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正見「苦」


  文字是一種奇妙的東西,就像水一樣,能載舟,亦能覆舟。

  「苦」在中國文字的含義,是很負面的,所以造成了許多對於佛教思想的負面印象。但是佛教的出現,就是因為釋尊要尋找生老病死的真正原因,而正觀緣起得道,也有了「佛教」。這個「教」,是教導我們要正見諸法實相之理,而不是迷信般的宗教活動。
  在西方的苦—pain or suffering,用意也是負面的,並無法真正詮釋「苦」所含有的意義。巴利文是「dukkha」,梵文則是「duhkha」,它是包含許多意義的,如:imperfection, impermanence, emptiness, insubstantiality.

  所以佛教說「苦」,這是一種聖諦,要我們正見成住壞滅的真正原因;這絕對不是消極、棄世的,而是中道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要注意文字只是一個幫助理解的工具,切不可執著、過度鑽研,忘記了修行的真義。

  我們因為錯誤的見解,認假為真,所以才會引起一連串的苦惱。修行首要就是要有正見,有正見才會有正信,這種正信是堅定的信心,也就是道心因為知道該怎麼修行。佛教是要從智慧得正見,而不是從盲信而生信仰。因為看不見才會盲信,這對修行是沒有幫助的,道心也不會堅定。所以佛典中也有說:「悟時如睹掌中珍」,藏在掌中的珍寶被你看見了,也就沒有相不相信的問題了。

  「苦」有三種層次:苦苦、壞苦、行苦,前兩種都是我們可以自身經驗的到了,也比較偏向pain, suffering等較負面的想法。但是第三者「行苦」,是佛教「苦」的核心意義,若能正見「行苦」之義,就開始知道如何真正解決煩惱,真正離苦得樂。

  「行苦」是因為因緣和合而產生的苦,若無法正觀緣起,就會產生無明,簡單來說就是自以為是、自找麻煩。所以我們若能正見「苦」的真義,知道苦的生起,也必能見到苦的止息之道涅槃寂靜。

  正見的佛教徒,是寧靜安祥的,既不悲觀、也不是樂觀,是「實觀」。能自在的運用,滿足而慈悲。



2 則留言:

  1. 人生雖是苦  放下便是福 :D
    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

    回覆刪除
    回覆
    1. 阿彌陀佛!   
        ㄞ...就是因為認假為真,捨不得放下啊!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