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蘇絢慧




 近年來世界上許多的天災人禍,以及最近的一些意外消息,如塵暴、車禍等,都讓人感受到那份椎心之痛。在查明原因、希望外來能減少事故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幫助相關人士,膚慰內心的傷痛,繼續在人生之路上前進。

 而這一本書:「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對於當人們遇到各種生命痛苦的境界,周遭有緣的親友,應是如何的態度來陪伴面對,有很好的觀點。就如在推薦序中,謝茉莉教授的分享:
不論多麼幸福的人生,都免不了要面對失落,例如,分手、寵物死亡、天災人禍、親人不和、孩子離家、孤獨、寂寞、失望等。看著周遭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生老病死離別,我不由得不斷質疑生命痛苦的本質和意義。但是在絢慧的書中我看到了一個面對痛苦很核心的觀點,亦即,對於痛苦,最有效的態度是接納而不是對抗……因為,抗拒痛苦的本身,往往帶來更多的痛苦。而接納痛苦的有效良方之一,就是被瞭解和包容……陪伴需要接納,人被接納才能安心做自己,才有力量和信心探索和療癒,也才能長出新的力量和自我。」

 佛法的菩薩行,是具足空性的悲心智慧,有空性見的大悲心,才能心無罣礙的利益眾生。本書所敘述的許多觀點,也是要陪伴者放下自己的成見,以慈愛與悲心,讓苦痛眾生安頓身心。

 以下,摘錄本書中一些佳句,與大家分享:

p. 11
 現在醫學教育逐漸重視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所以,同理心成為重要的基礎。我那些年輕的醫學生常常不懂,他們只要把身體的疾病醫好,為什麼要學習傾聽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他們很認真,也盡力給病人最好的建議,但是病人不一定買帳,他們也感到很挫折。在經過多次同理心演練和體會之後,學生慢慢明白,原 來,被瞭解的感受是多麼鼓舞且激勵人心,被同理的病人往往會比較願意跟醫生合作,進而對醫病關係和病情療癒都有幫助。透過同理和接納,心理和生理的疼痛會緩解,甚至疾病也會因此痊癒。
p. 28
 許多人可能很難理解陪伴人的過程不是為了立即解決問題,陪伴,不是一種「給」,而是一種「接」;陪伴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在安心的關係中被接住了,而可以慢慢接觸自己、理解自己、辨識自己。
p. 32-33
 一旦心急,一旦有所恐懼,一旦有強烈的價值觀,與理所當然的定見,那就無法讓心清淨,聆聽另一個人的真實聲音與感受,更不用說能去理解與明白。
p. 33
 陪伴的能力是一種無形的內功,關乎到你對「人」的了解,關乎你對行為背後意涵的洞察,關乎你對現象的覺察,也關乎你的人我界限是否拿捏得恰當,更關乎你對生命的態度是否尊重、維護與肯定。
p. 42
 他人提供的其實是一種經驗、一種處理方法、一種觀點、一種資源,但這些都不能取代當事人自己的看法、感受或決定權。當然也沒有人有權威性來對另一個人的苦痛加以決斷評論。
p. 46
 當我們說要關懷或陪伴一個人時,我們的心態卻是強硬與理所當然地要求另一個人該有什麼樣的反應,這樣的關懷與陪伴是虛妄,是以關懷與陪伴之名,行操控之實。
p. 68
 如果陪伴者一開始便失去了界限,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身心靈也需要休息、安頓與復元,便可能在硬撐的情況下,感覺到陪伴關係中的沉重負荷,而漸漸的心生厭倦與許多負面糟糕的感覺。
p. 74
 陪伴者真正需要做到的是,理解被陪伴者處於什麼狀態?有了那些經驗?有了什麼反應?而不是試圖解決。
p. 76
 唯有畫出情緒的界限,一個陪伴者才能真正做到包容、尊重與接納,不會過度的背負另一個人的情緒責任,也不會過度將自己的情緒拋給對方。
p. 80
 一個合理的狀態是,當我們在陪伴時,我們讓自己專注、用心;當我們離開備陪伴者時,我們可以放下、安心,回歸自己的生命軌道,好好的過自己的生活。
p. 106
 許多人在陪伴中,都有過度用力與過度干涉的現象。……一個陪伴者必須了解,自己的生活準則或價值觀是屬於自己的,是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所塑造與建構的,不必然他人需要遵照這樣的準則與價值觀過生活。
p. 119
 耐心,是蘊含一份氣定神閒的穩定感,以一種規律、緩和,一切自有道理,一切自有時辰的胸襟來面對世事萬物。
p. 162
 承認自己需要被照顧並不是弱者的表現,反而是勇氣的表現,願意承認自己有所限制。
p. 183
 完整的聆聽,對心理陪伴工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礎。



