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寶懺大義 01 懺悔析義 為何懺悔
南朝梁武帝的皇后郗氏,往生數月後,有一天梁武帝正要就寢時,聽到外面有騷動的聲音,出去一看,竟然是一條大蟒蛇。這時候武帝大驚不已,便對蛇說:「朕的宮殿守備森嚴,不是蛇類可以進出之地,看來你必定是妖孽」。
「皇上啊!您莫怕,我是您的皇后郗氏,妾身因為生前喜歡爭寵,常懷嗔恨心和嫉妒心,迫害嬪妃,不信三寶,所以死後墜入蛇身。現在沒有飲食可吃,又沒有洞穴可以棲身,而且每一片麟甲中都有許多小蟲在咬,真是痛苦萬分。由於深感皇上平日對妾身的厚愛,才敢顯現醜陋的身形在您面前,希望皇上設法幫助妾身脫離蟒蛇之身。」
第二天,天一亮,武帝趕緊找誌公禪師,將這個情形告訴誌公禪師。
「皇上!必須要至誠禮佛懺悔,方能洗滌罪業。」
武帝於是祈請禪師幫忙。誌公禪師搜尋佛經,撰寫懺悔文,摘錄佛的名號,寫成十卷懺悔儀軌。武帝便禮請僧眾,依照懺本為皇后禮拜懺悔。
有一天,突然聞到異香,遍滿室內,久久不散,武帝抬起頭來,忽見一位天人,相貌非常莊嚴。
「皇上!我是皇后,也是蟒蛇的後身,非常感激皇上憫念昔日夫妻之情,拜請誌公禪師指示拔濟罪業之法。承蒙皇上為我作功德,現在我已經脫離蟒蛇之身,超生忉利天,特來感謝皇上。皇上!珍重再見!」
懺悔是滅罪增福最易行而有效的方法,《梁皇寶懺》素有懺王的美譽,千古來感應不可思議,如果自己能親自禮懺,更是自利利他,功德殊勝。拜懺利修行,洗淨煩惱惡業,增長福慧,拜懺種福田,祈求闔府平安,消災延壽,拜懺增功德,救渡冤親亡靈,消愆滅罪。
梁皇寶懺大義 第1集 惠空法師 主講
「我們妙香林寺今年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到台灣慈光禪學院院長惠空法師,來跟大家分享《梁皇寶懺》選讀研習營,大家請熱烈掌聲,恭請惠空法師給我們開示。法師請!」
「謝謝主持人介紹,傳善法師、傳悟法師、傳聞法師、各位法眷、各位居士,大家早安,很高興能夠在妙香林的學院跟大家見面,一起來學習懺悔的思想《梁皇寶懺》大義。這一次藉著廣餘長老他老人家的因緣,我們大家有機會來修學懺悔思想。台灣,我知道在高雄市元亨寺菩妙長老,他每一次過生日的時候,人家要給他慶祝,他就偷偷的跑到一個別人找不到的地方,自己閉關打七七天。我知道有一些信徒,過50、60、70大生日的時候,他就請出家人去供僧,孫子過滿周歲也來供僧,我覺得這些都是很好的、很正信的一種,我們在家居或者在生活中舉辦一些慶典或團體的活動。所以今天諸位法眷,為了前人,為了師長的孝思,給前人做一些追悼、感恩,來辦這樣一個講經法會,真的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令人隨喜讚嘆。」
今天這個因緣就是講《梁皇寶懺》大義,我曾經在慈光禪學院講過一次《梁皇寶懺》,整本講了110個鐘頭,很多人以為就像剛剛主持人講的,以為我們要大肆拜《梁皇寶懺》,可是我跟各位講,我是不會拜《梁皇寶懺》的,〈戒定真香〉我一個人都會唱倒,就像剛剛主持人講的,很多人不只在家眾,很多出家眾拜一輩子《梁皇》,你叫他講梁皇大義,他也支支唔唔講不出所以然。我之前曾經在圓光佛學院,講過水陸內壇的大義、《梁皇》的大義,不過那講的很簡單,後來在慈光寺系統地講了《梁皇寶懺》的思想,主要的用意就是希望把懺悔的思想,還有《梁皇》的精神、思想體系把它解剖出來,讓大家了解以後,在拜梁皇的時候更能夠隨文入觀,能夠在每一句、每一拜當中,進入到寶誌公所做《梁皇寶懺》的經義裡面,讓我們的禮懺發揮到更大的效果。
