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三昧水懺》有一段懺悔「兩舌」之過:「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以兩舌業,作種種罪。面譽背毀,巧語百端,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惟知利己,不顧害他,讒間君臣,誣毀良善,使君臣猜忌,父子不和,夫妻生離,親戚疏曠,師資恩喪,朋友道絕。至於交扇二國,渝盟失歡,結怨連兵,傷殺百姓。」
「兩舌」是舊譯,新譯家玄奘三藏譯成「離間語」,因為是說搬弄是非的話,好像一個人有兩個舌頭,一邊講一種話。破壞彼此的感情,使他們彼此衝突、鬧糾紛,謗毀良人善人,使他起煩惱。做種種的罪業,讓自己得到利益,害了別人。
但到頭來,誰又能真正得利?因一時之快乃至利慾薰心,而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怨懟就是這樣來的,何苦呢?
以下,敬錄 會性長老於《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中,p. 390-393的開示:
《慈悲三昧水懺》: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以兩舌業,作種種罪。面譽背毀,巧語百端,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惟知利己,不顧害他,讒間君臣,誣毀良善,使君臣猜忌,父子不和,夫妻生離,親戚疏曠,師資恩喪,朋友道絕。至於交扇二國,渝盟失歡,結怨連兵,傷殺百姓。如是兩舌所起罪業,無量無邊。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發露求哀,皆悉懺悔。
最後一段,就是第四、兩舌業。「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以兩舌業,作種種罪」。「兩舌」是舊譯,新譯叫做「離間語」。因為搬弄是非的話,好像一個人有兩個舌頭在講話一樣,一邊講一種話。比方張三和李四,對李四講張三怎樣的壞,對張三又說李四怎樣講你的壞,搬弄是非,實際上只有一個舌頭,可是他講出兩種話,就是「兩舌」,古時的翻譯。
新譯家玄奘三藏譯成「離間語」,因為兩舌如果恢復他們兩方面的和合,縱然兩舌並無罪過,離間人才會有罪過。你把他們兩方面很好的同參道友,使他們離間,破壞他們的感情,使他們彼此衝突,鬧糾紛了,那才有罪,所以離間語有罪。兩舌有時候也有好的兩舌,比方說他們兩個本來很好的,後來不好了,發生衝突,你兩方面講好話,某人講你很好,說你的好話;到另一邊,也說某人講你很好啊,兩方面都幫他講好話,也是兩舌,就沒有罪,這使他們恢復原本很好的同參道友。所以兩舌如果不是離間語,不是加以破壞,就沒有罪業,因此之故,新譯家就譯做「離間語」。現在這裡還是舊譯「兩舌」,兩舌所造的罪業,破壞彼此的感情,做種種的罪業,謂之『作種種罪』。
「兩舌」往往是「面譽背毀,巧語百端」。面,當面。譽,讚嘆,當面就講人家的好話,說你很有修;背面就講他的壞話,那個人哪有修啊?沒半點修行。當面講好話,背後講壞話,「面譽背毀」,毀是毀謗。「巧語百端」,這種人舌頭軟軟的,很會講話,奇奇巧巧的言語都有,百端就是什麼方式都有,用奇巧的言詞去破壞人。「向彼說此,向此說彼」。這就是兩舌,向彼,比喻甲方;此,比喻乙方,向彼甲方說此乙方怎樣壞,向此乙方說彼甲方說你怎樣壞,兩邊搬弄是非,使他們冤家鬥打。
「惟知利己,不顧害他」:說這兩舌的人,只知道自己去破壞別人,利益歸我,我自己得到利益,沒顧到破壞別人,害了別人。甚至嚴重到「讒間君臣」。就是講不實在的話,使他離間,君與臣之間本來要很和睦,現在你破壞他,使他離開,離間使君臣不合。
「誣毀良善」:誣,也是謗,誣謗,誣毀就是誣謗,謗毀良人善人,好的人,你就毀謗他,使他起煩惱。
「使君臣猜忌」:使君與臣之間彼此互相猜忌,懷疑這個臣對我不好,不知道會做什麼壞事,會不會造反,君疑臣,臣猜君,忌,忌怕、忌諱。「父子不和」:彼此破壞,使得父與子之間不和合。「夫妻生離」:夫妻之間也遭到破壞、離間。「親戚疏曠」。本來很好的親戚,也使他疏遠,像曠野一樣,使他距離很遠,就是本來很好的,破壞到使他彼此不能接近。「師資恩喪,朋友道絕」:資指徒弟,師徒之間本來有恩惠,也遭到破壞。朋友道絕,本來很好的朋友,現在被人加了兩舌,彼此就破壞了,本來很好的同參道友都絕交了,發生這樣的情形。
「至於交扇二國,渝盟失歡,結怨連兵,傷殺百姓」:嚴重到國與國之間彼此相交扇,扇就是謆惑,蠱惑。交相扇惑,謆惑兩國,使他彼此相衝突,所有的結盟都超過了,不照規定來,消失原來的結盟。渝,超越,沒照以前訂的契約,彼此互不侵犯,兩國不相犯,現在把它破壞,彼此相犯,失去原來的歡好,變成「結怨連兵」。就是戰爭,結冤家,引起戰爭,傷殺百姓,最受損的就是老百姓,百姓就受損害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