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

智者大師 - 第21集:王求淨戒,許師四願



        本集主要呈現晉王楊廣向 智顗法師求授菩薩戒的著名歷史,也是 智顗法師後來被敬稱為「智者大師」的因緣。

另有演出隋朝滅了陳朝時,智顗法師帶領弟子先回荊湘,途中經過廬山東林寺去朝禮的情況。

其實這是一個傳記中有名的典故,智顗法師曾夢到有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守護。」為阿育王所造的文殊師利金像,後由 慧遠法師供奉廬山東林寺。智顗法師所夢到之老僧,應為 慧遠法師。

後來「潯陽反叛」:因為隋雖平陳,陳人未服,而引發五處大亂;再至唐武宗毀天下寺院,有僧藏此像於山谷中;唐宣宗復教,其像則隱去不見。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智顗法師五十四歲,晉王楊廣欽仰大師德風,敦請至揚州弘法。

但 智顗法師先說自己寡德,次禮讓名僧,後舉薦同學。三辭不免,仍求四願:
一、雖好學禪,行不稱法,年既西夕,邁守繩牀。撫臆論心,假名而已,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以禪法見欺。

二。生在邊表,長逢離亂,身闇庠序,口拙暄凉。方外虗玄,久非其分,域間樽節,一無可取。雖欲自慎,終恐樸直忤人。願不責其規矩。

三、微欲傳燈,以報法恩,若身當戒範,應重去就。去就若重,傳燈則闕;去就若輕,則來嫌誚。安身未若通法,願許為法,勿嫌輕重。

四、三十餘年,水石之間因成性,今王塗既一,佛法再興,謬承人汎,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酬外護。若丘壑念起,願放其飲啄,以卒殘生。

晉王希求淨戒,故允諾 智顗法師之妙願。

於十一月,晉王楊廣於揚州金城殿設千僧大法會,並向 智顗大師求授菩薩戒。



大愛高僧傳-智者大師 - 第21

智者大師(大愛高僧傳)
 




離開揚州至荊州

護像之靈

金陵既敗,策杖荊湘。路次盆城,忽夢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守護。於是往憩匡山,見惠遠圖像,驗雁門法師之靈也。俄而潯陽反叛,寺宇焚燒,獨有茲山全無侵擾,護像之功其在此矣!
金陵既敗,杖荊湘。路次盆城,忽夢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守護。於是往憩匡山,見惠遠圖像,驗鴈門法師之靈也。俄而潯陽反叛,寺宇焚燒,獨有茲山金無侵擾,護像之功其在此矣![1]

後主與百司同發自建鄴之長安,隋文帝權分京師,人宅以候,內外修整,遣使迎勞之,陳人謳詠,忘其亡焉。使還奏言:自後主已下,大小在路五百里,累不絕。文帝嘆曰:一至於此。
竹曰䇿」,木曰,今通舉之。
荊湘則荊湖、北路二州也。
盆城亦曰浦,蓋枕於浦,今江州也。
老僧則遠法師,俗姓賈,鴈門人也。
陶侃者,晉書云:字士行,本南陽人。晉平吳,徙家盧江之潯陽,官至相位。侃作廣州刺史,有漁人於海濵每夕見神光現,疑其靈異,因以白侃,乃遣吏尋驗。俄見金像凌波,輙船載之,身有銘曰:阿王所造文殊師利像。侃乃送像于武昌縣寒溪寺供養。侃後還荊州,欲載像行,像先輦正,應數人可舉,及期遂加壯夫百數人,碓然不移;後更加牛車牽至舡,舡乃復沒,使者懼,乃送返本寺。惠遠法師造東林寺成,執爐向方祈之,其像飄然飛垔而至。大師欲往荊州,遠憑護像也。
,暫息也。
匡山亦曰盧山,山形四方,故曰也。周靈王太子曾在此山結廬。又曰焉東林乃惠遠法師所立,西林乃惠求法師所立,二處祠堂皆有圖像矣。
俄而潯陽反叛者:順叛相半曰叛。隋雖平陳,陳人未服,其時江南李稜等聚眾作叛;又有朱莫間自稱南徐刺史,兵據京口;又有晉陵顧世與沉玄懀,凡五處大亂,並元帥揚素驅兵削平。唐武宗毀天下寺院,有僧藏此像於山谷中;宣宗復教,其像隱去不見也。[2]