這一次三天的《梁皇寶懺》大義研習營,打算跟各位講二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懺悔析義〉,這一篇是在十幾年前寫的文章,它主要是分析懺悔的思想,所以在《梁皇寶懺》的前面加這一篇文章。因為梁皇的內涵,他的精神就是懺悔,所以透過懺悔的分析、理論的分析,讓我們了解到《梁皇寶懺》的精神。不只梁皇,很多懺儀《水懺》、《金剛懺》、《地藏懺》很多懺儀,都是這種精神,它是一個通則。
第二篇就是《梁皇寶懺》大義,這個講義也曾經三年前在高雄的一個寺院講過一遍。這二篇文章在這一次講之前,我都稍微地重新整理一下,使內容更豐富一點。今天就從這二篇文章來跟各位談懺悔思想。另外還有一篇,各位講義上有,就是『水懺大義』,可能時間不夠,我們就沒辦法講,現在開始跟各位介紹懺悔析義。
《懺悔析義》這篇文章總共有五個章節,
第一個談:為什麼要懺悔?
第二個談:懺悔的名義;
第三個談:懺悔的種類跟方式;
第四個談:懺悔的理論;
第五個是結論。
如果是僧眾,學習過懺悔的思想,對於為什麼要懺悔、懺悔的名義、懺悔種類,可能比較熟悉;可是對於懺悔理論,可能大部份就稍後陌生一點,所以這篇文章重點在第四章懺悔理論的部份,下面講到的時候,會詳細跟各位分析,為什麼懺悔能夠達成滅罪的功能?這是這篇《懺悔析義》重心所在。最後結論就是說明從懺悔的理論裡面,看到幾種懺悔的內容與方法,跟中國的懺儀跟《梁皇寶懺》他們是什麼樣的關係?我們做一個連串,就進入這一次研習主體的部分《梁皇寶懺》大義。
現在來看《懺悔析義》的五段,先看第一章,就是「為什麼要懺悔」?翻開報紙,我們就會看到很多的愛恨情仇的社會案件,這些都是我們大家在生活中間,因為煩惱的驅使,所以做了很多惡業。其實報章雜誌上面的這些愛恨情仇的事件,還沒有完全地揭露世間的惡業,最大的痛苦來自於殺害。世間人看到很多人老、病、死,或者是貧窮,或者是鬥爭,這個是世間,人最大的苦難,如果我們把生命擴充出去,可以看到像那些雞鴨,牠們所面對的就是要被屠宰的命運。一些傳記裡面,講到那個牛被殺的時候會掉眼淚,牠也是很恐懼。我們寺院有條流浪狗,我說牠是小豬投胎的,別的狗我去摸牠,牠都很溫馴,那隻狗養了牠六七年了,我去摸牠、抓牠,牠都會咬我,為什麼我覺得牠是小豬?牠前世投胎做豬習慣了,人家一抓牠就是要殺牠,所以牠養成那種習慣,你一抓牠的腳,一抓牠身上,牠就會咬人,牠就反抗。那個習性都流露到現在,牠很恐懼,所以你可以看到披這個獸的毛,披鳥的這個毛,牠是很無奈的,其實這些還是其次。
我們可以看到戰爭的痛苦,我有時候看歷史,比如說: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人屠殺猶太人,蘇聯人屠殺波蘭人,屠殺波蘭的軍官;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大陸多少人被殺;還有中南半島的柬埔寨,紅高棉的時候多少人被殘忍的殺害掉;即使是像清末名臣李鴻章,還有曾國藩,他們殺太平人。說戰爭上面,你殺我,我殺你,這沒怎麼;殺,降伏。有一段李鴻章負責經營浙江、蘇州這一帶,蘇州城投降以後,李鴻章請五千個太平軍軍官吃飯,他們也很高興,李鴻章請他們吃飯,結果在宴席的時候,李鴻章退下去以後,弓箭手全部圍出來把五千個太平軍的軍官全部殺掉,這些人他一定會有很多冤仇。怎麼辦?中國人講一句話叫「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夜半屠門聲」。