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觀菩薩為了護持此次「願正法久住:成為「多寶佛塔」妙經塔供養人」計畫,發心提供四十五本精緻的《法華經》經本(五十開大小),讓想要做「法供養」但沒有《法華經》經本者索取。此經本也是印隆平日修持所用,字體大小都很適中(令人感動的《法華經》(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
《法華經》分成「迹門」[1]及「本門」[2]兩大部分,又各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3]就《法華經》的組織來看,迹門的第一品為序分,第二品至第九品為正宗分,第十品至第十四品為流通分。本門的序分為第十五品,正宗分為第十五品至第十七品,流通分則是從十七品至二十八品。在本門來講,第十五品只有一部分是序分,而第十七品只有前半部分是正宗分。
表格 1 《法華經》的三分架構說明
兩門
|
序分
|
正宗分
|
流通分
|
迹門
|
第一品
|
第二品至第九品
|
第十品至第十四品
|
本門
|
十五品(一部分)
|
第十五品至第十七品
|
十七品至二十八品
|
聖嚴法師提到,十七品後半部分至二十八品,同時是本門及本經全部的流通分,佔的篇幅相當大。可見得在如來滅後,如何弘布傳播本經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二十八品之中,就用了十一品不斷地叮嚀、再叮嚀:「要弘揚!要受持!要讀誦《法華經》!一定要把《法華經》流傳出去啊!」[4]
佛陀之所以會地叮嚀要受持、弘揚《法華經》,是因為其所說之一佛乘妙法,是諸佛如來之唯一「一大事因緣」──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因此要護持正法、受持正法、弘宣正法!願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共成佛道!
以下,謹摘錄出幾句在《法華經》中,佛陀悲憫教化眾生、讚嘆受持及弘揚《法華經》的經文,以及諸大菩薩誓願護持之經句,與大家分享。
-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5]
-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唯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6]
-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唯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我等敬信佛,當著忍辱鎧,為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我等於來世,護持佛所囑,……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我是世尊使,處眾無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隱住。我於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7]
-
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8]
-
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眾生,咸令歡喜。衣服臥具,飲食醫藥,而於其中,無所悕望。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眾亦爾。是則大利,安樂供養。……能演說斯,妙法華經……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9]
-
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10]
-
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11]
-
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12]
-
讀是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顏色鮮白,不生貧窮、卑賤醜陋。眾生樂見,如慕賢聖,天諸童子,以為給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惡罵,口則閉塞。遊行無畏,如師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13]
-
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于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17]
-
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18]
-
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19]
-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20]
-
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無有一切不可喜相。脣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23]
-
我於前世,勸是諸人,聽受斯經,第一之法。開示教人,令住涅槃,世世受持,如是經典。億億萬劫,至不可議,時乃得聞,是法華經。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諸佛世尊,時說是經。是故行者,於佛滅後,聞如是經,勿生疑惑。應當一心,廣說此經,世世值佛,疾成佛道。[25]
-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踊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26]
-
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于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27]
-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28]
-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殖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34]
-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諸惱人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35]
-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豬羊雞狗、若獵師、若衒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復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38]
-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40]
[1] 《法華經》的〈序品第一〉至〈安樂行品第十四〉為迹門。迹門,是佛的一種福德化現,並不是實際的佛,也不是宣說真實的佛法。因為眾生有不同的根器,所以假借某些話、某些現象,用種種方便權巧施設,來表現佛法。就像人在沙灘上走過之後留下的腳印、足跡,讓人見到的只是由腳留下來的痕跡,不是真正的腳。迹,又叫做「權」,是方便的意思,也就是姑且這樣做、這樣說、這樣子表達。比如說我肚子很痛很痛,但是到底痛到什麼程度,怎麼個痛法,我再怎麼描述,外人也無法體會;但我若不說,就沒有人會知道我肚子痛。又或者是我告訴諸位我的視力不好,看不清楚,你們再怎麼想像,也不知道究竟是如何地不好;同樣地,我若是不說,你們就不知道。這就是迹,也就是權,是為了方便接引初機的人進入法門,才不得已姑且假借各種語言、現象來說明。(《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聖嚴法師著)
[2] 《法華經》的〈從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為本門 。本,是「根本」,就是這個樣子的意思。再用腳印來做比喻──迹是腳印,本則是我們的腳。本的對象是已經成熟的人,迹是把初機者引到成熟的程度。所以《法華經》的表現法,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前半部,是迹門的層次,說明眾生的根器有大小乘之分,也說佛有成佛、涅槃的時間。後半部,是本門的層次,說明一切眾生、一切佛法,只有一味,那是真如味;只有一門,那就是佛門;只有一相,那就是實相。而且佛不是到了我們這個地球世界才成佛的,他早在無量無數劫以前就已經成佛了,同時也說佛是久遠的,從來沒有涅槃過,也不會再有涅槃這回事。(《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聖嚴法師著)
[3] 經典分成三個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也可以稱為序論,就是說明這部經典的起源,介紹佛陀當時說法的因緣、在場的聽眾以及請問佛法的人。「正宗分」也可以叫作本論,是經中最重要的義理,闡述這部經的宗旨及主要內容。「流通分」亦可名為餘論,是說明宣傳和受持此經的功德以及必要性,叮嚀並鼓勵接觸到此經的大眾應將之流傳下去,並且要不斷地弘揚此經。(《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聖嚴法師著)
「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讚嘆護法菩薩法施。此法華經經本較之坊間50開版尤為精緻,雖然著相不可得,而眼見生法莊嚴想、無上摩尼寶想,又依師父所言乃慧嶽大師親校,更生難遭想,有緣者當恭敬尊重供養精進,護持正法報佛恩。
回覆刪除ShernjiunX菩薩:阿彌陀佛!
刪除真的非常莊嚴如法,歡迎您請供與精進用功!
阿彌陀佛,師父法安:末學雖有意,但必為學佛好友多請一部,然而此法寶已是稀有,為護法菩薩少量結緣,之前得師父惠賜金光明經,業已精進供養,卻未有力還報護持,恐怕又斷他人機緣,因此不敢作請。
刪除ShernjiunX菩薩:阿彌陀佛!
刪除請不要客氣,佛法是愈流通愈殊勝!
這一批結緣圓滿後,就會有下一批,
只要發願讓正法永住於世,正法弘佈因緣必會綿延不絕!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請問還能請到這版本法華經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