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 斷疑第二(一)不了本行,疑惑亂起


斷疑第二[1]


筆記整理
 斷疑:指疑心、猶豫不定,懷疑是對事情的真相沒有辦法做正確的決斷,是很多煩惱中的一種。煩惱裡有五種最重的煩惱──貪、瞋、痴、慢、疑,因為內心裡面有疑,對於正確之路正法懷疑,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賊,對我們修行會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疑的反面就是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對於佛法正知見要有一種絕對正確的信心。因此斷疑以後,對於所修行的能夠堅定不移的實踐,就產生了信心的力量。
 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密講到,修行有三種疑最可怕:疑師、疑法(對於正確的佛法不可以懷疑,最基本的就是三世因果的道理要堅信不移,梁皇寶懺強調的就是三世因果的道理)、疑自(懷疑自己有沒有能力修行)。
 像修持梁皇寶懺,聽一次拜一次,就有一次的功德;聽十次拜十次,就有十次的功德,每一次都有功德,這是功不唐捐,這就是信心,就是不疑自、不疑師也不疑佛法。我們所修持的梁皇寶懺》,真真實實能夠讓惡業消除。


斷疑分成四小科
 第一科:不了本行,疑惑亂起(有五小節)[2]──對三件事情疑惑:[3]
  一、行善得惡報:懷疑行善為什麼得惡報?
  二、認為世間五欲是安樂的:舉出世間為什麼不是安樂的。
  三、認為出世的精進是辛苦的:修行解脫要費很多勞苦的心,為何要如此辛苦的原因。
 第二科:疑惑深重難去,須要努力精進:如果不精進修行,一生過一生的話,要等到什麼時候?阿羅漢還有疑心這個習氣,何況我們凡夫?應該要努力修行,才能夠克服這個疑
 第三科:于他善法,莫生留難:要相信如果對於善法去障礙別人的話,一定會產生惡果報,所以勸我們對別人修行善法,不要去障礙
 第四科:宿世阻人善業,急於懺悔洗淨:反省自己沒有福報,修行又很辛苦,種種障礙不得順心,不得自在的用功,表示我們前世對別人有障礙,今生自己才會有障礙。相信三世因果以後,想今生自己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苦難、種種的障礙,就甘心真誠的接受,因為自己前世造的惡業,所以要很真誠的懺悔


第一科:不了本行,疑惑亂起
 一、不知因果,所以會有疑惑 [4]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一心諦聽!夫因果影響,[5]感應相生,[6]必然之道,[7]理無差舛。[8]而諸眾生,業行不純,[9]善惡迭用。[10]以業不純,[11]所以報有精麤,[12]或貴或賤,或善或惡,其事匪一,[13]參差萬品。[14]既有參差,不了本行,[15]以不了故,疑惑亂起。[16]


[1] 斷疑:截斷疑根。
[2] 第一小節跟第五小節,都提出來不知因果,所以會有疑惑,如不遇善知識解釋三世因果的問題,就會永遠的解不開。頭尾都呼應了不知道三世因果的問題,中間三小節講到哪些因果讓我們錯亂。
[3] 對這三件事情,若不從三世因果的角度去觀察,只從現世的立場去看現前的這一世,短時間去看它的因果關係,就會錯誤判斷,這是這小節的核心思想。
[4] 若不從三世因果的角度看的話,就沒有辦法看清楚,所以產生了疑惑。
[5] 影響:就是感應的意思。影響就是一個跟隨著一個東西,就像是只要有東西就一定會有影子(影),拍手就一定有迴響(響)。
[6] 是主動的,就是回應,它是兩個一起相生的。因跟果──有因就一定有果,叫感應相生,是必然之理。
[7] 沒有錯誤,絕對正確。
[8] 差舛:錯誤。
[9] 可是眾生所做的身口意三業業行(所做的事),不是純粹的善,也不是純粹的惡(不純)。
[10] 善惡交雜在一起。
[11] 因為有時候做善,又有時候做惡。
[12] 所以得到的果報有的時候好(精),有的時候不好(粗糙)。
[13] 匪一:不是很明確的一個,不是單純的關係。所得的果報,不是尺量得清楚的。
[14] 就是混雜,參差混雜很多很多的情況。萬品就很多的複雜因素。
[15] 本行,就是三世因果的根源,就是前世的問題,以前的所作所為:世間人為什麼會起疑惑,因為看到世間的因果不對稱、不對應(例如做善事沒有得到善報反而得惡報,做惡事沒有得到惡報反而得善報),可是一個人的三世因果,不是只有現報,還有多生前種到今生結果、今生種多生以後結果。
[16] 因為前世有造善也有造惡,而且不只是一世、兩世,是很多世又糾纏在一起,今生的報應就是很複雜的果報,夾雜了前一世、前二世、前三世、前五世的報應,有很多複雜的因素,所以看不出來。如果不去詳細的推究眾生前世所行的善惡因果,我們就會起疑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