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一個安寧醫生的手札--在心蓮病房的故事2》/許禮安醫師


 這一本《一個安寧醫生的手札--在心蓮病房的故事2》,是許禮安醫師於2002年的大作,目前已絕版。但在其後來的著作:那些菩薩給我們的故事:安寧療護故事集》、 《人生,求個安寧並不難,這二本書中,仍有收錄幾篇文章,在此一併推薦。
 這本書裡頭談到了許醫師在心蓮病房裡面對的各種不一樣的生命啟示,住進安寧病房的病人,從一、二歲的嬰兒到幾十歲的成人都有,面對的病痛與心靈的疼痛也有不同層度的差異,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

 在本書中的〈每一分鐘的希望〉,主角如真自從知道自己得到了癌症之後,努力追求靈性的成長,為了不讓別人發現她的病,她和女兒常常如同姐妹的妝扮在逛街。後來住進了心蓮病房仍然每天打扮,也從來不穿病人服。她曾說過:「活一分鐘,就有一分鐘的希望。」我們都一直以為病人會抱著某種程度的絕望住進了心蓮病房,也以為不斷朝向死亡邁進,而且應該認命於老天爺的安排,但其實他們和健康的人一樣對生命抱著希望,這種希望也許在健康的人是無法想像的,因為我們總是以為明天一定會再來。像這樣的一個病人,或許都要隨時提醒自己可能沒有明天,所以時時刻刻的當下產生真真切切的希望,對於所有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都可以成為他們那微小又卑微的希望。

 如同機車與棺材一文,說明「明天或無常,何者先到,沒有人知道。」、「計畫永遠感不上變化」、「常想死時,則塵心頓冷」,汲汲營營於名利權勢,到頭來終是一場空。我們要活得積極自在,但是不執著,也無罣礙。就像 聖嚴師父所說的:「隨緣應化莫擁有,緣畢放身撒二手」,多麼瀟灑自在!

 在心蓮綻放顯一如〉文中,許醫師以屏東的「一如淨舍」為例,提到該精舍的師父們對於安寧療護的重視,並設置了單人及雙人各一間的安寧寮房(常住療護方式),他非常讚嘆!也建議「一如淨舍」能與當地安寧療護單位結合,發展成「雙子星」系統;醫院的安寧病房及安寧居家療護由師父提供佛教之靈性照顧,而寺院的道場式療護方式由醫院的安寧團隊提供醫護照顧。

 其實自古以來,寺院設置「如意寮」照顧病僧,一直是都有的,只是不知為何在台灣較少見?常見到許多病僧最後不得不回俗家療養,很是遺憾。如果各寺院道場能參考許醫師的建議,先從照顧自己團體內的僧眾、義工、信眾做起,相信這樣的力量會很大,也能真正幫助的眾生!

 本文中也提到慈濟醫院可以成例如基督教醫院的「院牧部」功能,針對住院及居家的所有病人,提供宗教及靈性需求,而不僅限於心蓮病房的病人。這一點真的很需要,佛教團體及醫院要多加油!十多年前我在馬偕醫院照顧母親時,他們的「院牧部」人員真的很積極,但卻不是打擾。但是這幾年我在慈濟醫院住院的經驗,他們的志工會定期過來(不是法師或宗教人員),但都是一群人看看而已,說些關懷語就走了,最可怕的是自己開簾子或衝進來,不顧病人正在休息。這一點真的要好好學習如何才是真正的關懷與幫助,要給予真正需要的才能感動人心。

 於〈心蓮生死觀〉也有很好的論點:做個手心向下、能夠布施的好命人;而不是手心向下的乞討者。許醫師以常聽到的批評:「我都欠人救,還去救別人,台灣都不救,去救外國人。」來舉例,等到九二一地震才發現:寧可去救別人,不要給別人救!

 在佑祐的故事一文中,主角佑祐於24歲的時候,因為癲癇發作入院檢查,後來發現是肺炎合併腦轉移,已經無法治癒了。做檢查的同一年底,她出現背痛症狀,所以許醫師安排她做了全身骨頭掃描和肺部超因波的檢查,雖然肝臟還沒有感染,但全身的脊椎已經有半數轉移了。隔年的三月初,許醫師又安排了全套檢查,不僅肺部又多長了幾顆腫瘤外,連腦 部也從1顆增加到了3顆以上,而且連全身脊椎、頭骨、骨盆及股骨頭都已經轉移。後來由於她的背痛實在難受所以又入院接受治療,但無論身體承受了多大的疼痛,她總是笑笑的,總是比一般人還要有精神,真的難以相信她是一個癌末的病人。


