怖、苦痛,引起怨恨、憤激、敵對的行為。例如人與人間的相殺,會造成彼此積怨,相仇相殺的敵對情形。草木是無情識的眾生,雖也有繁殖、營養等生命現象,但受到傷害時,僅有物理的反應,而不會有心識的反應。如砍伐草木,不會激動草木,引起彼此相仇害的敵對性;更不影響自己,保有殘殺的業感力。所以佛法所說的殺生,著重在對方有否心識的反應,會不會因此引起相仇相敵的因果系。「食蔬也是殺生」的論調,顯然沒有弄清楚這種事實,沒有明白殺生所以要禁止的真實意義![7]
佛教認為凡是有「情識」的眾生,他們都會有感知與貪生惡死,若對其造成傷害,則結下怨懟的惡因惡緣,造成輪迴生死互相酬償的問題。而植物沒有心識,所以屬於無情生命的範圍,但也須以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

 吃素並不算殺生,此「生」是指具有心識的有情眾生。而蔬果雖然未具情識,但我們在食用時,應該要懷感恩心,時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另外若能注意到蔬果的生產與取得等方式,盡力做到護生與環保節約,更是真正的愛護生命,利益一切眾生!


相關文章
- 吃蔬果、植物不是「殺生」/第326期《明覺》﹕法忍法師(20140416 



[1]釋聖嚴,〈殺生的定義和範圍是什麼?〉,收入《學佛群疑》(臺北︰法鼓文化,1996)。
[2] 《大般涅槃經疏》卷 31,收入《大正藏》第 38 冊,頁 0218 下。
[3]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 4,收入《大正藏》第 46 冊,頁 0893 中。
[4] 《金剛錍》開始討論植物「無情有性」的議題。經文說:「僕初聞之,乃謂一草、一木、一礫、一塵,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緣了。若其然者,僕實不忍。何者草木有生有滅,塵礫隨劫有無,豈唯不能修因得果?亦乃佛性有滅有生。世皆謂此以為無情,故曰無情不應有性,僕乃誤以世所傳習,難仁至理失之甚矣,過莫大矣。因為佛性虛空,遍及一切,所以植物無情有性。」詳見《大正藏》第 46 冊,《金剛錍》卷 1,頁784 中。
[5]清• 釋太虛,〈佛教不食肉之真理〉,收入《太虛全書》第 31 冊(台北:善導寺佛教流通處出版,1980 11 3 版),頁 1458~1466
[6]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 27,收入《大正藏》第 23 冊,頁 0776 中。
[7] 印順法師,〈關於素食問題〉,《佛制教典與教學》,頁98-9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