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孝經)序分/顯明法師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

顯明法師講述

民國61年於臺北正覺蓮社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以下是解釋經文。這幾句話叫「通序」或「證信序」。一切經典之首同安此語,故曰通序。以六種成就表信,證明為佛所說,故亦名證信序。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曰三分說經,是出自於東晉道安大師之手。序分是序說一經發起之因緣,正宗分是明一經宗要,流通分即將此經流通後代。三分釋經,古來曰「彌天高判,今古同遵」。

  聞如是,或曰如是我聞,一也。六種成就中無眾成就,經文之末「四輩弟子歡喜奉行」,可當眾成就也。阿難尊者自謂此經乃我從佛所親聞,借世法表假我。一切佛經之首以「如是我聞」四字起首,印度外道之經首用阿(無)憂(有),來表明示別故。佛滅度前,大家都很悲哀,阿那律陀叫阿難急急請問佛陀四事:



  一、如何對付惡性比丘?

  默擯(大家精神封鎖,不理他,到必要時逐出僧團)。

  二、以什為師?

  以戒為師。

  三、依何而住?

  依四念處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經典首句當如何?

  如是我聞。

  可知為佛臨終遺言。此之「我」,乃指阿難言。阿難尊者為佛堂弟,佛成道二十年,阿難出家,三十年為侍者,與羅侯羅同歲,同在佛成道日出生,故名「慶喜」。

  在未當侍者前所有經典,皆「如是我聞」——如是之法我阿難輾轉聞到(轉法輪經:阿難比丘,口自宣言,爾時我不見,如是輾轉聞,佛遊波羅奈,為五比丘說四諦法)。聞,順世諦流布。不異名「如」,無非曰「是」,機感相扣,法席周圓曰「一時」,一切智者,覺行圓滿曰「佛」,以四種住應跡人間,示同起居曰「在」。各地時間不一,故以一時標之。「舍衛國」,西域大國名,曰聞物或豐德。「祇園」為須達多長者黃金舖地供佛,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園,故取以為名。

  如是,信成就。我聞,聞成就。一時,時成就。佛,主成就。舍衛國祇園,處成就。他經通常加上「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現在省略了。上言「通序」,佛說之經典大都有如上所述之六成就。

  佛所說的經典,當然很多,所謂以聲為經的,如聽者得道。大品般若云,「從善知識所聞」,即以聲塵為經。或以色為經的,佛滅後紙墨的傳持,「從經卷中聞」。或以法塵為經的,「內自思為經,與諸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紙墨,但契於覺」。

  總言之,經為諸法之本,如依世界悉檀說為教本,為人、對治悉檀說為行本,第一義悉檀說為義本。如來離卻四悉檀不說法,皆依四悉檀而說。而經義有「常」、「法」等義。一部經天魔不能破壞,教常。真而不雜,行常。湛然不動,理常。依法言,可軌可持。法可軌,行可軌,理可軌,為一切的軌範。解釋一部經要依義不依文,因為翻譯的手筆不同,見解也不同。下文講「別序」,即一部經的當機眾,緣起。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

  大目犍連,本經之當機眾。目連原名「尼拘律陀」,西域樹名,以父母禱此樹而生。摩訶,華言大多勝,為天王大人所敬曰「大」,普遍的了解內外經典,曰「多」,超出九十五種外道,曰「勝」。言大即攝多、勝。

  目連原名釆菽氏,印人有以父母之名或地等為名的。釆「菽」氏之菽即胡豆,上古印度有一種仙人在山上修行,愛吃胡豆,故以為名。到目連尊者這一代,他是王舍城宰相的兒子。目連未出家前與舍利弗同拜沙然梵志為師父,師父死後領了二百五十個門徒修淨行,(佛之常隨眾千二百五十人皆外道歸佛),兩人相約,若遇明師當相告,一日目連遇到馬勝比丘(額鞞)威儀很莊嚴的走在街上,目連乃問:「汝師為誰?給你講些什麼法?」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沙門本為出家修道者之通稱,後成佛教出家者之專稱。佛教立教的根本就是因緣。目連一聽,心服不已,即歸告舍利弗,兩人一同領眾弟子歸佛出家。一個是神通第一,一個是智慧第一。

  六通即六種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前五通比較容易,第六漏盡通不容易。神通即精神通達了,凡夫多用識不用智,如能撇開識,用智慧,就容易通達,識即分別心,完全以識為本位,五、六、七、八識皆離不開分別。如果以智慧為本位,精神自然通達。凡夫肉眼,只看近不能見遠,一紙之隔即見不著。天眼通就不然,以智慧為基礎,是心非眼,如楞嚴:「能見的非眼,而是心。」觀色無障礙,能見六道眾生,前因後果。天耳通亦然,能夠聽的並不是耳朵,有浮塵根(在色體一方面講沒有作用,如人死了,耳朵還存在,但聽不見),勝義根(精神系統)。他心通,即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我所想的,差不多,誠於中形於外,心裏有煩惱,外面就現春夏秋冬四季,心裏憂喜,就現喜怒哀樂的外表,所謂將己心比他心,也就容易通達了。宿命通,如同今之宿命論,過去多少生以前的事都會知道,常人如果健忘,今生幼小之事亦不一定能記得,根本談不到宿命通。佛言三世因果業力牽的道理懂了,通過了三世因果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宿命通的原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絲毫不爽。神足通,腳力快。凡人腳慢,胖子走路慢一點,瘦子快一點。腿長的比腿短的要快一點。清者上升濁者下降,如果離開了色、心二法的障礙,把我、法觀空了,沒有粗重自體的觀念了,要到那裏就到那裏,很快就到了。漏盡通即漏落生死的煩惱通通盡了。神名天心,通曰慧性,天然之慧,照徹無礙。神足通可示視種種變化,漏盡通可知苦集滅道。六種都叫做神通。

