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心開不障,有願無礙



釋印隆
  在一個冬季傍晚,她突然感覺頸椎疼痛,接著是全身出現如萬針鑽刺般的劇痛,手指也麻木彎曲,並且雙腳無力。原本她以為是身體勞累與研究所課業較繁重之故,並不以為意,但過了幾天之後,情況愈來愈嚴重,就趕緊安排就診檢查,可是奔波了數家醫院,卻一直找不出病因。

  因為她是出家人,有時候會去支援一些往生佛事,因此研究所同學提出疑問:「會不會是妳這方面的往生佛事做多了,所以卡到陰?」對於佛法有正知見的她,並不會採信這一類的說法,她相信慈悲的心念,能幫助到眾生而不會受影響。
  又有人說:「還是是因為妳的業障現前,要不要去問一下因果?」她苦笑,雖然知道大家是好意,但對於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調,竟一時無法回答,因為她也在尋找答案。但隨著病情愈來愈嚴重,各種流言也不斷出現,讓她除了要忍受身體的不適以外,還要面對大家猜測與誤解,這種心靈上的煎熬,比起生理上的疼痛更加難受!
  在觀音殿中,她跪在佛前,祈求佛菩薩慈悲引導,找到生病的原因。就在一星期之後,透過血液腫瘤科醫師的介紹,她到神經內科做了脊髓穿刺、神經傳導及MRI等種種檢查,確診是罹患了只有十萬分之一機率的罕見疾病──「多發性硬化症(MS」。此病會因為體內免疫細胞攻擊破壞神經系統,而讓身體各器官活動功能逐漸變慢或停止,症狀包括肢體無力、痙攣、癱瘓、疼痛、失禁、言語不清、視力衰退乃至失明、判斷力或記憶力喪失等等,就像病友間流傳的:「每一次它輕輕地來,然後,偷偷拿走你生命的一部分。」
  在剛發病的第一年,她不但要面對身體病痛與經濟上的問題,也由於父母都已經往生,以及離寺求學的關係,只能一個人獨自面對。因為施打及服用大量的類固醇,讓她一下子就胖了快二十公斤。也因為視力模糊與口齒不清的症狀逐漸產生,使得研究所的課業倍感艱辛,但她還是平靜的面對,並且在個人的修持上更加努力,祈願能不受病患境界影響。
  在第二次發病之後,開始需兩天施打一次干擾素,希望能延緩病情的惡化,但其副作用讓她每次產生至少十幾個小時的疼痛,有時候痛到感覺像是全身要被支解,甚至會想吐,全身八個可以施打的部位,幾乎都是針孔。大小便失禁也造成她很大的困擾,也要面對終身可能癱瘓的問題。又因為肝指數一直飆高,在進行一連串的檢查之後,被診斷又罹患了另一種罕病:「自體免疫性肝炎」。境界一波又一波的來,考驗她的道心。她懷念起以前身體健康勇壯的日子,在寺裡除了能莊嚴殿堂佛事外,也可以砍柴劈木、背著除草機在山坡上除草,還能烹煮數百人份的齋食,為何會突然罹患這種疾病呢?
  她看到一本記錄著罕見疾病患者的逆旅生涯之書,書中描述有人因為受到誤解而受到傷害的經歷,讓她也不禁紅了眼眶,因為懂得那種痛,如本書所說:「病友常遭社會施以道德譴責的眼光,以造孽、天譴、輪迴討債等等看待。」但是,「生病不是天譴,不是報應,不是風水缺德。」許多人在面對生命困境時,常以業障來論述,如果是受到疾病纏身之苦,則稱為「業障病」。但是大眾對於「業障」二字的認知,其實與正信佛法觀念有很大的差距,又與似是而非的「因果」、「宿命」等交織糾纏,令人更加無奈。
  她在三十七歲時坐上輪椅,從剛開始害怕因為坐輪椅所承受的異樣眼光,到後來能去病房關懷與做皈依等,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調適。也曾經在醫院遇到有人質問她:「妳是出家人,又這麼年輕,是不是上輩子造了什麼業,所以這輩子才會殘障?」她微笑地回答說:「身障不是業障,只是示現了生命的無常事實,所以更要珍惜時光,把握時間好好修持與廣行善法!」

