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十二因緣流轉門



在佛典中,有以「十二因緣流轉門」來說明胚胎發育的過程。會性長老讚嘆, 佛眞是一切智人!因為在二、三千年前,醫學並不發達,沒有像現代的先進儀器,是如何觀察出胎兒的發展?而 釋迦世尊在《處胎經》中,從入胎第一個七日,到三十八個七日,每一週胎兒生長變化過程,講得非常清楚。

之前印隆曾在這一篇論文「從竹林寺女科的歷史傳承來探索佛學與中醫婦科的相關性」,有作以下的說明:
古代的中、印醫學,對於胚胎發育的過程理解,在時間的分段上稍有不同。中國傳統醫學,以「月」作為單位,按月而變;而印度是以「七日」為度,按七日而變。[1]在佛教東傳後,漢傳佛教醫學除了融合印度醫學與中國醫學學說而同時表現出兩者之特色,[2]也受到道醫理論影響,成就獨特的佛醫思想。
在《竹林女科證治》卷二〈安胎〉中,是以「月」來說明胎形之變化,其中多有論及中醫及道醫的思想,中醫主要為五行、臟腑、血氣經脈等,道醫如太極、丹田、氣、元神等。而在筋骨血肉的形成上,與佛典所記載的時間也頗趨近,如胎形在五至六月時,「筋骨四肢初成,毛髮始生」,佛典則是論述約於第二十至二十六個七日(140182天)也是約在五至六個月的時間,分別生出骨、肉、血、皮、膚、髮等器官。[3]
另外在男女相的判別上,《竹林女科證治》所敘述的內容,與佛典也有諸多相似之處。在卷二〈安胎〉文,說明「男動左,女動右,常在臍中,漸漸浮上」(六月胎形)、「男向左肋動,女向右肋動」(七月胎形),佛典則是記載於第二十七個七(189天,約六至七月),「男居母左,女居母右,男面向內,女面向外,皆手掩面蹲踞而坐」,[4]不但時間相近,且「男左女右」的觀念也是相同。

來不及長大的孩子(三個月)

        剛好有看到一則影片:「攝影師花12年拍下「寶寶在子宮發育過程」震撼人心,第16週「血管清晰可見」秒懂生命奧妙!」,跟這段說明恰可配合。這位攝影師覺得生命的由來與變化,就像魔術般的震撼人心。但如果他能看到這段經文的詳細說明胚胎的變化,才會覺得真正是不可思議吧!

        《四教儀》中,說明十二因緣流轉門之解釋:
一、      無明(煩惱障、煩惱道)
二、      (業障、業道,此二支屬過去)
三、      (託胎一分氣息)
四、      名色(名是心,色是質)
五、      六入(六根成此胎中)
六、      (出胎)
七、      (領納前境好惡等事。從識至受,名現在五果)
八、      (愛色男女金銀錢物等事)
九、      (凡見一切境,皆生取著心。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
十、      (業已成就,是未來因,屬業道,如過去行)
十一、                (未來受生事)
十二、                老死。此是所滅之境。

第一支的「無明」,即是「煩惱障、煩惱道」,為無始以來的生死輪迴根本。於《十二因緣經》云:「無明因緣,能生諸行」,「無明」是親因,加上環境等助緣,便生「行」。

「行」是造作義,指造作種種行爲。在小註中,標有「業障、業道。此二支屬過去」,意思是「行」為「業」義,包括「事業、造作、功用」。能生起造作功用的種子存在識田中,稱「業道」;也含前之無明,因其能鼓動身、口、意,造貪瞋癡等罪業,雖未造,但有此能力,故名「業道」。

而已經生起現行造作,名「業障」。例如每個人一生中的表現、受用、苦樂皆由過去所造諸業所致,故名業障,這才是真正的「業障」之意。

        第三支的「」,指第八阿賴耶識。〈八識規矩頌〉云:「去後來先作主翁」,投胎是第八識先來,小註謂:「託胎一分氣息」,眾生因過去行之業力所感,中陰身見父母交合時,起顛倒之念,男則愛母憎父,女則愛父憎母,因此愛念投胎。[5]