  始得六通,六通是本具的,人人都具足了六通的功能,可惜為煩惱所障蔽,六通不顯不自在,神沒有通,必須藉修來顯通。

  舍利弗與目犍連初聞因緣之法,破見惑,證須陀洹果,得初果羅漢。「始得」者即始覺之智,本具六通即本覺之理。本覺之理無始無終,始覺之智是有始無終。被二障所纏不得六通即不覺,不覺即無始有終。故六通雖本具,必加修德而顯。乘性而起的修,才能得六通妙用。

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

  目連為度母而出家修道,故得道時以度母為急務,父母之恩極重,生身的父母,三年乳哺,推乾就濕,沒有做過父母不知父母之恩重。「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父母與子女年齡相差太多了,等你有能力奉養的時候,父母已經等不及了。為人子女者,孝順為先,當令離苦得樂,叫他精神上得到快樂才是真正的孝順。學佛者以弘法利生為家務事業,先把你的父母親眷度脫了,再來度眾生。(若以菩薩言,「己未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這是不容易的,自己問題都解決不了,怎能幫助他人?)目連之母在世時惡業太重了,不可能超生。

即以道眼。觀視世間。

  道眼即天眼,由證道而得故。三界為器世間,六道為眾生世間。一念具足十法界,其母未修善,四聖法界不必觀,只有在六凡法界來觀,天、人、修羅、地獄、畜生各道中皆不見其母。

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

  看到已經死去的母親生在餓鬼道中。以因果律言,做壞事得惡報,這應該是等流果。如果你做人將來變狗,這是異熟果。這都是引、滿二業所牽的總、別二報。引業,牽引我們受生死的。引業都是總報,如同在人道,你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人。滿業就受別報,你雖然是人,有貧富、貴賤,六根具足與否之差別,這是別報(總報裏邊的別報),由滿業牽來的。如做善事做滿了,長相美好,生活快樂。

  目連之母在世為人,做壞事,死後轉生做鬼,這應該是異熟果(異類而熟)。做惡事得惡報,又叫做等流果,(善、惡、無記性得善、惡、無記報)。鬼中亦有大小、有財、無財等別。人死了神識尚未定其罪福,在冥間遊蕩,待緣而生之際,名中陰身(中有身),僅有神識無色體,通稱為鬼,一經依業受生,其名則不一,鬼趣不過受生之一途,神識未歸宿時,亦如夢遊,如能引導其善路,助念其行程,必生善處。否則殺生于祭增其罪負,必遭惡報,此理地藏經說之甚詳。陰與陽之間,其理是一,我們見到十法界有善有惡,即是心裏所現的影子,都是不實在的,所謂從真(在纏)起妄,由妄生想,以想成相,第八阿賴耶識,所現的相分自己在緣。眾生處處執為實有,天長地久。原因就是我執未亡,非但不能靈光獨耀,普照眾生,反而隨善惡業相昇沉,故佛教主張亡我,視三界如虛幻,進入空解脫門,而了諸法緣起無相。由惑生業,因業感報,循環相繫故名眾生,所謂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目連之母前生慳貪罪重,得無財鬼報,腹大如鼓,咽細如針,肚子餓,沒得吃,餓死鬼。沒有營養,當然皮包骨,體瘦如柴,看不見飲食。事實是如此。

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

感傷到了極點,聲動天地,以目連天性純孝,為母而出家修道,當然難過極了!馬上用自己所用的缽,梵語缽和羅,即應量器,比丘六物之一,有泥鐵二種,體墨色,三皆應法故(應你的量,吃多少盛多少,如盆狀,上有一蓋。可盛飯、菜或布料)。印度寺院不做飯,托缽次第乞食,供養沙門,十分恭敬,習俗與中國不同。在中國,把你當做叫化子,故托缽行不通。托得缽飯帶回寺後,分予老病者大家一同共吃。目連用缽盛了滿滿的飯,去救他母親的饑渴。

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他母親看見他兒子拿了一缽飯,慳貪心不改,馬上用左手掩住缽,右手伸出搏食(用手將飯弄成團而吃),目的不讓別的鬼看見,但飯還未入口,已變成火炭,吃不進去了。萬法唯心,倘若當時其母能發平等慈悲布施之心,有飯菜大家吃,不但他自己離苦,即一切餓鬼都可以超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時目連亦無法可想。以上序分竟。

 

-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孝經)-前言

 

-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孝經)-正宗分

-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孝經)-流通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