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我們都是「萬行菩薩」〉-聖嚴師父對法鼓山義工群的期勉

 

 

〈我們都是「萬行菩薩」〉這篇文章是在 聖嚴師父所著的《春夏秋冬》這本書中看到的,在文裏師父告訴我們「義工」的意義是什麼?「萬行菩薩」的意義是什麼?二者之相關性為何?

師父常勸勉我們要做義工,也教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做義工,更重要的是要福慧雙修,他老人家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我們種下成佛之因。

在另一篇<法鼓傳薪>中師父說到「法鼓山的萬行菩薩,學著修行萬種法門,學習著觀想自己是無相無我的無位真人,所以也要學著做一個見人低一級的謙謙君子、無諍道人。」師父的意思就是要我們懂得謙卑,自我消融,這點不僅從師父身上可以見得到,在法鼓山的很多師兄姐身上也感受的到。我曾讚歎一位師兄他雖有不錯的經濟能力及社會地位,但卻從他身上聞不出一絲的傲氣來,他回我:「以師父的身份他都那麼謙卑了,我們還有什麼好傲的。」這就是師父的身教,師父不管任何人如何的推崇他,他總是說:「我只是一位平凡的出家人,一位老和尚而已。」

我最近都在看師父早期的著作,發現裏面好多寶喔,而這些書的內容也不因出版日期離我們有點遠就顯得無味或者不合時宜,反而覺得和現今自己的身心或者某些社會現象都很吻合,更高興的是終於知道如何當個「萬行菩薩」,真希望在某一世中能再度在師父座下修學佛法。

 

 

我們都是「萬行菩薩」

 

  在今夏以前,我們對於給法鼓山發心做工而不計薪酬的人,稱為「義工」。乃是指的義務工作者,這是順隨世俗的用法。中國儒家的孔孟之學,即以仁義二字,概括道德行為;所以,凡是不計私利而為公益所行的好事,都可稱為仁行義舉。

 

  可是在佛法的用語中,與「義工」相當的,便是「菩薩行」,而菩薩行的含義,比較義工更為深廣。何謂菩薩行?便是指的修行六度法門及四攝法門的發心菩薩,六度的內容,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正知見)的六個項目;四攝的內容,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個項目。其實此二法門已攝一切善行的一切功德。故在《仁王般若經》卷上,有「六度四攝一切行」的連用語。在中國大乘各宗,便有使用六度攝萬行的語句,例如《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就有這樣的句子說:「諸方說,六度萬行,以為佛法。」這種觀點,在《維摩詰經》說得更加清楚。

 

  菩薩行,即是眾生成佛的正因,所以《維摩詰經》<佛道品>的末後第三偈說:「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其中的第二句「所行無有涯」,便是說成佛之道,當具萬行的意思。然後《維摩詰經》又於<菩薩行>中說「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菩薩能夠在淨而淨,處穢而穢,所以不盡有為;菩薩僅是應彼而動,於「我」無關,所以不住無為。「不盡有為」是心無染著,但仍在凡夫的環境中共同生活,「不住無為」是雖已解脫,但卻不會逃離眾生的生死苦海。因此,《菩薩行》又說:「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隨順,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這便是說,菩薩行者,當常以四攝法,廣度眾生,永不厭倦;菩薩行者為了護持正法及種一切善根,不僅永遠不會感到疲倦討厭,甚至可以不惜以身相殉。這都是指的菩薩當修一切行,那就是萬行。

 

  我們法鼓山的義工,雖尚都是凡夫,卻已跟未信三寶的凡夫不同;雖不能立即具足菩薩的萬行,我們既是大乘佛教的三寶弟子,既在皈依典禮中,已跟我念誦四弘誓願,就算已經發了無上菩提心的初發心菩薩,從現在起,能做多少算多少,盡心盡力,不急不怠,到了成佛之時,必定具足萬行。猶如雞在蛋中時,已有成為雞的因素;我們凡夫只要發菩提心,便是具備了成佛的正因;雖不能於一時間萬行具全,只要盡力做去,能有一行二行,也就算是菩薩行了。因此,凡夫發心,便成初發心的菩薩,便似蛋中的雞,便已具備了六度萬行的正因,故即可以被人稱為萬行菩薩,也當以萬行菩薩的目標自勉。

 

  基於如上的理念,我們法鼓山的發心菩薩們,都該被稱為「萬行菩薩」。不受薪的,當然是,受薪的,一樣是。我們不把專職受薪的菩薩當雇工,受薪只是為了維持他們的生活所需;他們也不當以雇工的心態來法鼓山論工計酬,他們的目的,同樣是為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自然也是萬行菩薩了。否則的話,我們法鼓山的理念與共識,在我們內部都無法推行,還能「建設人間淨土」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