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佛教的「教」


   佛教,英文可以翻成Buddhism, The Buddha Taught,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中文可以以佛陀的身教與言教來詮釋,若轉換成文字,「言教」是經典,「身教」是律制,其實就是佛陀教導我們超越自我,達成解脫之道的方法。

   所以說這個「教」,不論是英文的Teaching,或是中文的教導,都是「教育」的意義。

   佛陀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行,就是菩薩道的實踐。因為這個「教」,讓我們可以知道,佛陀是一位多麼慈悲的智慧者啊!就像是老師,在學成之後,把知識傳遞下去;就像是各式各樣的眾生,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耕耘,與大眾共享成果。從這裡來看,誰說佛教是隱遁的逃避心態呢?佛教是最實際的,教導我們用正確的心態,過合理的生活,心安理得,自由自在!

   在社會學的理論中,非常重視「教育」。尤其是人類,不是像一般動物用「本能[1]」來過生活,是需要透過後來的學習。印公在<成佛之道>中說明人類的特勝,就是「憶梵行勤勇」,這個「憶」,就是透過「教育」,將前人的知識經驗,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

   「教育」的重要性,是所有人都認同的,但是現在環境有許多因緣的不足,造成了一些遺憾。如單親家庭與外籍婚姻的增加,雙薪家庭的普遍等,讓許多人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已經不是城鄉差距的問題,即使在同一個鄉鎮,都會有差距。記得以前掛單在花蓮時,同一個鄉鎮,有可以支付小朋友上才藝班的,但也有沒有父母照顧的小朋友。還好那裡有幾位老師也很熱心,在里活動處辦理免費的課後輔導,自己還掏腰包買點心給小朋友吃。妙師父也常捐錢給他們,或是送一些別人捐贈的圖書玩具。

   印隆還沒有決定接下來要念書還是做社服,等考試完再跟師父們請示。但如果可以做社服的話,教育會是第一選擇。小朋友的教育很重要,就在這幾年的黃金時期,稍縱即逝。而他們的成長,也會影響他們的父母,以及周圍的親人,將可以成為一個良善的循環。就像是印隆在國二遇到的理化林老師,沒有她,印隆今日不曉得淪落到那裡去了,但因為她的出現,讓印隆的人生從此光明;就像是妙師父,沒有她的慈悲教導,也不曉得道心會退到那裡去了。她們無所得的慈悲教導,就是師者的最佳典範:不只傳道、授業,也能解惑,奠定人生正面之路。

   最感恩的還是釋迦牟尼佛,祂無所得的將離苦得樂的解脫之道,分享給眾生。

 



[1] 本能的意義,就是滿足自體生存的一個基本能力。如動物的狩食,或是自然的發情期,甚至於躲避危難(如聽覺特別敏銳、保護色等),都是出於自身的能力,不需透過學習就具備。這種能力在現今的DNA研究已經被證實,動物的DNA中具有這樣的基因,但人類缺乏,必須透過後天的學習而得,但這也就是人類與動物優劣差別的關鍵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