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圓瑛大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整理與筆記(五)正宗分--空生啟請

 

Ⅱ、正宗分,分二

(Ⅰ)示降住其心,歷彰般若妙用 (Ⅱ)明菩提無法,正示般若本體

(Ⅰ)示降住其心,分二

一、空生啟請 二、如來許示

一、空生啟請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此下正宗分,直至後偈「應作如是觀」為止。以後一段,至經終,乃屬流通分。

正宗者,正是一經宗要之理。此經乃如來直顯人人自心,所具實相般若本體,以及觀照般若妙用,體即是理,用即是智,依理起智,以智照理,如珠與光,不相捨離,般若本體妙用,原來不假他求,只在尋常日用中。迷者,頭頭錯過,悟者,法法全彰,所以如來,即向日用,動靜去來,穿衣喫飯處密示一番,且看誰能一肩擔荷。

「時」者,即如來密示降住其心,晏然安坐,無言說法時也。

「長老」,有二義:一、生年長老,年高臘久;二、法性長老,斷惑證真。而須菩提,則德、臘雙兼。

梵語「須菩提」,此翻空生。乃舍衛國,鳩留長者之子。初生之時,其家寶藏忽空,故以為名焉。長者大驚,即召相者占卜,其爻既善且吉,又名善吉。七日之後,家珍復現,故又名善現。因含多義,故不翻。此尊者解空第一,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金剛般若乃談真空實相妙理,故尊者為當機之眾,然亦屬影響眾;乃過去東方青龍陀佛,倒駕慈航,大權示現,影響法會,助揚佛化者也。又為本經發起眾。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今空生領悟如來作略,欲為眾生,作降住其心之標榜,乃知般若無多旨,只在尋常日用中。不禁躍然而出,故曰「即從座起」。

有所請問,必具常儀。「偏袒右肩」者,西域國風,以偏袒為敬,「袒」即露肉也。「右膝著地」、「合掌」,以上皆屬身業;「恭敬」二字,屬意業;「而白佛言」下,是口業,此明三業虔誠,方合請法之儀。

筆記整理

三業虔誠,方合請法之儀

身業

右膝著地、合掌

有所請問,必具常儀

意業

恭敬

口業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此句是讚佛之詞,「希有」者,希奇少有。且道空生,見個甚麼道理,世尊尚未開口,即便讚為希有,莫道是讚佛成等正覺為希有?佛則樹王得道,迄今多時,何待今日而讚。莫道是讚佛說法度生為希有?佛則轉妙法輪,數番淘汰,亦何待今日而讚。當知空生豁開頂門正眼,親見世尊面目,乃能以身作則,於日用衣食行坐中,密示住心降心之法;不動舌根,說法已竟,現奇特事,誠為希有,欲令眾生,向自己去來動靜中,穿衣喫飯處,起觀照般若之功;照見五蘊皆空,我法雙泯,方可住無住之真心,降難降之妄想,而契合實相般若矣!

「如來」者,世尊十號之一。有應身如來,謂應機示現,後佛如先佛之來;有報身如來,謂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有法身如來,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何以法身無來無去?《經》云:「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虛空。」取喻虛空者,圓滿普遍義,梵語毗盧遮那,此云遍一切處,即屬清淨法身如來。倘若不遍,則有來去,既然圓滿周遍,故無來去。

「善護念諸菩薩」:約未得安住真心者說,言真心難住,當不住有邊,不住無邊,寸絲不掛,一塵不染,無住為住,方為真住。「護念」者,如來時時調護時機,心心愛念佛子,欲令能得住於真住,故於乞食去來中,任運隨緣,不住去來之相,密示住心之法,是以為「善」。

「善付囑諸菩薩」:約未得降伏妄心者說,言妄心難降,不可有心降,不可無心降,六識不行,萬慮俱寂,不降而降,是謂真降。「付囑」者,如來時時傳付方法,心心默囑力行,欲令能得降所未降;故於飯訖晏坐時,回光返照,不起分別之念,密示降心之法,是亦為「善」。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是正請,前則讚歎如來,能於日用中,無言說法,甚為希有,若非上根利智,莫克領略。此則啟請如來,更以方便接物,曲垂開導,俾令在會時機,均沾法益。乃稱曰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下即請問之詞。而男、女所以稱者,以其能發佛心故也。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覺。雖有翻譯,而諸經仍存梵語者,即五不翻中,順古不翻。最初譯經師,以此是佛三覺圓滿之號,故意不翻,後皆依之。

正覺者,已得真正自覺,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異凡夫之不覺故。正等者,自覺之後,而能覺他,真正平等,異二乘之偏枯,不能入世利生,真俗等觀故。無上者,覺行圓滿,證極心源,異菩薩雖能自他兼利,而分證未圓故。

發是心,即發求成佛道之心。字是因,以上九字是果,欲求果覺,須發因心。

筆記整理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是心,即發求成佛道之心

梵語

此云

佛三覺圓滿之號

阿耨多羅

無上

覺行圓滿,證極心源,異菩薩雖能自他兼利,而分證未圓

三藐

正等

自覺之後,而能覺他,真正平等,異二乘之偏枯,不能入世利生,真俗等觀

三菩提

正覺

已得真正自覺,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異凡夫之不覺

 

發是心,即發求成佛道之心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良以勝心初發,定力未充,不能同佛隨緣安住,故問云何應住,是要求佛說出此心,欲契實相般若之理,有何方法,能令相應而住?又以妄心數起,狀如野燒,不能同佛自然降伏,故問云何降伏,是要求佛說出此心,欲起觀照般若之時,有何方法,能使任運而降。然此二問,雖分,實互相資;如若真心得住,則妄心不降自降;妄心能降,則真心無住而住矣。

下文佛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者,即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緣塵分別之心;生心者,即生起修行六度,涉俗利生之心。所脩離相,即降心之法,住心亦在其中;所住無住,即住心之法,降心亦在其中,不二而二,二而不二。

昔障蔽魔王,領諸眷屬,一千年隨金剛齊菩薩,覓起處不得,忽一日得見,乃問曰:「汝依何而住,我一千年,覓汝起處不得?」齊曰:「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無住為住,如是而住。」斯真能降伏其心者矣!此經前半卷,答降住;後半卷,答發心。

一、空生啟請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