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小心這個「識」!

   先請大家來看一個字,如果有人對你說,你可真是一位「Foolish man」呢!你會如何?

  如果剛好懂得這個英文單字的人,大概就….你為什麼說我是「Foolish man」啊!?如果不懂,而對方又露出一股崇拜微笑的表情,說不定你還認為他在恭維呢!

  先來英文單字解答:「Foolish man」是笨人之意。

  有沒有感受到自己念頭的變化呢?

  在印公的<成佛之道>中,有云「所謂五蘊者,色受想行識,取識處處住,染著不能離」。除了依佛陀的開示化導,告知我們眾生是由五蘊因緣和合而成,也再分析了五蘊的內容。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這裡不再多作解釋,有興趣的人也是參考<成佛之道>(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0/yinshun10-06.html),今天要特別來探討這個「識蘊」。

   識的定義是『了別』--明了,識別。從認識境界的明了識別來說,叫做識,為『知覺組合之類--識蘊。知覺(識)是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一為基本,以及和它相應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之一為對象而生的反應。例如,眼識即以眼根為基本,而以可見的形態為對象而生起;意識(末那)是以意根為基本,而以心所有法(即意念、思想等)為對象而生起。所以,識也與其它官能有關聯。和受、想、行三蘊一樣,識也分六種,與內六根和外六塵相攸關。六識是依六根、緣六境而發生的,而「根」與「境」,對了別的「識」來說,都有生長的作用。六處為根門,這才取六境而生六識。等到六識起來,不但是了別境界,而且是煩惱相應,取著境界。取著境界,這個身心自體,就陷在苦痛的深淵與輪迴中。

   佛說有『四識住』法門:我們的「取識」(與煩惱相應的識,即有情的情識),是不能沒有境界的,取識的境界,不外乎四事:1. 物質的色(色蘊);2. 情緒的受(受蘊);3. 認識的想(想蘊);4. 造作的思(行蘊)。『取識』在這些物質的或精神的對象上,一直是處處貪著,看作可取、可得、可住、可著的。「識」對境界有了染著,那境界的每一變動,都會引起內心的關切,不能自主的或苦或樂,當然是免不了苦痛。就像剛才舉的例子,當有人說你是「Foolish man」時,如果你不懂這個單字的意思,可能就並無反應,那是因為你沒有看作與自己有關的。但如果你知道他是在罵你,心中起了瞋恚,那就會感到不好受了。這就是我們的取識的對境染著之故。眾生因為「識」的貪著境界,執我執我所,所以被繫縛而無法自拔,流轉生死。

   根據大乘佛教哲學,識蘊分心、意、識三義。阿賴耶識(或譯作藏識)即在此蘊中。也就是佛教的唯識學中,把此識再提出細分來探討,所以有「末那識」與「阿賴耶識」之說,但其實這都還是包括在識蘊中的,但對這一觀念要特別注意,不然認知稍有偏差,就會執著有一個「我」的存在而不自知,更慘的是落入到一種靈魂觀去,就離生死解脫之路愈來愈遙遠了。

   「不是與物質對立的精神,更不是「自我」、「靈魂」或「個我」。因為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識」是一種「自我」或「靈魂」,在一人一生中為持續不變的實質。這種觀念,自最早的時候起直到如今,始終為人所固執不捨。

 

  佛的弟子中有一個叫做嗏帝的,聲稱世尊曾教他:「輪轉飄泊的,乃是同一不變的識。」佛問他,他所謂的識是指什麼?嗏帝給佛的是一個典型的答案:「它就是那個能夠表現、能夠感覺,而且能夠隨處承受一切善惡業報的東西。」世尊就訓誡他說:「你這愚蠢的人啊!你聽見過我對誰這樣說法呀?我沒有用種種方法解釋識蘊是由因緣和合而生,如無因緣和合則不能生起嗎?」

  接著佛就詳細為他解釋識蘊:「識是從使它生起的因緣得名。因眼根與色塵相接而生起的識,就叫做眼識;因耳根與聲塵相接而生的識,就叫做耳識;因鼻根與香塵相接而生起的識,就叫做鼻識;因舌根與味塵相接而生起的識,就叫做味識;因身根與觸塵相接而生起的識,就叫做身識;因意根與法塵(意念與思想)相接而生起的識,就叫做意識。」

  大註疏家覺音在詳論這一點時,解釋道:「因木柴燃燒的火,只有在木材供應不斷時才燃燒。供應斷絕時,即就地熄滅,因為造成燃燒的條件(因緣)改變了。但是火並不跳到木屑等上去,而變成木屑火等。同樣的,因眼根與色塵相接而生起的眼識,只生在眼根門頭;  而且只在眼根、色塵、光與作意(注意) 四緣具備的時候才生起。 一旦因緣消散,其識即時就地止息,因為條件改變了。但是這識並不跳到耳根等處去,而變成耳識等等……

   識蘊是依色、受、想、行四蘊而生起,不能離此四蘊而獨存。他說:「識可以以色為方便、以色為對象、以色為給養而存在,並且為樂此不疲故,它可以生長、增進、發展。識也可以以受為方便……而存在,以想為方便……而存在;以行為方便、以行為對象、以行為給養而存在,並且為樂此不疲故,它可以生長、增進、發展

   我們叫做「眾生」、「個人」或「我」的,只是為這五蘊的綜合體所取的一個方便的名字或標籤而已。這五蘊都是無常的、不停地變遷著的,從一剎那到相接的另一剎那,它們(五蘊綜合體的成份)就不再相同。在這種關係裡,甲並不等於甲。它們是一股剎那的生滅之流。在一連串的因果關係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構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條件。其中,並沒有不變的實體。它們的幕後,並沒有可以叫做「永恆的自我(神我)」或真正可以叫做「我」的東西。這五種精神與肉體的「蘊」,本來是相互依存的。在它們聯合活動的時候,就成為一架身心合一的機器,因而產生了「我」(因緣和合的假我)的意念。

   《雜阿含》卷三˙六四經:如離此四者(色受想行)而不再貪著,即「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所謂的「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就是這個意思。

   修行不難,首要就是要有正見---正確的見解,才不會走錯方向。如這個「識」,我們清楚的知道它也是一個因緣和合而起的功能,其特色就是喜歡貪著境界,以此作為滋長生死的食糧,當我們認清楚這個真相後,就不會再被它所騙了。

 

  再回頭看看Foolish man」,或是思考我們隨時遇到的境界;為什麼佛陀可以讓射向他的毒箭變成天女散花?就是一念心轉,看清楚諸法緣起實相之理而已。

 

4 則留言:

  1. 感恩師父法施  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
  2. ۞๑企美諾布๑۞2008年3月29日 凌晨12:27

    Foolish man更貼切的翻譯
    可以翻譯為蠢蛋
    對於佛法而言
    我認為我至今還是蠢蛋一個
    在佛陀之前誰又敢說他有智慧?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哈哈!這個更直接! =D>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