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整理與筆記八)第10-12分

 

〈莊嚴淨土分第10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由九分至此,乃佛廣示無住,以答菩提心之常住。所謂菩提心者,乃覺道虛通,在塵而不染塵。故雖度眾生,而不著住度眾生之念,若有著住,即屬染汙,覺度何山而成。小乘偏於見分心理,以世事為實有之塵,能染淨心,故遠棄之,此乃事理不融,心外有所執之法。若菩提攬全事為自心,無染無不染,一道清淨,事理雙融,方成大乘佛道。小乘不足以知此,佛故問其所證之果,任運引入大乘,告須菩提曰,我問汝答,皆言不作是念、法塵無住,於汝意以為如何解說?如我往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夫有得必有住,須菩提既領住心無住之意,故答云:「如來於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是知以無得為得,當然無住,無住即是佛法。

遂又問曰,菩薩以此無住佛法度化眾生,以為莊嚴佛土不?須菩提已深解佛所說義,故答曰:「不也,世尊!」意謂菩薩絕不住於莊嚴,徵起解釋曰:何以故?莊嚴佛土者,以因緣而言之,緣生無性,因緣性空,故說即非莊嚴,不可住於有莊嚴也。無性緣生,因緣即是假借名相,故說是名莊嚴,不可住於無莊嚴也。是以菩薩度化眾生,決不住於莊嚴,及不莊嚴佛土之念。

佛聞須菩提所答不謬,遂縱其意釋之,如是莊嚴佛土,心地自然清淨,即是菩提心現前,故曰「應如是生清淨心」。蓋心之所以不清淨者,無非為六塵所擾,故不應住色生心,乃至不應住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清淨心也。

又舉喻以釋無住之所以然(即經文自須菩提以下四十一字是也),蓋眾生依賴性成,不能獨立,故有營求奔逸之苦。佛法超倫絕待,必須獨立為究竟。凡不可依賴者,皆是假名假相,幻妄不真之事。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此身可謂長大矣!然所謂長大,比現在人身短小而言,借小而名大,依名而成相,若名若相,皆由假借而成,本來實無大身之性質,是緣生無性,故曰「大身即非大身」。然雖非大身,又是無性緣生,而假借有此名相,故曰「是名大身」。於是因緣之非大身,可依住乎!?因緣之假借大身,可依住乎!?噫!皆不可靠也。於是法法不住,即是菩提心常住,更從何處覓常住之菩提心乎!此雖無為無作,而功德無量,正是萬德莊嚴,乃佛之心印大法,不可梢忽。故下文舉世事,以況功德也。

 

 

 

 

〈無為福勝分第11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此節較量無住福德之勝。恒河,印度雪山下之大河也,河長一千六百餘哩,其沙當然甚多。又以如是沙數等多之恒河,在汝心意中以為是諸恒河之沙,甯為多不?須菩提答言:「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當然更多無數。

佛呼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謂沙數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之多,盡以用作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答言,不但多,而且多之已甚。佛乃曰,實言告汝,無住之福,勝此甚多!若再有善男子、善女人,難未布施如此之多,但能於此經中,由多分乃至最少分,受持四句偈,再少至於三、二、一句偈言,為他人說此無住之法,雖捨一文錢,或作一點善事,不住我、人、眾生、壽者相,但囘向法界怨親,同發菩提心,同證菩提果,而此福德,勝前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之福德也。又不但此少分受持、為人解說之人,得如是福德,即其說法之處,尚有天龍八部保護尊重,何況廣為人說者乎!?

 

 

 

 

〈尊重正教分第12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分較量無住之福德,由能持之人,推及所說之處。「復次」者,繼上所說,謂須菩提言:若有不擇處所,隨說是大乘經典、無住之法,雖少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講經之處,一切世間天龍八部,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之尊重。少分如此,何況有人盡能如法受持誦讀,為人演說者乎!?當知是受持演說之人,成就最上大乘第一義諦,希有之法。若是滿分受持演說之處,更加尊重,如具足三寶在者,為有佛,佛寶也;若尊重弟子,僧寶也;此經,法寶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