內容簡介

正因為人生有真實的苦痛與傷害存在,
我們都需要有人陪伴,必須正視陪伴的關係……
「從小帶我們長大的爺爺過世了。我跟弟弟在世上沒有家人了……」
  「爸爸的工作就快要不保了,我該怎麼對家人交代?」
  「怎麼辦?媽媽突然得了癌症,往後小孩子該怎麼辦?」
  「哥哥被兵變了,整天失魂落魄的,好擔心他會想不開。」
  「妹妹失戀了,因為感情痛苦好久,我該怎麼安慰她、陪她度過呢?」

  當傷痛來臨,我們常常感受到不安、無措,這種情緒黑洞不斷拉扯,讓人掩藏起自我真實的模樣與聲音,學會在關係中偽裝自己,不論是裝作沒事或故作堅強;其實,我們想要的只是陪伴而已。
  陪伴,是純淨的心靈接觸,情緒共振的狀態,覺察所陪伴的對象的處境,承接住對方心靈的過程。
  當你痛,該如何勇敢誠實的面對受傷的自己,向身邊的人吐露心聲?當你身邊的人面臨痛苦,該如何付出不缺席的陪伴關懷?這是一份愛的練習課題,獻給所有在陪伴關係中的人們,重拾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能力與連結。
  繼《於是,我可以說再見》之後,悲傷療癒專家蘇絢慧,體會正在經歷痛苦、經歷過痛苦、走過痛苦創傷的人們,以心理諮商工作者的身分,帶給陪伴者 及被陪伴者最貼心的提醒。本書以十堂課為例,教導我們在面對生命的關卡之際,唯有調整自己有限的視野,理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以一種輕鬆的姿態豐富生 命,才能用愛乘以無限大。

本書特色
  ◎ 繼《於是,我可以說再見》、《因愛誕生》之後,悲傷療癒專家蘇絢慧又一感人力作,講述面對「傷痛」和「陪伴」的主題,引領讀者重拾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能力與連結。
  ◎ 本書以十堂課為例,逐步探討陪伴關係的概念,學會陪伴身邊受苦、失落、不快樂、面臨傷痛的人。章末附有「陪伴的實踐(練習作業)」,提供讀者最貼心的心靈思考練習。

作者簡介
蘇絢慧
  投入助人工作至今十四年,特別聚焦在死亡與失落哀傷的議題上。近幾年也擴展到自我整合與生命療癒的領域,並關注關係議題。清楚知道心靈療癒工作是此生的職志,而創作工作是此生的熱情所在。
  生涯早期曾任美術設計人員、櫥窗設計師,後進入專業養成學習歷程,成為臨床社工師,生涯再轉換後,現今為醫療機構協談中心的諮商心理師。除了個人諮商服務工作外,也非常熱愛帶領支持性團體、各樣體驗工作坊,並投注大量時間在專業的教育訓練工作上。
  曾出版的作品: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寶瓶文化)、《因愛誕生》(寶瓶文化)、《死亡如此靠近》(大塊文化)、《請容許我悲傷》(張老師文化)、《生命河流》(張老師文化)、《這人生.繪本》(張老師文化)、《喪慟夢》(張老師文化)。
  蘇絢慧的部落格  gracesusu.pixnet.net/blo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