我們可以看到世間很多的仇恨、殺害、冤仇,這些惡業將來都一定會有果報,這些都在我們看到的這個世間一直不斷地在上演當中,面對這些,我們佛弟子了解這個道理,我們不會去造這些惡業,也避免造這些惡業,可是如果不懂的話,這些殺盗淫妄的惡業,隨時隨地的在我們身邊影響著我們,最後牽引著我們在三途中間輪迴,在惡業中間受苦。每一個人都希望離開這些痛苦,有誰希望老、病、死、貧窮、冤仇?不希望。可是怎樣地避免這些東西?儒家講:人有羞恥之心,羞恥之心,他也想要改過,佛法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在以前無知的時候,被煩惱所驅使的時候所犯下的一些惡業,能夠洗淨我們已經犯下的惡業,這個就叫懺悔法門。
今天就來談談這個懺悔,為什麼要懺悔?第一個,我們講世間惡業。惡果、痛苦的心是因為我們造了惡業,為什麼會造惡業?因為追逐金錢、地位、五官享樂。為什麼會追逐這些享樂?因為不知道世間像夢一樣無常,執著世間的虛幻,貪著六根六塵的樂而去追逐,於樂境上面起貪嗔癡。起貪,貪不到就嗔,根本的問題就在於無知無明。所以第一個來看「惑、業、苦的形成」。我引了很多的經文,《懺悔析義》主要表達的重點在證明懺悔的理論,所以表現的時候引了大量的經文來證明這套思想,我們看「惑業苦」的形成。剛剛講到痛苦或煩惱因為無知無明,對於世間一切像夢中虛幻,不實境界的執著,所以貪著,因為貪著去追求,追求不到起嗔恨,去殺盗淫妄,最後因為造作的惡業,得到苦果,叫做惑業苦的形成,為我們看經文裡頭「如閻浮提人民之類,為錢財故,殺害欺誑,作十不善,死墜三途」,就是做十不善業,死墜三途。就是講整個世間人的造業。
看下面:
或有菩薩,以五蘊魔而為恐怖,是五蘊身從煩惱生,生已即起無量煩惱,因諸煩惱造不善業,由諸惑業墜大深坑……。
這裡面呢就講,從煩惱起業,各位可以看,這裡從煩惱起業,業以後墜大深坑。
看下面一頁,看第三條:
十惡因心造,沉淪路險巇,執貪癡境縛,果感必相隨,極苦泥梨趣,堪嗟無所依,緣熟如影響,壞劫報難移。
這也是講到由貪嗔,然後境界的追逐,最後由心驅使我們去造惡業,那麼一定招感惡果。
第四個「愛染為害本」。愛染也是惑,業繩隨繫縛,煩惱驅使我們去造業,於是業就產生了繫縛我們的力量,受到三途的輪轉而不窮,還因業繩力,上至非想處,下及於三途,往返疾如風,生數復如雨。就是我們在三途裡面的輪迴,像風像雨一樣的快速輪轉,諸趣而循環,無始長如此,無量劫來這樣的生死輪迴。
第二個叫業苦難逃、如影隨形,我們已經造了業,由惑而造了業以後,這個業就像我們的影子一樣,跟著我們的身體跑不掉,你不管躲到海裡面去,鑽到石縫裡面去,躲到天上,你都沒有辦法逃避業的追隨。
經上說: 有一個富翁,他有四個老婆,他要死了,他就想到小老婆年紀最小,死了以後,小老婆跟著我去陰間還可以溫存一下,他就跟小老婆講:「你跟我一起走吧。」小老婆說:「對不起!我還年紀輕,你走了以後,我還要享受人生我就改嫁。」他想:小老婆不答應,就三老婆吧。三老婆跟他說:「你走了,我也自己有自己的出路。」二老婆說:「我們總是夫妻一場,我送你一程,送你到墳上,送你到山上,我回來,我還有自己的事。」他想說:大家都不跟我一起去,我要一個人了。大老婆說:「我跟你去。」
這四個老婆其實是有比喻的。四老婆是我們的金錢、房地產,我們死了以後,名字就歸別人了。三老婆是我們的名譽、學問技術,如風吹落葉散一樣的沒有了。二老婆是我們的親人眷屬,死的時候,哭哭啼啼送我們到墳場。大老婆是我們的業力,永遠跟著我們走。
