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累劫修行之願(以法相近/法砆法師)


  看到這一段影片中的年輕法師,其在出家前寫給俗眷的一番話,被他的堂弟轉給一位心理學老師看,想知道他是不是心理有什麼問題、為什麼突然要出家?結果這位心理師回覆:「邏輯縝密,思維清晰,應該是深思熟慮後做的做出來的決定。」與大家分享這段感人文句:

「親愛的家人們,不知道該怎麼和你們說這件事?

  大概從2013年開始,我一直在追尋著什麼,但也不知道在追尋什麼?只是覺得這些世俗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不知道人為什麼活著,生命的價值是什麼?這個問題我追尋了很久,最開始看了一些哲學的書,我驚訝到原來人還可以這樣活著,原來人是可以有不同的活法的。後來看了一些佛家的書、視頻,發現他們對生命的探索,有著深刻的實踐,並不是簡單的燒香拜佛。

  不知道你們是否思考過煩惱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如何解脫煩惱?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生死?既然人人都要面對生死,那生命的價值在哪?2018年我有幸遇到一位出家師父,一直在跟著學,越是學越是覺得驚訝,人原來是可以通過心理技術、心理操作技術,不斷的修為自己、不斷的提升自己,而不是被自己的煩惱貪瞋癡所支配。隨著我逐步深入的學習,我認定這個就是我想要的。我已經在這條路上追尋了很久,實在不甘心得少為足,所以我決定出家了。

  生命實在太短暫了,我希望自己的生命,在這歷史的長河中能夠綻放,而不是平庸的過一生。出家的生活並沒有那麼詩意、也沒有那麼輕鬆,每天除了日常工作以外,就是學修。要學的內容有很多,經律論三藏,浩瀚的知識體系,很難想像2000多年前,古人的智慧竟然如此究竟。

  要修的內容也很多,每天打坐經行,雜亂的念頭、昏沉妄想,不去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時,根本不會發現我們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竟然對自己的心念、對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情緒,都不是能夠很好的管控,就更不要說在這個基礎上修為自己了。學修是一條很漫長的路,無關世間的功名利祿。就像有的人願意把自己的一生奉獻在科研工作上,只為推動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發展。

  從物質的文明進入到現在的信息文明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活在信息世界裡面,整天抱著手機,就以為抱住了全世界;這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往前,對這個物質世界知之甚少;往後,又回不到人的自心,所以說心理疾病也越來越多。

  當我們飢餓的時候,我們知道用食物去滋養身體,甚至買輛車都知道定期的保養;但是我們的心呢?有想要過給他一些滋養嗎?人都是有向上的屬性的,都希望自己能夠發展的更充分一些,希望自己的煩惱少一點、少一點痛苦,希望對自己多一點自主性。

  我希望自己能夠深入的探索這個領域,我希望自己的生命的狀態,是清醒的、是明白的,不想稀里糊塗的過一生,不想給短暫的一生留有遺憾。因此我決定出家,我想坦然的面對你們,所以寫下這封信,希望你們能夠尊重這個決定。」


  法砆法師給家人這一封信,道盡了對生命的觀察,與出離心、菩提心,印隆很是感動與相應。修行是累劫累世的,相信這位法師也是乘願再來者,他也很有福報,能得遇善知識師長、能有俗眷的支持,所處道場也是正信。

  而他有說一段話,令印隆很讚嘆!他說與任何人打交道、或者是做事情,唯一原則是「以法相近,非以情相近」,不談不思世間事,否則出家何為?這實是每一位修行人要謹記的。


  印隆想起自己修行歷程,逆境逢緣較多,還好沒有退失;非常感恩一路上成就印隆的所有善知識,得以修行增上。

  自己從小就想出家,在學校常見的作文題目「我將來長大要做什麼?」印隆當時就是寫「要當出家人」。大專畢業後,趁母親出國期間,住進從小親近的寺院想出家。母親回國後,覺得印隆可能還沒想清楚,找親近的老師過來勸印隆回家。當時印隆穿海青跪在母親前求出家,母親一直發抖流淚哭泣的,現在想想很不捨,雖有道心,但實在做得太硬,未顧慮到母親。

  後來覺得在這間寺院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因此就先回家。在 慧嶽長老的建議之下,考入了佛光山叢林學院就讀。也曾經動念想在佛光山出家,還對母親說:「我不想在社會走一遭再出家,最後一切又還歸於空,為何要白走這一趟呢?」直到 慧嶽長老來信勸誡印隆於畢業後先回家陪伴母親,出家因緣會在三十歲成熟。至此,才放下執念。

  於佛光山叢林學院畢業後,插大哲學系,也很幸運從擔任 恆清法師的研究助理到之後的工作,都是不錯的公司與內容,也學習到很多。而這幾年在職場,維持吃素、不喝酒、不交際、不談戀愛,老闆與同事都很尊重,有些人直至目前還保持聯絡。

  而的確如 慧嶽長老所說,於三十歲時,母親突然身體不適,一檢查已是癌末,幾個月後就往生了,也慶幸能照顧到母親直至圓滿。在處理完母親的後事,印隆也出家了。緣起緣滅,心無罣礙進入空門。

  出家之路有很多的境界,人生也是,但是願如法砆法師所說,與任何人打交道、或者是做事情,唯一原則是「以法相近」,不以情相牽,方能讓彼此得到佛法的利益。

 

        一位想要獨居住山的90後,最終選擇了出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