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宗體篇:戒法—通敘戒法—示相彰名-雜簡-遮性

 

第三支  遮性[1]
 

 ▲戒疏[2]:『明遮、性者,[3]由惡緣境,[4]不可隨說。[5]以義收之,大分為二。[6] 

戒疏續云:『言性惡者,[7]如十不善,體是違理,[8]無論大聖制與不制,若作違行,[9]感得苦果,故言性惡。[10]  是故如來制戒防約,[11]若不制者,業結三塗,[12]不在人道,何能修善? 故因過制,[13]從本惡以標名,[14]禁性惡故,名為性戒。[15]  行宗釋云:『初釋義,[16]性即是體,違理之惡,從心而起,[17]不由制有,[18]故云無論等。[19]  是下合戒義,[20]初敘須制。[21]  故下明立制,[22]於本業上,[23]復增制罪,[24]故云因制[25]應知性戒之言,即業、制雙舉也。[26]

 

《戒疏》續云:『言遮惡者,聖未制前,造作無罪,[27]由非正業,無妨福善。[28]自制已後,塵染更深,[29]妨亂修道,招世譏謗,[30]故名遮也。[31]  《行宗》釋云:『初示,反前性惡;[32]自下,明因制成犯。[33]塵染更深者,多違犯故,[34]妨道招譏,亦即自他兩失。[35] 

《戒疏》又云:『性罪三過:一、違理惡行,[36]二、違佛廣制,[37]三、能妨道業。遮罪具二,[38]體非違理,故名為遮。[39]』已上皆見《戒疏記》卷五[40]

 上明遮、性二意,若約五、八戒言,前四屬性,[41]酒等為遮。性惡可知,遮惡如《業疏》引《俱舍》文略明,今錄於下。 

《業疏》云[42]:『《俱舍論》云:由飲酒故,即便忘失,是事非事念也。[43]離莊嚴者,[44]非就莊嚴也,[45]若常所用莊嚴,不生極醉亂心也。[46]若用高勝臥處及歌舞音樂[47]隨行一事破戒不遠也。[48]若依時食[49]離先所習[50]非時食也;憶持八戒即起厭離隨助之心,[51]若無第八[52]此二不生也。[53]  濟緣釋云:『酒能亂性不辨是非容犯諸戒故。非舊莊嚴謂華瓔等,俗中常習,[54]是舊莊嚴今並離之但存常所服用[55]故云非也。[56]高床長慢,[57]樂音動情[58]皆近破戒。[59]依時食者即不過中。憶八戒者無他念故即滅惡也。起厭離者,不樂世緣,[60]即生善也。若不節食,飽腹嗜味,故二心不生也。[61]』見《業疏記》卷十

 



[1] 就佛所制的戒當中,有所謂遮戒、性戒遮戒」是指遮止在家眾引起譏嫌的戒法,「性戒」是遮止乖違世間常理的行為。就所謂的體性來加以分別,稱為遮惡、性惡。

[2] 出於卷五。

[3] 說明遮惡、性惡的這兩種的道理。

[4] 由於一念的惡心,緣慮於十法界的有、無情的境界。

[5] 不可隨著我們所犯的,來說明其名目(因為境界太多了,所以所生的惡心也是無量無邊的)。

[6] 若是以義理來收攝,大略可以分為兩種:所造作的是遮惡或是性惡。遮惡:為佛制教所遮止,犯了過名為遮惡、遮罪。性惡:不等待佛制定,造作即世界有過者(殺、盜、淫、妄)。

[7] 性惡:性,體性。體性就是惡法。

[8] 此十不善業,其體性是乖違是間的常理。

[9] 造作惡業乖違善行。

[10] 這種過失的體性是惡法,故名性惡。

[11] 因此如來制戒,防護約束身口意三業。

[12] 若不制定,業因就會結在三惡道。

[13] 因為有這種過失,所以佛陀制定這樣的戒法。

[14] 從本來是惡法來標出其名稱,如殺生、偷盜等等。

[15] 禁止性惡的緣故,而稱為性戒。若犯,就結性罪。戒:遮止、禁止意。

[16] 最初解釋性惡的意義(故言性惡)。

[17] 乖違常理的惡法,是由這一念心而生起。內心當中有惡念,而驅使身口去造作。

[18] 這種過失不是由於佛制戒才有罪過的。

[19] 所以說無論大聖制與不制

[20] 是故如來制戒防約,若不制者,業結三塗,不在人道,何能修善-這一句是合上面所說的性戒的意義。

[21] 最初是說明佛陀必須制戒的理由。

[22] 故以下說明立制-弟子因有過失,而制定戒法(說明必須要制戒的理由)。

[23] 於本來的惡業上。

[24] 在性戒之上,又更增加違制的過失。

[25] 所以稱為因制」-因過制戒。若是犯了殺盜淫妄,當中就具足了性罪及遮罪。

[26] 應了知若是犯了性罪,就同時具足了道罪(十不善業造作後,其業性所引伸的無表色而所招的果報)及教罪。

[27] 關於遮惡,在佛陀還未制戒前,若犯了,在世間法是沒有過失的(如酒戒是屬於遮戒)。

[28] 由於是因為不是真正的惡業,不妨礙修習福德因緣之善法。

[29] 若佛制戒後,不能捨離(不持戒),則塵俗染深是為更加深重。

[30] 「妨亂修道」為自損,「招世譏謗」為損他。

[31] 因此佛制戒是為了遮止,犯了則是遮罪。

[32] 最初是指示,遮惡是相反前面所說的性惡之情形。

[33] 自制已後」,明因佛制戒以後,而成為犯戒。

[34] 遮惡是一般人常違犯的情形。

[35] 妨道」是自損,「招譏」是損他,因此為自他兩失。

[36] 乖違世間常理的惡行。

[37] 乖違佛的廣教制-佛成道十二年之間,都是以略教誡偈,來攝受弟子們。十二年之後,因應弟子根性,隨犯隨制,成廣教制。

[38] 遮罪則是具足二種:違理惡行、能妨道業。

回應(0)
引用(1)
Peter2012/05/02 19:44 引用

1 ...《詳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