所以我們要知道,造了業就一定會受業的果報。佛法有一句話叫「眾生畏果,菩薩畏因」,因是什麼?因就是指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你慎重你的業的形成,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你就對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很謹慎,我不要造惡業,因為我一旦造了惡業,造了這個因,一定會感果,所以我很慎重,不要去造惡業,就是叫「菩薩畏因」。世間人他沒有這種觀念,他認為做什麼事情都沒有關係,可是苦果來的時候他就怕了,不見棺材不落淚,他怕了。
我們來看這段的引文: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而作頌曰:若以飲食,衣服臥具,施持戒人,則獲大果報,這是佈施的果報。此為真伴,終始相隨,所至到處,如影隨形。
就講到布施的福報,才是我們生生世世真實的伴侶。像我們剛剛講的大老婆,它是始終跟著我們,生生世世跟著我們的,到哪裡都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這個善種為後世糧,福為根基,眾生以安,福為天護,行不危險,生不遭難,死則上天。世間人都是以福報為他生命的依託處,二十一世紀的人是最有福報的,世界太平,科技發達,老百姓非常的富裕,所以我們是最有福報的,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眾生的共業。
看第二條:善惡隨逐人,譬如影隨形,隨其所趣向,未曾相捨離。
這是講善惡業果是不相捨離的。
第三:
夫人作善惡,行本有所因,彼彼獲其報,終不有毀敗。
夫人作善惡,行本有所因,為善受善報,惡受惡果報。
夫人作善惡,行本有所因,為善受善報,惡受惡果報。
善惡都有它的果報。
第四條:
夫人修其行,行惡及其善,彼彼自受報,行終不衰耗。
如人尋其行,即受其果報,為善獲其善,作惡受惡報,為惡及其善,隨人之所習,如似種五榖,各獲其果實。
如人尋其行,即受其果報,為善獲其善,作惡受惡報,為惡及其善,隨人之所習,如似種五榖,各獲其果實。
這一段《增一阿含經》講的,舉了一個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比喻。我們知道了如影隨形的果報的招感,對於世間的輪迴要起一個恐怖心。經上講,在《大智度論》裡面,有一段佛就跟阿難說:「你看到印度的五條大河沒有?」他說:「看到了。」祂說:「我們有情眾生在一劫之中做畜牲、做人、被殺、被割戳所流的血,就跟這五條大河一樣的多!」
哇!好可怕。一條河的水有多少啊,嘩啦嘩啦地流,我們在一劫中間做畜牲、做人的時候,被砍頭、被割截身體所流的血就這麼多。你想看看,我們要被殺多少次?流多少血?這還只是做畜牲的,各位想想看,我們要是割一刀都會覺得不得了,不要說你割一刀,你心裡面想刀在你腿上劃一下,你就會覺得發麻是不是?那你想想看,我們做畜牲、做鬼道,那是很可怕的,畜牲有被屠殺的恐懼,鬼道是比較陰暗的,是很多憂愁、惶怖、恐懼的。餓鬼所以叫餓鬼,就是他長期飢餓,他的痛苦我們看不到,可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你看到柬埔寨、到貧窮的國家,那個小孩子一群就跟著你要錢,他的心情就跟餓鬼一樣很可憐。那麼鬼道的眾生、畜生道的眾生還算好,地獄道的眾生天天在刀山、油鍋中間翻滾,那樣子的恐懼是我們沒辦法想像的。
