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十二條的懺悔>
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無明所覆,[5]愛使所纏,瞋恚所縛,墮在愚網,[6]經歷三界,備涉六道,沈淪苦海,不能自拔,不識往業,過去因緣。或自破淨命,破他淨命;自破梵行,破他梵行;自破淨戒,破他淨戒。如是罪惡,無量無邊,今日慚愧懺悔,願乞除滅!
第二條:十種惡業
某等重復志誠,五體投地,求哀悔過!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依身口意,行十惡業,身殺、盜、淫,口妄言、綺語、兩舌、惡罵,意貪、瞋、癡。自行十惡、教他行十惡、讚歎十惡法、讚歎行十惡法者,如是一念之間,起四十種惡。[7]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懺悔,願乞除滅!
某等重復志誠,五體投地!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依於六根,[9]行於六識,取於六塵,[10]眼著色、耳著聲、鼻著香、舌著味、身著細滑、意著法塵,起種種業,乃至開八萬四千塵勞門,如是罪惡,無量無邊,今日懺悔,願乞除滅!
某等重復志誠,五體投地!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依身口意,行不平等,但知有我身,不知有他身;但知有我苦,不知有他苦;但知我求安樂,不知他求安樂;但知我求解脫,不知他亦求解脫;但知有我家、有我眷屬,不知他亦有家、亦有眷屬。但知自身,一癢一痛,不可抑忍;楚撻他身,唯恐苦毒不深。但自知畏,現身小苦,而不知畏,起諸惡業。捨身應墮地獄,於地獄中,備受眾苦。乃至不畏餓鬼道、畜生道、阿脩羅道、人道、天道,有種種苦。以不平等故,起彼我心,生怨親想,所以怨對,徧於六道。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懺悔,願乞除滅!
第五條:顛倒邪說的惡業
某等重復至誠,五體投地!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12]離善知識,近惡知識;[13]背八正道,行八邪道;非法說法,[14]法說非法;[15]不善說善,善說不善;起憍慢幢,張愚癡帆,隨無明流,入生死海。如是罪惡,無量無邊,今日懺悔,願乞除滅。
[5] 因為我在六道裡面輪迴,是由無始以來無明(煩惱)所縛,無明所障礙。無明就是無知,最直接表現在現前生命的無明就是我執。因為執著這個色身為我,就會在這個色身上產生貪愛、瞋恚、愚痴,再從貪愛裡面產生驕傲、嫉妒、懷疑等等,在瞋恚中間產生殺害、忿恨等等,在愚痴裡面產生不正見、懷疑等等。所以貪瞋痴是從我見、身見,從我們執著這個肉體開始就有這個東西,表現在我們生活中,每個心念裡面都具備了所謂貪瞋痴三毒。因為貪瞋痴所以造業,所以輪迴在六道三界裡面沉淪苦海。因為「無明」,而出生我見跟我執(身見),因為貪瞋痴所以造惡業,破淨命、梵行跟淨戒。
[8] 為什麼六根六塵也要懺悔呢?六根六塵起了六識以後,就是十二緣起裡的「名色」──名就是心,色就是塵,後面觸、受、愛、取、有。因為六根的境,所以有觸、有受,「受」就是苦受、樂受;因為有感受,所以會愛著;因為愛著,就會去追取;因為追取,就會去造作,造作就有了業報,所以我們要守護六根。
《瑜伽師地論》裡有一條,除了戒律儀,就是殺盜淫妄的戒。在修禪定中除了要持戒外,還有「根律儀」,就是防範六根細微的貪著躁動;就是當我們要防範我們的心,先要把我們的六根掌握住。
六根就好像是六賊,貪了我們所有的功德,因為我們的六根向外攀緣,心就會起剛剛所說的煩惱,所以要懺悔六根,六根就是惡業的源頭、生死輪迴的根本。
《瑜伽師地論》裡有一條,除了戒律儀,就是殺盜淫妄的戒。在修禪定中除了要持戒外,還有「根律儀」,就是防範六根細微的貪著躁動;就是當我們要防範我們的心,先要把我們的六根掌握住。
六根就好像是六賊,貪了我們所有的功德,因為我們的六根向外攀緣,心就會起剛剛所說的煩惱,所以要懺悔六根,六根就是惡業的源頭、生死輪迴的根本。
[11] 這裡舉了七段人我的關係,說明我們只知道「我」、愛著於我,不會顧及到別人。因為這個我執,寶愛這個我、強調我、因為我,所以起了「怨親」──跟我好的就是「親」,跟我不好的就是「怨」,跟我疏遠的就是不相干的人,所以產生種種不正當的作為,由此所造的過失遍於六道。這是從我執而生起自他的差別,從自他的差別生起不平等心,從不平等心起了怨親的差別,然後從怨親的差別-就造了種種的惡業。
《梁皇寶懺》有一句:「冤家都從親家來。」要常常要跟人家結善緣,有了善緣更應該要珍惜,更應該要結好緣;跟已經有善緣的人,再跟他結善緣,就更加容易互相和樂。比較疏遠沒有關係的,也沒有親、也沒有仇的,要多跟他結善緣,他慢慢就會跟我們結善緣。如果有仇的,應該冤家宜解不宜結,要跟人家懺悔,解冤釋結。《梁皇寶懺》就是告訴我們要去解冤釋結,要承認我們的錯誤、懺悔,要把怨親想消除掉,就會使我們的冤仇慢慢減少。我們希望能夠利益每一位眾生,都起利益他的心
《梁皇寶懺》有一句:「冤家都從親家來。」要常常要跟人家結善緣,有了善緣更應該要珍惜,更應該要結好緣;跟已經有善緣的人,再跟他結善緣,就更加容易互相和樂。比較疏遠沒有關係的,也沒有親、也沒有仇的,要多跟他結善緣,他慢慢就會跟我們結善緣。如果有仇的,應該冤家宜解不宜結,要跟人家懺悔,解冤釋結。《梁皇寶懺》就是告訴我們要去解冤釋結,要承認我們的錯誤、懺悔,要把怨親想消除掉,就會使我們的冤仇慢慢減少。我們希望能夠利益每一位眾生,都起利益他的心
[13] 為什麼知見會錯誤呢?因為遠離了善知識,親近了惡知識。經云:「善知識非半梵行,實在是滿梵行」,這一句話是說,善知識不是我們修行佛道一半的幫助,是全部的幫助。「梵行」就是我們修行證道,「半」是部份的幫助,「滿」就是全部。善知識是決定能否-正確修行成功的全部的因素,所以善知識非常的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