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下心來想,在我們的生命中,同樣一件人事物,在不同的人看來,會有不同的感受;或是在不同的時空,感受也會有所差異。
以及曾經所在意的人,不知何時,變得沒有那樣大的影響力了;曾經所在意的物品,不知何時,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就像一片葉子,我們看到是葉子,對有些眾生是美食、是家堡;或是小時候珍愛的娃娃,突然在某個時候,成為了垃圾。
生命所遇到的境界,隨著心靈的提升或墮落,而產生了不同的感受。
於《金光明經.空品》有云:「眼根受色;耳分別聲;鼻嗅諸香;舌嗜於味;所有身根,貪受諸觸;意根分別,一切諸法;六情諸根,各各自緣,諸塵境界,不行他緣。」在生命中所感受到的一切,無不是六根緣於六塵境界,所產生的種種感受。
而若心對於受起了分別,就有各種取捨,乃至業力造作,以及 輪轉不息的無際生死。但這個取捨的心,本是「幻化」,卻隨逐色聲 香味觸法諸塵, 無有暫捨,生死苦報也從未停息。
經中說:「身空虛偽……從諸因緣, 和合而有, 無有堅實,妄想故起」,如何使輪轉不息的生死苦報停下,就看自己是否願意停止對虛幻境界的攀緣。
金光明經空品第五
無量餘經, 已廣說空, 是故此中,略而解說。
眾生根鈍, 尠於智慧,不能廣知, 無量空義, 故此尊經,略而說之;
異妙方便, 種種因緣,為鈍根故, 起大悲心, 今我演說,此妙經典。
如我所解, 知眾生意,是身虛偽, 猶如空聚;
六入村落,結賊所止, 一切自住, 各不相知。
眼根受色; 耳分別聲; 鼻嗅諸香;舌嗜於味;
所有身根, 貪受諸觸;意根分別, 一切諸法;
六情諸根,各各自緣, 諸塵境界, 不行他緣。
心如幻化, 馳騁六情, 而常妄想,分別諸法;
猶如世人, 馳走空聚,六賊所害, 愚不知避。
心常依止,六根境界, 各各自知, 所伺之處,隨行色聲、 香味觸法。
心處六情,如鳥投網, 其心在在, 常處諸根,隨逐諸塵, 無有暫捨。
身空虛偽,不可長養, 無有諍訟, 亦無正主,
從諸因緣, 和合而有, 無有堅實,妄想故起。
業力機關, 假為空聚,地水火風, 合集成立, 隨時增減,共相殘害;
猶如四蛇, 同處一篋,四大蚖蛇, 其性各異,
二上二下,諸方亦二, 如是蛇大, 悉滅無餘。
地水二蛇, 其性沈下; 風火二蛇,性輕上升;
心識二性, 躁動不停,隨業受報, 人天諸趣, 隨所作業,而墮諸有。
水火風種, 散滅壞時,大小不淨, 盈流於外;
體生諸蟲,無可愛樂; 捐棄塚間, 如朽敗木。
善女當觀, 諸法如是, 何處有人,及以眾生?
本性空寂, 無明故有,如是諸大, 一一不實, 本自不生,性無和合。
以是因緣, 我說諸大,從本不實, 和合而有;
無明體相,本自不有, 妄想因緣, 和合而有;
無所有故, 假名無明, 是故我說,名曰無明、
行識名色、 六入觸受、愛取有生、 老死愁惱,
眾苦行業,不可思議, 生死無際, 輪轉不息。
本無有生, 亦無和合, 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我斷一切, 諸見纏等,以智慧刀, 裂煩惱網;
五陰舍宅,觀悉空寂, 證無上道, 微妙功德;
開甘露門、示甘露器、 入甘露城、處甘露室, 令諸眾生, 食甘露味。
吹大法螺、擊大法鼓、 然大法炬、雨勝法雨。
我今摧伏,一切怨結,竪立第一,微妙法幢;
度諸眾生,於生死海,永斷三惡,無量苦惱。
煩惱熾然,燒諸眾生,無有救護,無所依止;
我以甘露,清涼美味,充足是輩,令離焦熱,
於無量劫,遵修諸行, 供養恭敬,諸佛世尊;
堅固修習,菩提之道;求於如來,真實法身;
捨諸所重,肢節手足、頭目髓腦、所愛妻子、
錢財珍寶、真珠瓔珞、金銀琉璃,種種異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