有一段因果報應,講到有一個人,他命終的時候被抓到地獄裡面去,後來一查,抓錯了,閻羅王就把他送回去。送回去之前判官就問他說:「要不要看看地獄,給你見識見識?」他說:「好。」就帶他去到一個地獄門口,地獄門一打開,裡面都是火,砰!迸出來一顆火星就掉在他的腳上,哎呦!他就痛得要命,結果火很大,他受不了,就趕快把門關起來,就看到整個地獄門裡面都是火,看不到裡面什麼東西,後來還陽,醒了以後,看那個腳一個大大的膿瘡,幾個月才好,你看一顆火星幾個月膿瘡才好,你想看看,整個裡面的火不知道要受多少的罪?所以我們不要把色身當作是受樂的工具,要知道五蘊身心其實是苦聚。
我們來看:
破戒之人,天龍鬼神,所共憎厭,惡聲流布,人不憙見,若在眾中,獨無威德,諸善鬼神,不復守護。
臨命終時,心識怖懼,設有微善,悉不憶念,死即隨業受地獄苦,經歷劫數,然後得出,復受惡鬼畜牲之身,如是輪轉,無解脫期。
臨命終時,心識怖懼,設有微善,悉不憶念,死即隨業受地獄苦,經歷劫數,然後得出,復受惡鬼畜牲之身,如是輪轉,無解脫期。
我們來看第二段:
彼愚癡人行身惡行,行口、意惡行,彼行身惡行,行口、意惡行已,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既生彼已,受於苦報,一向不可愛,不可樂,意不可念。
就是造惡業一定會有果報,這個果報是很可怕的。現代人大家沒辦法去想像到,如果有一天我墜落三途後,那是什麼樣的境界?大家不這樣認為,這就很麻煩。
看下面:
菩薩摩訶薩常自思惟,我從往昔無數劫來,為是身心造種種惡,以是因緣流轉生死,在三惡道具受眾苦,遂令我遠三乘正路。菩薩以是惡因緣故,於己身心生大怖畏,捨離眾惡,趣向善道!
所以我們要常常思惟三惡道真正的存在,我有可能會墮落三途,而且長時間的沉淪,起這種恐怖的心,你才會警醒自己不要造惡。
看下面第二章,懺悔的名義。我們先看「釋懺悔名」這個部份,我們先解釋名義。第一段義淨大師從《南海寄歸內法傳》「說己之非,冀令清淨」。就是把自己的過失陳述出來,這樣就可以清淨。這叫發露。後面有很多這種說法。
第二個在道宣律祖《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講「取其義意謂不造新,則此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此心於往犯。」道宣律師就是說不要再造惡,對於以往的過失起羞恥心,那麼斷了過去的,也除掉未來的,就不會再績造惡業,所以「由斯善故,已起無緣,當生無績,雙礙緣續,說名行除。」就是已經過去的,跟將要來的,都斷除掉它的生起因緣,叫做「雙礙緣績」。這樣就清淨了我們的身心。就可以來感樂報,差彼苦緣,差就是去除掉苦的緣叫報除,這就叫清淨的懺悔。
我們看智者大師《釋禪波羅蜜》的解說:
「懺名懺謝三寶及一切眾生,悔名慚愧改過求哀。」
「懺」就是對於別人、對於三寶及一切眾生,向他們道歉;「悔名慚愧」,就是對自己所做的感到慚愧,要改過。「我今此罪若得滅者,于將來時,寧失身命,終不更造如斯苦業……生如是心,唯願三寶證明攝受,是名懺悔。」這是第一段。
第二段:
「復次,懺名外不覆藏,悔則內心克責。懺名知罪為惡,悔則恐受其報…舉要言之,若能知法虛妄,永息惡業,修行善道,是名懺悔。」
就是息惡修善,這是《釋禪波羅蜜》後面這一段話。
下面第四段,舉智者大師《金光明經文句》。這一段話,智者大師用六組來形象化的說明懺悔的精神。
第一個用頭、手、四肢,我們身體的部份表明懺悔的動作:
「懺者首也。悔者伏也。」
伏就是手腳趴下來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對於三寶懺悔,用我們身體的行動表明我們內心的慚愧,依順於三寶的教悔,不再造惡業…。
「伏三寶足下,正順道理,不敢作非,故名懺悔」。
這是從我們頭手的肢體來表現的。