  所謂的「業」,其思想起源於古印度,指「行為」能招致輪迴轉生的一種動力,後來被佛教融攝之後,認為以業為因,能招感苦樂果報,行善業得樂果,行惡業得苦果。而「業」產生的原因是「貪欲、瞋恚、愚痴」等煩惱,因煩惱而造作種種不善的行為,而產生今生的種種障礙,稱為「業障」;再加上「煩惱障」與「報障」,三者並稱為「三障」,能障礙行者修學解脫的聖道以及世間種種善行,故名為「障」。在佛教經論中所提的「業障病」,是指因為生病,而可能障礙了修持的道心,把此「病」因緣稱之為「障」。雖然佛教經典有以「業病」來解釋為疾病發生的可能原因,但並非所有的疾病都是業病,必須要謹慎觀察致病原因。更不可以用造惡業得惡報的觀念,來批判生病者或身障朋友們。佛法是要我們反觀自照,作為修行上的引導,不是用來評斷他人的。所有的煩惱與痛苦均來自於錯誤的見解,這才是真正束縛我們的障礙。錯誤的觀念必須要改變,才不會苦上加苦

  說人身染疾病、外型有缺憾是過去世的過錯,以此當作今生某個缺憾的原罪,這是很不慈悲的說法,也讓身心障礙的朋友更為沮喪,好像是自己犯了什麼滔天大罪,所以才會變成這個樣子。對於不確定的事,切莫用來作為論定別人的過失;就算真有神通可以見到過去世,但是基於慈悲心,都不應再批判指責,更何況其實我們是一無所知!她很感恩因為罹患這樣的病能真正體會眾生的身心病苦。以一個出家眾的身分來承擔與面對,對於理解正確因果的觀念,由於親身經歷而有更堅定的信心與願力。

  佛經有云:「菩薩應以何身而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菩薩要度那一類的眾生,祂就到那一類的眾生群中去度;菩薩看到眾生需要什麼樣的身分去度他,他就化現成那一種身分去度他。例如有人生長在一個富有豐足的環境,但他卻願意去偏遠落後乃至於未開發的地區,幫助那裏需要幫助的人們,甚至於這些慈心善良的人,可能因此染病或遭到傷害,那這樣算是業報嗎?這是菩薩的願心,以自己的生命來奉獻,使當地的人得到利益。在這個世界上,也有許多身心障礙的朋友,他們的生命因為克服身心的缺憾而更為動人,不但能過得很好,乃至於對社會大眾生有貢獻,讓人深深敬佩!一般人遇到困境,最難的是面對與接受,而愈是抗拒,就愈難走出陰影。能面對、接受,需要極大的勇氣;要去處理、放下,則更需要超然的智慧。而且還能以推己及人的同理心,讓許多人們來認識、理解這些苦難根源,以防止悲劇的發生,這是一種慈悲心的展現。
  因此,身障菩薩以悲願心,用自己的努力,啟發大眾努力向上,雖然生命中有種種的不完美,只要有信心和願心,便可以從絕地中找到出路佛法說明因緣果報的精神,在於轉被動為主動,轉消極為積極,而能超越種種的困境。與其去探究過去世做了什麼壞事,不如去觀察與修正當下自己身心的煩惱,行善止惡。如果懂得轉化,則所有困境都不能障礙你的人生,反而成為開啟希望的機緣。
  雖然身體被困住了,但是並沒有被困住,願以同理心與實踐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若能珍惜與善用每一時刻,這個生命就是有價值的。或許未來是一個未知數,但至少現在是努力的,也能讓未來朝向好的方向。以願心面對,能夠做的到什麼,就繼續做下去;能夠發揮多大的力量,就發揮多大的力量。不論面臨何種遭遇,我們都可以決定未來的方向:是要為它所障礙,還是因它開啟生命的希望?要障、要開,一切都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心若開,則不障;若有願,一切無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