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慈悲道場懺法》卷十 -- 菩薩種類略說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十

菩薩種類略說
 整個梁皇寶懺》,就是一個菩薩的發心,是帶著菩薩精神為貫穿的一部懺儀,整個就是一個菩薩的精神,所以更需要去了解整個菩薩階位、菩薩種類的行為。

一、菩薩行的整體結構:
菩薩行始從發菩提心開始,然後開始實踐菩薩行為。菩薩行的內涵,就是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實踐圓滿了,就成就了佛的一切智、還有一切種智(無分別智或者後得智)。無分別智是性空,是體證性空之智;後得智是能夠通達緣起妙有之智。從發菩提心、行六度菩薩行,乃至成就佛智-無分別智或者後得智,這是整個的流程。
性空之智、無分別智,能夠清淨遠離一切世間的煩惱、生死苦難、顛倒妄執,因為它是無相空性。緣起妙有之智的後得智,能夠現出宇宙一切清淨安樂種種的六塵資具,來利益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所以統說無分別智、後得智,就能夠含攝佛的所有智慧。
二、發菩提心的內涵:
主要有兩個,一個就是大悲心,一個就是般若空慧,這是最主要的;再加上對生死的出離心,或者再加上利他的方便。大悲心成就種種的福,般若空慧成就甚深的智慧,所以圓滿了就成為佛-福慧兩足尊,就是由菩提心的大悲心與空慧而來的。
菩提心的大悲心與空慧,落實在具體的菩薩行裡面,就是所謂的六度,六度從菩提心的大悲福與般若慧這兩個開展,所以六度的體性本質,也是分成福慧兩個部分:前五度是福,第六度般若是慧;也有第二種說法-前三度是福,後一度是慧,精進跟禪定是福慧兼有。這兩種說法都可以成立,沒有妨礙,可以互相比對。
三、菩薩行的階位:
菩薩行的階位,始從發菩提心。就是梁皇寶懺從歸依三寶、斷疑生信以後,開始就發菩提心,然後整篇都是在講菩薩行。從發菩提心開始一直到成就佛道,中間的所有過程都是菩薩行,屬於六度所攝,這裡就講到菩薩有多少種類;一種簡單的分法,就是菩薩分成三個地位,這三種地配五十一位,基本上為佛教各經論所通共,就是這三地:種性地、解行地、淨心地,配所謂五十位菩薩的階位:
(一)種性地:薰習了菩薩的種子。種性地可以配上菩薩五十一位的十信
所以雖然種性地乃至解行地的菩薩,不能夠見到空性、尚未證得空性,可是他們也是依託在空性之上,有了這種聞薰的見解而修菩薩行。
攝大乘論》提到:六度成就了菩薩證得空性的做為因,同時證得了空性;又以見得的空性為因,來成就種種的六度,所以六度又變成了果。所以唯六度是成為登地菩薩的因,也是成為登地菩薩的果。
(二)解行地:聽聞佛法、般若-菩薩的功德,了解菩薩的空性以及種種大悲的行為以後,依據這個道理而去實踐,由解而行、依解而行,叫解行地
解行地就是所謂的三賢位,因為解行地分成上、中、下三品,剛好配上三賢位的十住、十行、十向:下品配十住,中品配十行,上品配十向。
三賢位的菩薩一般來講,要修一大阿僧衹劫,是很長很長的時間,所以三賢位的菩薩在十住的時候,還會有生死惡業牽纏,會有退心、惡業的牽纏,種種的煩惱現行。這些在三賢初的時候還會有,等到慢慢前行貼近十地以後,這些現象就減少,最後清淨,就是能夠淨除一切惡業煩惱。
(三)淨心地:又叫做勝淨意樂地。淨心地的菩薩是證得了空性,在唯識的經典裡面叫見唯識性,在般若的經典裡面說見到了實相般若、或是見中道、或叫無生法忍,那麼在如來藏思想就是見到了真如、自性。
淨心地就是十地,十地的初地就是歡喜地,進了歡喜地以後就是見了空性,這是修行菩薩一個最大階次的跳躍。
表格 21菩薩行階位簡表
三種地
種性地
解行地
淨心地/勝淨意樂地
五十位
十信
三賢位
下品
十住
十地
中品
十行
上品
十向

四、菩薩七種施: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裡,講到菩薩有七種施-就是不同層次菩薩的施:
(一)種性施:剛開始發心的布施。像平常所做供養,這就是種性,就是已經有了布施心。
種性施是屬於種性地。
(二)大願施:發願將來要做什麼事情、利益什麼眾生,開始要成就種種的功德。
(三)自行利他施:重點在利他,就是可以為了成就眾生,不尋求回報,種種的所行就是為了要利益眾生,乃至頭目腦髓都布施。
大願施跟自行利他施,是在於解行地。
(四)真實施: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沒有被布施的有情、也沒有能夠行施的人、也沒有所布施的東西,這就是見到了空性。
(五)無攝受施:不需儲存、收集資財來布施,無攝受施是已經到了有神通變化的菩薩就是摩空而施。
(六)隨所應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尋聲救苦,像地藏王菩薩地獄裡面解救地獄苦難的眾生,這些都是大地菩薩。
(七)廣大施:像普賢行願,無量佛國土供養諸佛菩薩。
從真實施、無攝受施、隨所應施到廣大施,這些都是地上菩薩的功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