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5日 星期六

清明節談孝(印公導師與星雲大師的俗眷)

   清明節是一個慎終追遠追遠的日子,就跟農曆七月的孝親月一樣,是中國人非常重視的日子。這讓印隆想起,之前上課的一段小插曲。

   藍老師舉了二個例子:一是印順導師在大陸有俗眷,好像是孫子輩的,跨海寫信來跟印公要錢,但是印公完全不予回覆,而他來台四十多年的時間中,也從未與大陸俗眷連絡,後來是他的弟子們私下湊了一點錢,偷偷寄過去。另一是星雲大師,他將大陸的老母親接來台灣奉養,而大家也稱呼她為老奶奶,將她當作自己的奶奶一樣看待。

   藍老師問班上我們兩個出家眾,妳們比較喜歡那一類型?

   另一位同學先回答,她喜歡印公這樣子的;而印隆則是覺得,兩者都好,因為情況不一樣,但他們都有把握住出家人應有的原則。

   印公導師的俗眷,已經到孫子輩了,也就是應該有養活自己的能力,也應該養活自己,不能因為印公在佛教界的名氣,就想依賴之。而印公也告訴他們,我的一切都是三寶的,不是我個人的。

  而星雲大師則是做到了真俗二諦並融的精神,那段時間印隆剛好也在佛光山,也經歷過老奶奶的往生,所以有親身感受到。老奶奶曾說:「我把星雲法師送給眾生了」,她自己本身就已經沒有俗眷的觀念,而星雲大師對於孝道的親身典範,更是讓山上出家法師的父母們,歡喜成為佛門親家!

   出家在中國社會上,一直很不能被接受,因為與傳統儒家孝道觀念完全不同,所謂: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二、無法奉養父母;三、無法以功名利祿榮耀祖先。

   其實這是以世間的角度來看,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許多優秀出家人的表現,現代父母較能歡喜送兒女入佛門。姑不從出世的真實利益來看,許多出家人的精勤修持與改變,反而更能度化家族,而且他們也不會有一般家庭所謂「難念的經」。像妙師父已經成了其家族的心靈中心,大小事都要找她調解呢!

   而印隆也不反對出家後,把俗眷接到寺院一起共修的情形,但是有幾個原則一定要把握,不然會遭人譏嫌,也毀了自己出家的清淨道心。一是男女夫妻絕對不能在同一間寺院;二是要對待如同一般的常住眾,不可有偏愛;三是不可用俗眷稱呼(什麼阿公阿媽父母都不可,出家了就是師父、或師公)。可以用老菩薩、小菩薩來稱呼,像妙師父都是稱呼她的母親為老菩薩,既親切又尊重,而妙師父的家人也是稱呼她為師父。

   出家就是要離眷屬心,將此身心奉塵剎,努力修行並能利益眾生,才有資格報四重恩,才是真正的大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