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整理與筆記十)第14分

 

 

〈離相寂滅分第14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此聞義述解,當機聞離相妙用,深解義趣,感今日之悟,悲昔日之迷,故鼻涕眼淚俱下而白佛言:世上希有者,唯我世尊!說如是諸相非相甚深經典,我從往昔隨佛修行以來,證無學位,所得慧眼能觀諸法畢竟空相。未曾得聞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非空相、有非有相、相即離相,如是希有之法。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其次贊歎他人,信是希有離相妙用之經,謂世尊曰:若復有人得聞是經,離一切相,信心清淨,則諸法自然生成實相。當知得聞是經之人,成就第一義諦佛之希有功德。又稱世尊而言曰:是實相之相,亦須離之,即是一切法,非一切相。是故如來說假借之名為實相,而名亦須離之,即是一切法,非一切名。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此當機者悟第一希有之義,求佛印證,謂世尊言:我今得聞如是經典,由信而解,由解而受,由受而得修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之世後五百歲時,其時眾生有能得聞是諸相非相之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以離四相故。所以者何?四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此囘應前文如來所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之意。如來聞之,符合本懷,乃欣然印證。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上句「如是」者,意謂汝呈所悟,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正是如我前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之意。下句「如是」者,我說正是如汝所悟。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前聞者諸相非相,以為後人難信;今聞經名,又聞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既自領解,若謂後人亦能信解修證,未免看之太易。佛復分別證明,何可如是求全責備。若復有人得聞是離相妙用之經,若能不驚疑、不恐怖、不畏怕,當知是人不易遇之,甚為希有。徵起解曰:可驚者何?當知如來前說經名「般若波羅密」者,乃因緣所起之法相;「即非般若波羅密」者,謂即一切法離一切相;至若「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者,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是義深微,若非宿慧深淵,豈不驚疑。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忍辱乃眾生所難,勸行忍辱,易生恐怖,況且忍辱有三:一、忍辱波羅密者,乃以眾生之因緣所起,若能忍其非理所加,謂之生忍也。二、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者,乃謂忍離忍相,是無生忍也。三、是名忍辱波羅密者,乃謂法離法相,是無法忍也,合而名之曰「無生法忍」。若在未破俱生我執之時,聞之焉能無恐怖。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此以忍辱事實,說明可畏之故,若人聞之不畏,甚為希有。

歌利王,譯極惡王。佛往劫行菩薩道時,住山遇歌利王畋獵,王倦憩眠,所隨嬪妃散步,遇菩薩為之說法。歌利王醒後,尋其妃嬪,見一男子為之演說。王怒,謂誘看女色,菩薩答曰:「持戒」。惡王以劍割其身體,問曰:「既能持戒,生瞋恨否?」菩薩答言:「若有瞋恨,身體不能復元。」言訖身體復元,惡王復欲割之,天龍八部大怒,飛沙走石,擊惡王垂死,遂求懺悔。菩薩慈悲安慰之曰:「我成佛時,必先度汝。」後應鹿苑五比丘,先度憍陳如開悟。佛自證明,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離,應生瞋恨;以我早離四相,不生瞋恨,行所無事,方得身體復原,可見忍辱離相之妙用矣!抑此妙用,非一朝一夕之功,從被割時,過去五百世曾修忍辱行,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即無我、人、眾生、壽者之四相,始有如是之妙用。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結成離相妙用。「是故,須菩提」者,乃承上離相之旨,教當機及大眾注意。既行菩薩道,必修六度萬行;既修六度萬行,必須離一切相,不然不足為發菩提心也。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前說般若離相妙用已竟,今說般若無住妙用。

離相為用用,以化他之用勝;無住為宗用,以自行之用勝。今以菩薩自行,不住六塵,而六塵皆成妙用。故曰:「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所以者何?菩薩所修六度,生心觀境不外六塵,雖在塵,而不應染塵,故曰:「應生無所住心。」所謂無所住心者,乃大乘修觀之要旨也。大凡人之生心動念,必有所住,有住即染,染則成縛,不能解脫,此吾人不能脫離世間諸苦之原由也。今欲脫離世間諸苦之由來也,必須無住,以無所住,則心自常住。雖以十法界之廣大,唯是一心;既是一心,本無始終邊際倫次對待,焉有所能之分?其有所能者,乃自心妄作分別之故耳。《楞嚴》云:「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六塵之最繁廣者,莫過法界芸芸眾生,度盡眾生方成佛道,惟憑無所住心。欲得無住,先泯其能。蓋心之最顯者,有六種勝義根之見分,乃見、聞、嗅、嘗、覺、知也。如眼之能見,必有所見之色;耳之能聞,必有所聞之聲。若色聲變滅,而能見能聞之性,既妄自住於所見所聞之塵,塵既變滅,見聞之性,自然殉之變滅,而自妄認,實為生死,故生死唯由此起始也。故曰:若心有住,不外六塵,六塵無常,即為非常住矣。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色者,略言六塵;施者,略言六度。意謂菩薩之心,不住六塵而行六度也。因眾生心時時住於六塵,念念迷於六蔽,而受無窮之苦。菩薩欲拔其苦,必須以身作則,故曰: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不住於六塵之相。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云何不住一切六塵諸相?此諸相者,本屬緣生,並無自性,緣散則滅,不能常住。凡夫以為實有,故隨塵相枉受生死。菩薩明諸相非相,即成真諦。非相即非非相,即成中諦實相。諸相既然,眾生亦然,此正顯般若無住之妙用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此承上一切諸相即是非相,結顯無住真實。所謂真實者,乃說六塵相即非六塵相。「如來是真語者」,說色相即非色相也。「實語者」,非色相亦非也。「如語者」,如世人所說是色,如來亦說是色,豈是另有異說?但說色而不住於色也。「不誑語者」,以結成真實二語。「不異語者」,結成如語也。雖係五語,前三語是解,後二是結,呼當機注意承聽,俾知如來所得法者。

即此十法界一切諸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者,諸相非相,緣生無性,此法無實也。即假者,假名召實,無性緣生,此法無虛也。如來所得法,既無虛實,當然超倫絕待,中道第一義諦,足徵無住真宗妙用。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此舉喻以顯無住妙用,蓋住則不妙,如人入於黑暗,即無所見,隨處皆成障礙。不住則妙,如人有目,復有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一目了然,不受諸惑。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此顯無住有生福之妙用,能自他兩利。

今先說自利之福:若善男女能於此經,接受行持無住之法,若對讀、若背誦之時,其知見與佛正等無異。蓋佛之知見超異眾生者,惟在不住而已。若眾生受持不住,與佛有何差別?故曰: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此經。即是其人,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見此經。即是其人,何處更覓如來也!?既同佛之見,則福德可知。故不分男女,唯以無住,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