第二個黑白,就是善惡法,來說明懺悔二字的意涵。懺就是白法,就是善法;悔就是黑法,就是惡法。那麼黑法須悔而勿作,白法須企而尚之,黑的是惡法,要斷除,善法要隱密,取捨合論叫做懺悔。
第三個就是過去跟未來:
「又懺名修來,悔名改往,往日所作惡不善法,鄙而惡之,故名為悔,往日所棄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願勤修,故名為懺,棄往求來,故名懺悔。」
這一段是從過去的、未來的善惡業來說明懺悔。就是以前沒有做的善要做,以前做的惡要停止;未來沒有做的善要做,未來做的惡要停止,這就是改往修來,叫棄往求來,叫做懺悔。
第四段是從不隱惡、還有斷相續來講:
「又懺名披陳眾失,發露過咎,不敢隱諱,悔名斷相續心,厭悔捨離,能作所作合棄,故名懺悔。」
這一段是從對於不好的第一個把它發露,就是講出來。「發露」是懺悔中很重要的一個動作,就是承認自己的過失,把它講清楚,向別人宣講。大家會很害怕、害羞、不敢講,可是這樣對我們有幫助,就好像把樹根曝露在太陽底下,就樹就死掉了一,罪樹就死掉了。
接下來,我們做了惡事,會有一些想法,會一直想一直想,如果是善法一直想一直想,當然好,沒有問題,可是惡法一直想一直想,雖然你沒有做,可是你一直在想,會牽引我們造惡業,所以要斷相續心,所以厭悔捨離就叫懺悔。
第五段:
「懺者名慚,悔者名愧,慚者慚天,愧者愧人,人見其顯,天見其冥,冥細顯麁,麁細皆惡,故言懺悔」。
這是什麼呢?這是對於顯隱粗細的一個表現,對於周遭的人、看得到、知道的人我們慚愧,我們做錯事情了,對於我們不知道的鬼神、佛菩薩,我們看不到,可他們知道很細微,我們對他產生一種慚愧的心。其實慚、愧都是一種羞恥心,都是一種改過的心。慚是很細微的,不容易察覺到的,別人不知道的過失我們感到慚愧;悔是別人知道的,周圍的人了解,我們感到慚愧,這叫做慚愧,叫做人見其顯。周圍的人看到你很明顯、很粗顯的過失,老天爺、鬼神、諸佛菩薩看到,別人看不到,很幽隱的過失,我們都感到很慚愧,要改過,這就叫懺悔,從粗細、顯隱兩個角度來看。
第六個:
「懺者鑒也,披陳發舒己之三業,不敢隱諱,令他委鑒……」
「委」就是詳細的意思,「鑒」是知道。這就是前面說的發露,我發露自己的過失,向別人說,讓別人都很清楚的知道,我不敢隱瞞一點點。
「悔」就是廢,就是去除斷相續。「內懷鄙恥,悔造眾非」,對於自己的過失內心感到非常責難,覺得這樣不對,不要再做了,就叫慚愧,慚愧是白法。
「又自不作惡,不教他作惡」,所以這是從對於別人感到慚愧,對於自己感到羞恥,這叫懺悔。這一段就是《金光明經》講的六個解釋。
我們把前面幾段懺悔的精神最後做一個總述,就是「四正勤」,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裡的一組,它是對於善跟惡,有已作、未作之間做了個對比,有「已作罪令滅,未作罪令不造,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所以四正勤還是在善跟惡之間,做一個增長與消除的說明。總而言之就是善惡的調整,我們一個人的造業從哪裡造?從我們的身口造業身口如何動?從我們的思想、知見、心開始動,因為知見思想在我們的心上,所以知見是最重要的,在八正道裡面正見第一,正見就含有智慧的成分,有了佛法的智慧,我們在修學佛法中,首先要確立我們的正見。在世間人就是要確立是非、善惡的標準。
好,我們這節課先講到這個地方。
「懺悔本質,與身口意三業相應,與戒定慧三學相應,普願有情,信受懺悔理論,建立懺悔信心,修集懺悔功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