秦孝王

秦孝王聞風延屈,先師對使而言:雖欲相見,終恐緣差。既而王人催促,迫不得止。將欲解纜,忽值大風;累旬之間,妖賊卒起。水陸壅隔,遂不成行。
秦孝王聞風延屈,先師對使而言:雖欲相見,終恐緣差。既而王人催促,迫不得止。將欲解,忽值大風;累旬之間,妖賊卒起。水陸壅隔,遂不成行。[3]

秦王百錄中有二書,請住安州方等寺。隋文帝五子:一、房陵王勇,二、煬帝,三、秦孝王俊,四、越王秀,五、漢王諒。
妖賊者,煬帝紀云:江南高智惠等,相聚作亂。」《楊素傳說:祈江賊帥高智惠,自號東楊刺史,舡艦千艘,屯據要害。素計平之也。[4]


晉王楊廣

至尊昔管淮海,萬里廓清,慕義崇賢,歸身如舍。遣使招引,束鉢赴期,師云:我與大王,深有因緣。順水背風,不日而至;菩薩律儀,即從稟受。
至尊昔管淮海,萬里廓清,慕義崇賢,歸身如舍。遣使招引,束鉢赴期,師云:我與大王,深有因緣。順水背風,不日而至;菩薩律儀,即從稟受。[5]

尚書》〈禹貢云:淮海,惟楊州。
至尊者,乃天子之號也。初受戒時自號晉王,此傳後成,故有此呼也。[6]


王求淨戒,許師四願

先師初陳寡德,次讓名僧,後舉同學,三辭不免。仍求四願:
 一、雖好學禪,行不稱法,年既西夕,遠守繩床。撫臆論心,假名而已,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以禪法見欺。
 二、生在邊表,長逢離亂,身闇庠序,口拙暄涼。方外虛玄,久非其分,域間撙節,一無可取。雖欲自慎,終恐樸直忤人。願不責其規矩。
 三、微欲傳燈,以報法恩。若身當戒範,應重去就。去就若重,傳燈則闕;去就若輕,則來嫌誚。避嫌安身,未若通法。願許為法,勿嫌輕重。
 四、三十餘年,水石之間,因以成性。今王塗既一,佛法再興,謬承人汎,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酧外護。若丘壑念起,願放其飲啄,以卒殘生。許此四心,乃赴優旨。大王方希淨戒,故妙願唯諾。
先師初陳寡德,次讓名僧,後舉同學。三辭不免,仍求四願:
 一、雖好學禪,行不稱法,年既西夕,邁守繩牀。撫臆論心,假名而已,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以禪法見欺。
 二。生在邊表,長逢離亂,身闇庠序,口拙暄凉。方外虗玄,久非其分,域間樽節,一無可取。雖欲自慎,終恐樸直忤人。願不責其規矩。
 三、微欲傳燈,以報法恩,若身當戒範,應重去就。去就若重,傳燈則闕;去就若輕,則來嫌誚。安身未若通法,願許為法,勿嫌輕重。
 四、三十餘年,水石之間因成性,今王塗既一,佛法再興,謬承人汎,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酬外護。若丘壑念起,願放其飲啄,以卒殘生。許此四心,乃赴優時。大王方希淨戒,故妙願唯諾。[7]

邊表者:荊州屬江北,屬魏地,是也。
長逢離亂:侯景亂梁,魏殺元帝也。
方外虗玄等者:自晉至梁,多習莊老,文中子云:虗玄盛而晉滅,非老耽之罪。此意也。
樽節者,禮記云:是以君子恭敬樽節退讓以明禮。」「,趍也;,次也,乃進退合則也。
去就若重,傳燈則闕者:師尊嚴則弟子難近,故接物隨機,義缺也。
王塗既一者:平陳之後,車、書皆同也。
飲啄:即前云啄峯飲,展平生之願也。
妙願唯諾者:晉王允其所請也。[8]





[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9a13
[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9a17
[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9b17
[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9b20
[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9c01
[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9c04
[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9c13
[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0a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