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關於「安太歲」


  今天有格友提問到,佛教有「安太歲」的說法嗎?剛好今天又有一條相關的新聞:稱「8生肖須安太歲」 被質疑斂財,因此就一併提出討論。 

  安太歲是一種民間信仰,太歲是中國古代天文和占星中虛擬的一顆與歲星(木星)相對並相反運行的星,爾後演變成一種神祇信仰(參:太歲)。由於華人對太歲神降禍的畏懼,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屬該生肖及其相對生肖者,謂之「犯太歲」。「犯太歲」者唯恐觸怒太歲於己不利,便於當年全年祭拜太歲神,以求太歲神保佑自己消災免禍,此活動便是華人所謂的「安太歲」。一開始,安太歲是在家中擺設太歲神位,晨昏供奉一年。而今現代工商社會步調繁忙,一般人多到宮廟安太歲,以趨吉避凶(參:安太歲)。

   聖嚴法師有提到,安太歲屬於台灣的民俗禁忌,而正信佛教徒並不相信民間禁忌,佛教強調因果法則,但佛教徒也會入鄉隨俗。因為社會有這樣的需求,法鼓山以誦經、拜懺,用佛法給眾生開示,讓眾生心理從不平安變成和諧而平安自在。......又這些禁忌,在美國或其他的宗教環境裡,都沒有那回事,相信就有效果,怎麼看待,完全存乎人心感應。不信就沒有感應,信了就會產生力量。(完整版內容請參《方外看紅塵》p. 0180 

  眾生的恐懼來自於「無明」,因為不明緣起實相的真理,所以往往都被眼前的境相所迷,產生了貪執之心;一旦發現事情並非自己所想所願,無法掌控時,就會感到害怕,更緊緊地想抓住屬於「自己」的東西;可是,世間有那一個東西是能真正屬於自己的呢?「我」是真實存在的嗎?「我的」是真實擁有的嗎? 

   如果能懂得,諸法是緣起的道理,就不會被境界所迷,不會認假為真,就不會在六道生死中流轉了!眾生之所以痛苦,就是一直想追求不實的「快樂」,也就是來自於對五蘊和合假我的執著,因而隨習性造作惡業,痛苦不已。 聖嚴師父寫過一首偈:「隨緣應化莫擁有,緣盡放身撒兩手」,多麼的解脫自在而沒有恐懼,有大悲承擔之力卻沒有負擔!


20080103-網路安太歲
 

20241228補充

【隨行日錄•63】佛教與「化太歲」信仰
透過CBETA檢索工具查遍大藏經系統,並未發現佛經中有「化太歲」這一詞彙。祖師大德所提到的「太歲」,也只是按照古人的習慣,將其作為紀年方法的一種,並未涉及「化太歲」這類法事活動。
從古籍文獻的角度來看,所謂「太歲」,最初是從歲星紀年法中衍生出來的,目的是為了配合木星的運行規律而虛擬出的一顆「歲星」。這種紀年法類似於現代的太陽曆,由於存在誤差,便引入了「閏年」來進行修正。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星的概念逐漸被人格化、甚至神格化,並且有些民間宗教人士將其視為可以主宰眾生吉凶禍福的神祇。這一現象不僅在中國古代存在,其他國家亦有類似的信仰,甚至古印度也有類似的習俗。那麼,佛教對此持何態度呢?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化太歲」是與民間信仰及習俗相結合的行為,而這些民俗信仰常常包含了對命運的解讀與對神靈的依賴。
1. 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
台灣聖嚴法師指出,「化太歲」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在科學發展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理由,主要在於提供心理上的安慰與支持。這類信仰,雖然無法通過科學的邏輯來證明其有效性,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能夠在某些人心中提供精神依託。佛教對這樣的信仰態度較為寬容,並不完全反對這些行為,但也強調其僅僅是一種方便法,並非解脫的根本途徑。
2. 佛教對命運的看法與「化太歲」
佛教強調因果法則,即一切行為和思想都會產生對應的結果。命運並非由外界神祇或星辰所主宰,而是由個人積累的業力決定。這一點與「化太歲」中的思維有所不同,後者往往將命運的變化歸因於外在的因素,如太歲、神靈等。佛教並不否認星辰或神靈的存在,但認為它們不應該被視為命運的主宰者。
根據《瑜伽師地論》的教義,將星辰或天神視為主宰眾生命運的力量,是外道的妄計,與佛教正見不符。
但是 ,《大集經·月藏分》中,佛陀並未否認宿曜星辰及其在世間的影響。相反,佛陀對宿曜神祇的角色給予了正面的安排,令其護持正法、攝護眾生。然而,這種護佑並非要求眾生耗費財物或祭拜星君,而是通過修行善法獲得吉祥平安。
此外,在《優婆塞戒經》中,佛陀曾教導弟子,要避免依賴外道的信仰與神祇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為這樣做無法根本解脫痛苦。而依賴於「化太歲」的做法,若只是將其視為一種外力的干預來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實際上是忽視了內在的修行與因果的理解。
3. 以科學的觀點看待「化太歲」
凡是宗教信仰和民俗的現象,而從科學的觀點來進行評斷,也就是以邏輯、分析、理論的立場來推論其合理性,或者是以物理的現象來檢視其是否存在,不一定是恰當的。二十世紀美國有一位傑出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他認為構成宗教生活骨幹的,並不是宗教教義,而是個人的宗教經驗。既然不是教義,也就不一定具有邏輯的理則,也不是自然科學可以探究分析的,而是一種非常主觀的個人經驗。
對此,聖嚴法師提到,即便他個人不參與安太歲的活動,但他並不完全否定其存在的價值。這是一種符合人類心理需求的方式,能夠給予信徒某種安慰。然而,佛教強調的仍然是「自力更生」,修行和積累善業才是改變命運的根本途徑。
4. 佛教的實際建議
佛教在面對像「化太歲」這樣的民間信仰時,應持開放而寬容的態度,並同時提醒信徒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內在的修行上。佛教的目的是幫助人們認識到:改變命運的關鍵不在於外部的儀式,而在於內心的覺醒與行為的改變。
(1)認識因果法則
命運的變化並非單純由外力操控,而是由個人的行為和業力所決定。每個人應當依照佛教教義修行,培養善行,積德,這樣才能轉化業力,進而改善人生的各種困難。
(2)內心的修行
佛教提倡修行禪定、持戒、發菩提心等方法,這些修行能夠幫助人超越對外在神祇或儀式的依賴,從而獲得真正的平安與快樂。
(3)文化習俗的尊重
對於安太歲等民俗,佛教可以尊重其存在的文化價值,並鼓勵信徒不迷信,不過度依賴這些外在的儀式。若有信仰需要,可以引導他們以佛法為根本,通過修行和行善來真正改變自己的人生。
由上可知,以佛教的立場來看,化太歲不應該被視為改變命運的根本途徑。佛教鼓勵信徒應該集中精力修持善行,了解因果法則,並通過內心的覺悟和行為的改變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雖然民間信仰和習俗具有其文化和心理的價值,但佛教的真正智慧在於幫助人們從依賴外力中解脫出來,走向自我覺醒的道路。
*延伸閱讀
〈安太歲在科學年代還有價值嗎?〉
〈佛教如何看待「化解太岁」〉
〈太歲當值佛弟子該怎麼做?〉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