        第四支的「名色」,小註云:「名是心,色是質」,名指第八阿賴耶識,有名而已,還不會起作用。質,一點點的父精母血混合,就執著是身體了。《菩薩處胎經》言:從入胎到第五個七日,三十五天內,皆屬名色。

        第五支為「六入」,於處母胎中的第六或第七個七日,漸形成六根皰皰,即慢慢長成手、足、眼、鼻、嘴巴、耳朵的樣子,故云:「六根成此胎中」。直至大約十九個七日,六根就完備了。經三十八個七日,二六六天,實則九個月還少四天,因有四個月月小,只二十九天。

        以上從「名色」到「六入」的階段,在此影片也有相關紀錄,但這並不是重點。想以此表達「佛言不虛」,佛所說的一切都是真實的,我等應當依教奉行,老實修行,必有解脫安樂之成就!



 





[1] 如《修行道地經》卷1〈五陰成敗品第五〉(《大正藏》T15, No. 606)、《大寶積經》卷56。《摩訶止觀》卷4:「託胎即有三事,三事增長,七日一變。」《大正藏》46, 1911, p. 47b10-11
[2] 如《止觀輔行傳弘決》卷4,引用《阿難問經》云:「初七名柯羅邏,如薄酪;二七名阿浮陀,如厚酪;三七名閉手,如短小杵;四七名伽那,如溫石;五七名波羅奢呵,五皰開張;六七現膝相,七七現手足相,八七手指相,九七眼、耳、鼻、口、大小便道相;十七堅實有風門,吹胎如囊;十一七七孔開徹,母性改常;十二七生大小腸,如絲綖,有三支節、一百孔穴;十三七生飢渴,想母食資潤;十四七生九脈,交絡纏繞;十五七生二十脈,一邊各十,又四十脈,脈八萬名;十六七氣息通,十七七眼得光,十八七諸根明,十九七諸根具,二十七生諸骨,二十一七生肉,二十二七生血,二十三七生皮,二十四七生膚,二十五七血肉長,二十六七生髮;二十七七以業力故,分別端醜,男居母左,女居母右,男面向內,女面向外,皆手掩面蹲踞而坐;二十八七生八種想,謂座榻園林等;二十九七生光潤,五色別異;三十七長髮爪;三十一七至三十五七,人相具足;三十六七生厭離心不樂,三十七七生穢獄想;三十八七風力所轉,頭向產門,申兩臂出產門。每於一七,各有一風,吹令變異,風各有名,具如彼經。……是則三十八七,計日成二百六十六,計成九月,所以少四,以半小故。問:世教及經並云十月,何故唯九?答:九即十也。何者?經涉十故,如月初一日受胎者,則定唯九月;二日已去,日數滿時,即跨至十。」《大正藏》46, 1912, p. 275a4-b4。另外,傳統佛教對於胎兒自母體中受胎至出生之二六六日間次第分為五個階段,即:()羯剌藍(梵 kalala),又作歌羅羅、羯羅藍,意譯為凝滑、雜穢,指初受胎後之七日間。()頞部曇(梵 arbuda),又作阿部曇,意譯為皰、皰結,指第二個七日間。()閉尸(梵 peśī),又作蔽尸、萆尸,意譯為凝結、肉段,指第三個七日間。()鍵南(梵 ghana),又作健男、羯南,意譯為凝厚、硬肉,指第四個七日間。()鉢羅奢佉(梵 praśākhā),意譯為支節、枝枝,乃手足已形成之位,即受胎後第五個七日至第三十八個七日(出生之時)之間。
[3]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4:「二十七生諸骨,二十一七生肉,二十二七生血,二十三七生皮,二十四七生膚,二十五七血肉長,二十六七生髮。」《大正藏》46, 1912, p. 275a15-a17
[4]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4《大正藏》46, 1912, p. 275a18-a20
[5] 按唯識言,阿賴耶識屬無記性,沒善惡觀念,這是指阿賴耶識本體說,可是,既然有中陰身,中陰身應當有前六識、第七識作用,否則,第八識怎麼投胎?投胎那一剎那,也是中陰身的第六意識起現行,方能見情境起憎愛而受生,所以,照經論言,剛投胎時是「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