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詢問,為何看到2014年的法鼓年度主題「和樂無諍」(2014法鼓月曆 與 和樂無諍),會想到 印順導師的「無諍之辯」?印隆個人的觀點是,對於正法的認識與正見正知正行,戒定慧三學增上。
佛陀是以證悟「中道緣起實相」而成為宇宙大覺者,但自佛滅以後, 佛教思想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偏離此中道正見,而導致佛法衰落,「空有之諍」愈諍愈烈,對於「空有」之間的解說也產生很大的落差。印度佛教從思想演變到佛教風氣的轉變,乃至於傳布到各地所產生的變化,也由純樸到華麗終至混濫,每況愈下,到了末流,幾乎己喪失釋尊說法的原貌了。因此,「無諍之辯」為 印順導師以空有之間的「中道正見」為觀察重心,說明種種的問題,來自於信佛者對於佛法正知見不具足,因此得不到法益,感受不到法味,如何有法喜?難怪說末法時代(第五個五百年開始,即現在),是鬥爭堅固!若能真正深入經藏,體解正法大道,必能發無上心,成為真正的菩薩行者!
在僧團半月半月誦戒前,我們會先念「露地擊楗槌,大眾聞當集,.........和合清淨無違諍,爾乃可得同布薩」一段偈文(和合清淨無違諍 )。「六和敬」是佛陀教導僧團和合的六大綱領,為:「見和同解」(看法)、「戒和同遵」(規範)、「利和同均」(利益),是和合的本質;「意和同悅」(心)、「身和同住」(身體)、「口和無諍」(語言),是和合的表現。若能將以此「六和敬」的原則運用到生活中的一切,必能和樂無諍,共存共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