 又例如故事中有一位癌末病人後來住進了心蓮病房,但因為他的家人都住在高雄,只有他一個人住花蓮,獨自住院又沒人陪伴又常常鬧失蹤。有一天,他請護士幫他打了一支止痛針後又不見蹤影了,社工媽媽趕緊聯絡他高雄的家人,後來家人有說他打飛機回到家裡向媽媽拿了錢又向女兒說再見,就說要回花蓮住院了。但 沒想到不到半天就傳回消息說,病人被送到高雄的某大醫院急診室,是被火車撞到當場死亡的,不過大家都懷疑是他故意去撞火車而不是意外。因為他的孤單抗病 魔、因為他活著的痛苦,所以讓我們知道,家人才是病人最大也是最需要的精神支柱,志工是無法取代家人的 

  這本書裡也提到,常常病人怕家人知道後無法接受、怕家人擔心,所以假裝不知情;家人也擔心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之後萬一想不開或者喪失求生意志,於是當家人與病人僅存的那些相聚的時光就在互相假裝、互相演戲,到最後病人的心願、心事、後事都無法與家人坦誠。有時候病人會試探性的提起後事,但此時家屬往往會立 刻阻止病人繼續說下去,而對他說:「你會好起來的!講這些幹嘛!」的這些話,這樣1、2次過後,病人也只好把心事藏在心裡面。但事實上,並不是不談死就可 以不死,反而到最後病人的遺囑也無法交代個清楚。

 許禮安醫師說:「如果生命給你一顆檸檬,你就把它拿來做成一杯檸檬汁吧!」、「生命給我們酸苦,我們自己製造出甘甜。只有無知的人,才會期望生命賜給我們現成好喝的檸檬汁。」其實每個人都一樣,必須要經過生、老、病、死這四個階段,能否順利的走過最主要還是得靠自己是否有「承擔」的勇氣。
 許醫師說過了一段話:「不管別人怎麼想,頭顱長在他的脖子上,我不可能把他的頭砍下來洗腦,只好改變自己的想法,安住自己的心。」安寧人的特性,是對人的關心、對事的好奇、好學求知的動機,是外顯的個性,溫柔的本心是內在的基本需求,並要能調適「不確定感」,這些都需要悲心與勇氣。「尊重生命」的真「愛」,讓病人有尊嚴、有意義的活出生命,不忍見眾生受苦,拚盡一己的身心與性命,也要讓暗夜苦難眾生透見光明!


書籍參考資料: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91178



一個安寧醫生的手札─在心蓮病房的故事2


編輯手札

  • 一個安寧醫生的手札─在心蓮病房的故事2

    文/文字工作者2009年09月02日
    「安寧病房」,多數人陌生又畏懼的地方,因為安寧病房似乎與絕望、死亡劃上等號,當一個人被宣佈住進「安寧病房」時,病人對自己時日無多的恐懼以及家屬的悲傷與絕望,是多數人對「安寧病房」的初步印象。 「安寧療護」指當病人因疾病侵襲,使得醫療無法再針對症狀做有效的因應,僅能就疼痛的控制以及緩 more
 

內容簡介

  每一分鐘的希望
  如真自從得知癌症之後,努力追求靈性的成長,而且不讓別人看出她的病。我陪老婆逛街時就
  遇見她和女兒如同姊妹的裝扮在逛街,完全看不出來是病人。後來到住進心蓮病房時,仍然每天打扮,從不穿病人服。她曾說過:「活一分鐘,就有一分鐘的希望。」
   這句話晴天霹靂般的打在當時身為研究生志工石世明的心坎上,我們一直以為病人應該抱著某種程度的絕望而住進心蓮病房,以為他們是不斷朝向死亡邁進,而且 應該認命於老天爺的安排,好好享受剩下的人生,卻沒想到其實他們和健康的人一樣對生命抱持著希望,而且是極為卑微的希望。
  這種希望,是人生跌 到底限、掉入深淵以後,重新產生的真正希望,是認清生命實相,完全絕望之後,如火鳳凰般再生的絕對希望,是只要這一分鐘人還活著,生命就還有希望存在。這 種希望卻是我們身體還算健康,還暫時撐得住的人,所無法憑空想像的。我們總以為自己會活過千萬個明天,因為明天一定會來,所以從來不會去希望自己明天還會 醒來。
  像如真一樣的病人,卻因為身體藏著一個炸彈,隨時提醒自己可能會沒有明天,所以在時時刻刻的當下產生真真切切的希望,對所有我們認為理 所當然的事情,產生不確定無常是否如常的希望,希望自己晚上可以入睡、早上可以醒來、可以看見明天的太陽,可以吃得下、喝得下、大便拉得出來、小便解得出 來,如此卑微而真實的希望。

  作者:許禮安醫師,1965年生,高雄人,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任國防部陸軍第八軍團司令部軍醫官兼法 醫官、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現任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暨心蓮病房主治醫師、慈濟大學臨床講師、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花蓮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在職研究生,作品著有《心蓮心語》、《心手相蓮》、《在心蓮病房的故事》、《一個安寧醫生的手札—在心蓮病房的故事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