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辯經圖(圖片引用自:尼瑪澤仁官方網站) |
原本是不想修改此次論文,除了對於審稿教授的回覆有些意見外,自己的身體也愈來愈差,打字也較困難,沒有把握是否有足夠的心力修改(20151008-收到《中華佛學研究》學報的論文審稿通知)。不過在英善老師及一位善知識的鼓勵下,還是努力將它完成。
善知識說,如果心隨境轉,再好再如法的論點,都會感受到那不滿的氣憤。印隆聽到此話,彷若當頭棒喝,因此平心靜氣修改論文,只是體力很差,一天只能修改一些,不過還好還能修改,也陸續完成。
也剛好看到一篇文章:「略談期刊的論文評審」,提出對於期刊論文審稿制度的問題,說出許多論文投稿者的心聲。
也剛好看到一篇文章:「略談期刊的論文評審」,提出對於期刊論文審稿制度的問題,說出許多論文投稿者的心聲。
有云「真理是愈辯愈明(the more truth is debated the clearer it becomes)」,以前聽到這個「辯」字,都是想到「辯論(debated)」,是從「言」部,直覺就是伶牙俐齒、口粲蓮花者。其實,應該是透過「辯」,消除缺陷,摒除蒙蔽真理的事物、錯誤或歪理,再以事實數據加以辯證、分析、研究,將「真理」辯清。
但是言語或寫作技巧,也會影響辯論的成果。因為技巧較好的一方,若不是真正在敘述真理,乃至於難以辨識其真偽(例如詭辯),或者發展成雙方各持理據作口舌之爭,那就失去「辯」的意義了。
印隆個人很欣賞西藏辯經制度,在傳統藏傳佛教教育中,辯論教義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辯經的過程主要以兩種根據作為討論基礎,其一是「因明邏輯的思辯」,以大家普遍公認的道理來做推論基礎,依照因明學進行邏輯推理而發出質詢;其二為「引用經典」,從共同承認經典當中,引用佛陀及古德聖賢所詮述的文字,如此交叉比對,可以推敲出許多經文中的細微意涵,從而對佛法教義產生討論。
辯經不是爭吵,它是以經典內容的探討為主。尤其碰到經文內容出現矛盾時,要透過一問一答方式將真相釐清。目的不是爭出個你輸我贏,而是藉由辯經方式,訓練自己以不同角度觀察事物,讓自己對佛法的體會更加深廣。
辯經內容主要根據立宗者的立論而定。辯經時需具備辯證三方:立宗者、對辯者和裁判三方人士。辯論者雙方的三要素是:智慧具足、心機熟練、通曉經籍。辯論四根本:主張、見解、戒禁和我論。辯論三過失:內容過失、思維過失和語言過失。為了防止驕傲自滿、辯論過失,特規定辯論七美德:氣度軒昂、語氣溫雅、語不傷人、道理犀利、不懈不驕、不捨正理以行狡詐、成就自他兩利等。
釋迦牟尼佛曾與外道師辯論多次而勝利,才令佛教光大發揚,取得外道信眾之信服而投向佛法;我國唐朝高僧玄奘大師遠赴印度時,亦曾與教內僧眾辯經而獲勝,取得印度各派僧眾的敬重。佛陀亦親口開示過,鼓勵信眾不要盲從,要考驗佛語,如試金一樣,在知道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其為正確後,方接納奉行。
因此這個「辯」,並非只有透過言語技巧,將想要表達的觀念說出以說服他人。而是「辯明」、「辯清」,訓練自己以不同角度觀察事物,將提出的論點更符合邏輯、清晰的說明,讓彼此都能真正的體會真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