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印隆對於天台醫學思想的研究動機




  自古以來,人類在面對生命中所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與天災人禍等現象,從充滿了疑惑與畏懼中,進而思考與探索生命的意義。除了以宗教信仰作為寄託之外,也試著從各種醫療方式來解決或預防這些問題。而許多的醫療方式,其實都與宗教密切相關的。

  佛教經典被稱為八萬四千法藏,其中不乏有醫學論著者。而佛教醫學可遠溯至二千多年前,釋尊成道後初轉法輪所說的「四聖諦」;四聖諦中的苦諦是說明病苦的實況,集諦是說明導致病苦的內因外緣,這兩者佛陀稱之為生老病死的痛苦輪迴;至於滅諦及道諦,則是在說明病苦消滅的狀態與病苦消滅的方法,此為針對眾生的病苦,作根本的病因解釋與除病之道。

  在後來的修行者於其本身的修行過程之中,對於疾病的治療方式也有自己的見解,例如龍樹菩薩所著的《大智度論》,將產生疾病的原因分為身、心、業三大類疾病,並提出舉出治療的方法[1];而智者大師更是以天台止觀的思想角度,提出豐富的醫學觀與治療方式,如《摩訶止觀》中將病因細分為六類:「病起因緣有六:一、四大不順故病,二、飲食不節故病,三、坐禪不調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為,六、業起故病[2]。」其中四大不調中的勞累過度及飲食不節、坐禪不調與業報等四類,是屬於行為的因素,而四大不調中的外感寒濕燥熱又屬外在環境因素;而鬼神及魔等二病,屬於心理的因素。

  可以看出佛教醫學除了以佛教的生死觀、生命觀為基礎之外,也融合了印度與中國醫學,綜合成完整的佛教醫學思想。但目前的佛教研究領域,多以教理、文獻、史學等為主,較少去深入佛教醫學的範疇,無法與現代人類的需求並駕齊驅。而現代醫學所開始關注的議題,如心理疾病、醫療倫理、生死學等,其實在佛教醫學中早已有所關懷,佛教對解決眾生苦惱疾病的智慧與慈悲方式,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研究之處。

  佛教常以醫來喻教,根本宗旨在解決眾生的諸苦,因此在教法中喻佛為醫師、法為藥方、僧為看護,而眾生則如病人;佛教的教義都是對治眾生疾病良藥,因為佛陀所覺悟的真理,能治療眾生的無明煩惱,所以尊稱佛陀為「大醫王」。全部佛教的教理行果,都可以看作是廣義的醫學,為醫治眾生之病而設,能昇華一般世間醫學的不足。從佛教的教理當中,可以知道疾病源自於業(指身、口、意的行為造作),而業則實起源於心。

  換言之,心的無明煩惱不僅是導致病苦之因,更是生老病死等眾苦之根源所在。因此佛教從身、心、境三緣和合的關係中觀察,認為三者互相關聯,尤其是起主導作用的心識,若起煩惱、造惡業時,將可導致生理的失調而生病,因為佛教認為心理上的煩惱及所造所起的惡業,能令身體中的脈道纏縛阻礙,使氣受阻不通,為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身體失調會影響心理的情緒,而心理的情緒好壞也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乃至於環境的變化也會影響身體的情況與心理狀態;若身心清淨常修福為善,則身體也會隨之健康,或是不受病痛困擾。

  從佛教傳入中國的發展形態來看,發現佛教之所以能夠在中國蓬勃發展,醫學的傳入是一個重要的因素[3]。而馬鳴、龍樹菩薩等也留下了如《醫經》、《醫療八支心論》、《配方百論》等醫藥學專著,也有許多醫僧撰寫出豐富的論著。佛教和醫學都一致認為身體與心理是相互影響、互有關係,而另外還有因業力所引起的疾病,「所謂果因眾緣,報通三世,多劫以前的心身造業在因緣會合後,可在現有心身上表現為疾病[4]

  而在對於疾病的治療方式,除了以一般的藥物治療外,因為疾病是包括身、心、業等方面,所以也有其相對應的治療方式。如天台智者大師所提出的六氣治病法、十二息觀想療法、假想觀治療法等,其實可以說是現代醫學的先趨!另外在對於業病的治療,智者大師認為今世的病與業力是有關係的,而業力即是今世病的根源,並且認為破五戒會引起五根、五臟的疾病,因此智者大師於《小止觀》中提到:「若是業報病,要須修福、懺悔,患則消滅[5]」,若是業力所引起的疾病,除了運用止觀的方式外,應同時運用修福、懺悔等實踐方式。
 
  智者大師的止觀體系,主要為漸次止觀、不定止觀與不定止觀。首先為與次第禪門講述漸次止觀,代表性著作為《釋禪波羅密》;其次為尚書毛喜親自所撰述的《六妙法門》之中,闡述不定止觀;晚年講說圓頓止觀,即《摩訶止觀》。智者大師說明在止觀修行中產生疾病的原因,而若能善用心者,則四百四病自然治癒;若用心誤道者,則反而會產生四百四病。所以為自利化他的修行,應當善識病源、症狀與治療的方法。另外智者大師也在其著作中,將中國醫學的思想以佛教醫學來表達;如病起因緣採用「四大不調」之說,而不列舉中國醫學的陰陽五行之名稱,並將如五根與五塵的佛教原理結合於中國醫學。另外在屬於圓頓止觀思想的《摩訶止觀》中,第五的治病法即為「觀心法」,此法為天台止觀之精髓,也是智者大師止觀思想之要義。以觀不思議境作為真正的治病法,也是自南岳以來所持續的傳統,也可以觀察出天台醫學思想必是以十乘觀法為中心的天台止觀。

  人身難得,但也只是五蘊和合;對於以成就涅槃解脫道為目標的佛教來說,醫學對現實的修行者有何助益?因此若能藉假修真,透過修行而淨化身心與轉化業力,進而達成實踐解脫道與菩提道的修行目標。從佛教醫學對於疾病的治療中,發現除了醫藥方式之外,佛教醫學更重視心病與業病等治療。本文期望透過智者的圓頓思想,來探究出所以致病的原因為何?如何經由「一心三觀」的觀法,對各種病相如實地觀照,以探求疾病的諸法實相?最後,再利用天台止觀法門的修學與具體實踐,找出對治疾病的適當方法,並予以根治。祈能藉由天台止觀的醫學思想,以修正身、心、業的方式以契合佛教的究竟旨趣,讓眾生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讓身心都能達成真正的健康淨化身心,轉化業力,實現人間淨土的願力。




[1] 《大智度論》卷8:「病有二種:先世行業報故,得種種病;今世冷熱風發故,亦得種種病。今世病有二種:一者、內病,五藏不調,結堅宿疹;二者、外病,奔車逸馬,塠壓墜落,兵刃刀杖,種種諸病。問曰:『以何因緣得病?』答曰:『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閉繫,種種惱故,今世得病。 現世病,不知將身,飲食不節,臥起無常;以是事故,得種種諸病。』如是有四百四病。《大正藏》冊25,第1509號,頁1198
[2] 《摩訶止觀》卷8,《大正藏》冊46,第1911號,頁106上。
[3] 參:張妙珍。《中國佛教養生思想初探》。頁6
[4] 尹立(2001)。《佛學與現代醫學:佛教醫學引論》。頁125
[5] 《大正藏》冊46,第1915號,頁47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