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智者大師 - 第22集:傳佛法燈,稱為智者



授戒圓滿,智顗法師賜予晉王法名,云:「王不以尊貴,能紆曲,遵奉佛聖大乘禁戒,止一切惡,持一切善,故法名曰總持。」

晉王亦云:「大師傳佛法燈,禪慧內容,應稱號為智者。」[1]從此,智顗法師被尊稱為「智者大師」。

晉王尊 智顗法師師為智者,典故出於地持經》〈戒品第十:若在家、出家,發菩提願,恭敬長跪,曲身向於智者,作是言:願大德受我菩薩大律儀戒!如是念已,默然而住。爾時智者作是言:善男子!汝欲於我受一切菩薩大戒(云云)

智者大師在抵揚州受戒與講經的承諾都已圓滿後,將返回故鄉荊州一趟,以報長養土地之恩。

晉王乃固請大師在停留說法,智者大師曰:「先有明約,事無兩違。」即拂而起。王不敢重邀,合掌尋送,至于城門,曰:「國鎮不輕,道務致停,幸觀佛化,弘護在懷。」王禮望目極,衡淚而返。

智者大師在回程途中,先去衡山祭奠恩師慧思禪師,以酬法乳師恩。

影片還演出 慧思禪師現身歡喜讚嘆,頗為感人!

後來智者大師有書托王撰南岳師碑文,於百錄》中有記載相關內容[2]



大愛高僧傳-智者大師 - 第22

智者大師(大愛高僧傳)
 




晉王請戒文

請戒文弟子基承積善,生在皇家,庭訓早趨,彛教夙漸,福履攸臻,妙機須悟。恥崎嶇於小徑,希優游於大乘,笑止息於化城,誓舟航於彼岸。開士萬行,戒善為先;菩薩十受,專持最上。喻造宮室,必先基址,徒架虛空,終不能成。孔老釋門,咸資鎔鑄,不有軌儀,孰將安仰?誠復能仁本為和尚,文殊冥作闍黎,而必藉人師,顯傳聖授,自近之遠,感而遂通。波崙罄髓於無竭,善財忘身於法界。經有明文,非從臆說,深信佛語,幸遵明導!禪師佛法龍象,戒珠圓淨,定水淵澄,因靜發慧,安無礙辯。先物後己,謙挹成風,名稱遠聞,眾所知識。弟子所以虔誠遙注,命楫遠延,每畏緣差,值諸留難,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雲霧,即消煩惱。以今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總管金城殿設千僧會,敬屈授菩薩戒。戒名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歸宗奉極。以此勝福,奉資至尊皇后,作大莊嚴,同如來慈,普諸佛愛,等視四生,猶如一子。
請戒文曰:弟子基承積善,生在皇家,庭訓早𧺢,彝教夙漸,福履攸臻,妙機須悟。耻崎嶇於小徑,希優游於大乘,笑止息於化城,誓舟航於彼岸。開士萬行,戒善為先;菩薩十受,專持最上。喻造宮室,必先基址,徒架[-+] ,終不能成。孔老釋門,咸資鎔鑄,不有軌儀,孰將安仰?誠復能仁本為和尚,文殊冥作闍梨,而必藉人師,顯傳聖授,自近之遠,感而遂通。波崙罄髓於無竭,善財忘身於法界。經有明文,非從臆說,深信佛語,幸遵明導!禪師佛法龍象,戒珠圓淨,定水淵澄,因靜發慧,安無礙辨。先物後己,謙挹成風,名稱遠聞,眾所知識。弟子所以虔誠遙注,命揖遠延,每畏緣差,值諸留難。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雲霧,即消煩惱。以今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總管金城殿設千僧會,敬屈授菩薩戒。戒名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歸宗奉極。以此勝福,奉資至尊皇后,作大莊嚴,同如來慈,普諸佛愛,等觀四生,猶如一子。[3]

百錄具載戒疏,有七百餘字,今文略之,但三百十三字。
庭訓者,論語》:「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甞獨立,鯉趍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乃至鯉退而學禮。此正趍庭之訓也。
,音怡。百錄南山傳並作,訓贈也。此訓法,義則正也。
崎嶇,屈曲,喻聲聞之學。
化城、小徑,三百由旬。舟航、彼岸,五百由旬,則登寶所。
十受者,梵網十戒也。
鎔鑄者:以火鎔金,以模範像。三教法度就學而成器也。
命揖遠延者:大師止息東林寺,王在楊州,以舡迎也。
及披雲霧即消煩惱者:喻文也。,開也。雲開也。雲開日出,煩惱霜壞也。
奉資至尊皇后者:即文帝獨孤氏也。
猶如一子下,百錄更有九十五字,略之也。[4]


名號

師云: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稱為智者。所獲檀嚫各六十種,一時迴施悲敬兩田,使福德增多,以資家國。香火事訖。
師云: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稱為智者。所獲檀嚫各六十種,一時迴施悲敬兩田,使福德增多,以資家國。香火事訖。[5]

晉王奉大乘戒禁,止一切惡,持一切善,故總持。自受戒後,百錄諸書皆稱法名。
師稱智者,故國清寺碑云:王後撿地持經,特立此號。彼經第十云:若在家、出家,發菩提願,恭敬長跪,曲身向於智者,作是言:願大德受我菩薩大律儀戒!是念已,默然而住。爾時智者作是言:善男子!汝欲於我受一切菩薩大戒(云云)
者,施也。達那,此云淨施,字異義一也。
文云各六十種,應改為也。[6]



旋鄉答地

晉王臨江奉送

汎舸衡峽,大王麾駕貴州,臨江奉送,供給隆重,轉倍於前。既值便風,朝發夕還。
汎舸衡峽,大王靡駕貴州,臨江奉送,供給隆重,轉倍於前。既值便風,朝發夕還。[7]

大舡曰
衡峽二州,本去衡州南岳。言者,路次之語。在荊湖南,在荊湖北。傳前云:思師避周室之難,意住南岳,權止光州入蘇山。智者得法之後,往建康行道,不得扈從,思歸南岳。其南岳歸寂,故當報德享奠,以酬法乳。故晉王書云:敬憶江陵,暫欲西上,先到衡岳,用酬師恩。
王麾駕至楊州,奉送者如南山傳云:施六十,餘事了,王乃固請。顗曰先有明約,事無兩違。即拂而起。王不敢重邀,合掌尋送,至于城門,曰:國鎮不輕,道務致停,幸觀佛化,弘護在懷。王禮望目極,衡淚而返。
智者返,百錄書托王撰南岳師碑文,其事甚明也。[8]


而渚宮道俗,延頸候望,扶老携幼,相趨戒場。垂黑戴白,雲屯講座,聽眾五十餘人。
而渚官道俗,延頸候望,扶老携幼,相趍戒場。垂黑載白,雲屯講座,聽眾五千餘人。[9]

者,爾雅云:水中可居曰洲。大者曰洲,小者曰渚。荊州曰渚官春秋中已有此號。杜預不解,徧撿群書,未見解者。
今云聽眾五千餘者,不知在何寺院?恐是造玉泉、十住二寺了施戒。
此一節文,似如大師衡州迴。而渚官道俗之流,皆悉迎候,章安簡略爾。[10]




[1] 參見《大正藏》冊50,頁195上。
[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0c05
[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0a10
[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0b02
[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0b15
[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0b18
[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0c03
[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0c05
[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0c16
[10]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0c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