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謂輪迴以愛欲為根本:「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而此愛欲,雖千方百計想制伏它,都無法除滅;眾生會不斷的在三界輪迴,佛陀會歸成主要三個因素:欲貪、殺貪跟盜貪。
「欲貪」者,就是種種恩愛、貪欲,也導致不斷的投胎受生。眾生有「胎、卵、濕、化」四生,生起的因緣也有不同。
「胎生」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男女的情感,《楞嚴經》云「見明色發」,就是眾生在中陰身的時候,本來是一片黑暗,若與自己有共業的父母親在交遘時,「明見想成」,中陰身此時就會發現一道的光明色相,而產生一念情愛之心。
當情愛心生起的時候,「異見成憎,同想成愛」:「異見成憎」的「異」指同性的見到同性,例如中陰身要投胎做男眾的看到父親、如果要投胎做女眾看到母親,此時內心產生一種嫉妒瞋恨;「同想成愛」指異性相見,例如要投胎做女兒的看到父親、或者要投胎做兒子的看到母親,就產生內心的一種愛著心態。
「流愛為種,納想為胎」:因為這種愛著心態在心中不斷的流動,而來當作一種受身的因種,一念的情想為助緣,就入胎了,這就是眾生入胎的過程。
但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增上緣,就是「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投胎除了心中的愛取煩惱以外,還要有父母的交遘的因緣發生,才能夠吸引跟自己共同業力的中陰身來投胎。眾生的受身除了的業力影響以外,跟父母親的情感也是一個重要的助緣。
以上是人道的「胎生」,也有部分畜生道或少數惡道為胎生。
「卵生」的眾生大部分是動物畜生道,主要是因為受生的時候,於心中有愚癡的妄想。
「濕生」的眾生是聞其水中的香氣,而產生一定的感應
「化身」的眾生是因為內心的一念的喜新厭舊,而產生的彼此的附合。
「所有受業,逐其飛沈」:在六道輪迴當中的親因緣,就是我們心中的善惡業力,這是最主要的;善業強的就飄生為三善道,惡業強的就墮落到三惡道,隨其善惡的業力飄生或下沉。
所以眾生的五陰身心以業力是主緣,助緣是臨終時那一念的情想合離,那一念的情感、那一念的想像、那一念的合濕離化的心情,在心中的變化,看哪一個力量強,就產生不同的受生力量。眾生因所謂的「情想合離」,創造了有「胎、卵、濕、化」四種的受身。
會在三界不斷的相續主要就是貪愛,當與外界接觸的時候,產生一種的情想,就轉成一種貪愛。情想跟貪愛彼此互相的吸引,時間久了以後,就產生一定的堅固的力量,叫做「結」,到最後是「愛不能離」。所以情愛就好像枷鎖,牢牢把彼此綁住,沒辦法分開了。所以這樣的相續力量,主要是貪愛──「欲貪」。
總結整個生死的業力,就是「殺、盜、婬」三種業力為根本,使令整個業果相續,讓眾生與世界兩種果報,就不斷的一次一次的出現,此是靠業力來支持的。
「殺生」之所以會構成輪轉三界的力量,是因為殺生而欠命債,來生就得要去還的。「貪愛同滋,貪不能止」:由於眾生會想要來滋養使色身變得健康美貌的緣故,卵化濕胎四種眾生就隨著其勢力強弱,彼此間弱肉強食、互相吞噉,而造成了殺生,也造成了一種輪迴的力量。
第二的「盜貪」,眾生因為彼此之間互相吞噉、殺害對方的生命,造成如影隨行的惡業,所謂「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就是以盜取他人的生命,作為輪迴的,根本有兩種因素:第一是「命債」,第二是「肉債」:
「命債」者,如果是你今生欠我的命,「汝負我命」,來生就「汝還我命」;如果是「我負汝命」,來生就是「我還汝命」。「肉債」也是一樣,你欠我的肉債,來生你就還我肉債;若是我欠你肉債,來生我就還你肉債。因為這兩種的命債、肉債的因緣,「經百千劫 常在生死」,此與殺生有關係。
第三的「婬欲」,生起有兩種──愛他的「心」、愛他的「色」。經云「汝愛我心」、我愛汝心,這種是一種情感的作用;「我憐汝色」、汝憐我色,這是一種欲望。所謂「日久生情,情久生欲」,在整個男女結合當中,就是一種情感跟欲望的結合;因為這樣的緣故,也經無數劫,常在三界的輪迴當中。
雖然經中教導我們用不淨觀對治愛欲;然而,凡夫的業障煩惱深重,色相現前時只見其美妙,而不見其不淨、醜惡。如此一來,雖然不淨觀法精深微妙,卻很少有人能夠修成功的。
那麼,應當如何對治愛欲呢?佛經上說:「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我們必須直接觀照這個愛欲的念頭,到底是從何處產生?詳細地追尋妄想的根源,必定有可斷絕之處。
◎ 《楞嚴經》告訴你 投胎是怎麼回事!~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