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大千 從近代物理與電子顯微鏡看佛學
(記者鄭琇文/矽谷) 2006/07/07
今天會想要講這個題目,完全是因緣際會。前些時侯,與聯電日本事業群總經理吳宏仁聊天時,談到日本企業高階主管在早期時,大多拜讀「孫子兵法」研究教戰手冊,因為商場如戰場,孫子兵法裡傳授高超的方法,成為商場最高指導原則。
然在戰後,現在日本企業高階主管不再是人手1本孫子兵法,大家反而是改讀「心經」,攻讀心理學,一方面是因現代人心靈空虛,透過唸心經可讓心靈境界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則是藉由人生哲理與事業管理體驗的相互融合,在身處於變化的環境中,藉由佛學發展出1套生活的態度與方法。
廣告
其實早在大學時,就對佛學有接觸,但一直未能深入研究,近年來研讀心經,再加上是唸物理出身,把物理的科學理論與佛學兩相對照下,有進一步的體認,受益良多,在有緣與聯電內部同仁演講後,願進一步與大家分享。
般若經裡的「般若」其實就是智慧的意思,心經裡面以260字道出智慧的精華,但很多人卻悟不出其中道理,透過科學的解釋,可以讓我們更了解其中道理。
物理學與佛學 異曲同工
科學,尤其是物理學,是在追求宇宙與物質的真相,其中在近代物理中,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為其中的精華;佛學,特別是般若經中說的諸法實相,即為介紹所有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兩套不同系統學問的交集,即宇宙物質部份所講的真相,應該是一樣的,要不然,則一定有一方講的不對或不完整。
佛學與物理學,異曲同工之妙在於探討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學講求禪定、指冠,是在靜態悟道理;物理學是在高速、光速下,探求物理的真理,兩者雖然方法不同,但最後是殊途同歸。
憨山大師說:「誦經容易解經難,口頌不解總是閑。」李炳南老居士說,很多人會背心經,上口之餘卻不懂意思,要說到「解」這個字,只怕萬分之一知所以然,說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少有人了解其中深奧內涵。
所謂「色」是物質,緣起性空,舉一張桌子這個簡單的例子來看,本來沒有這張桌子,但在工人用木材堆砌而成,桌子就存在了,而在桌子用舊了、用壞了,拿去燒了,桌子不就又沒有了。
從「有」到「沒有」很好解釋,那為何後來又變成從「沒有」變成「有」,這個透過反相的量子力學,力子波動雙性(Wave-Particle Duality)說,就可以悟出其間道理,所謂「質能不減滅」之說。
從電子顯微鏡看「六度」
我們學半導體的,常用電子顯微鏡來看問題的真相,電子顯微鏡在微觀科學上,尤其是作半導體高科技的工作,是常用來找問題根源與真相的方法。至於佛學裡,三學「戒定慧」是佛學中,不論修任何法門的基本修行方法,三學的展開展即為菩薩的修行方法六度。
今天將電子顯微鏡的原理與方法,跟佛教的六度修行做一對一的比照,方現此兩套截然不同的學問領域,其尋求根源與真相的方法,竟然是非常的相像與一致。
按照以上兩套法則進行的步驟,可以找出一對一的對應處。比如說,使用電子顯微鏡的第一個步驟是要抽真空,讓裡面沒有雜質,電子束不被干擾;而佛學六度裡面的第一步,即為「佈施」,也就是放下、看破的意思。
六度可以說是真正的智慧所在,「佈施」要人第一步就先放下、看破,因為放不下真的很痛苦,早期的日本企業研究孫子兵法,苦思競爭策略,但在商場上打贏了又怎樣?如果因此而血壓血糖升高,對健康有害,又有何意義?
人生智慧在工作、生活上的運用
所謂「人生智慧」並不是聰不聰明,而是頭腦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優缺點所在,這就好比「金剛經」裡面傳授的,人要客觀,了解自己的工作環鏡,並且「知所先後」。
所謂「菩堤心」就是真誠、正直,人要有自信心、有紀律、有責任感,美國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ct,因美國安隆案導致投資者信心崩潰,攸關企業內控的沙賓法案因應而生)就是呼籲社會人士要正直、紀律的最好案例。
最近國內外這麼多的社會案件,就是因為個人自私自利、有非份之想、誠信出了問題,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要少慾知足、知足常樂。
友人曾跟我分享一個小故事,所謂知足的意義在哪?為什麼要知「足」?因為足部是每個人全身最忍辱負重、最卑微的地方,全身重量都壓在腳上(按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大小相反、方向相反,力量愈大,反作用力愈大),所以腳最知道自己的重量、份量,也最知道平衡所在。
佛學裡所謂「信」、「解」、「行」、「證」4部曲,一開始您相信是對,並不一定是對的,經過實驗後是真信,但唯有自己執行過後才是深信。
很多事情是要靠自己「悟」出道理,有些事實往往跟實際上自己看到的並不一樣,比如說,每天大家早上起床看到太陽升起,因為是我們以自我為中心在地球上看太陽,而誤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事實上是地球自轉。
同理,有所住而升其心,要靠自己開悟,並尋求真正的智慧,清靜你的心靈與思想,至於別人要怎麼說,並不重要。(聯電美洲事業群總經理劉富臺口述,鄭琇文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