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機出現這本書,也是因緣、也可以說是另一種示現。印隆相信格友們都不是只愛錢的人,因為覺得大家都有很布施心。只是可以透過這樣的故事,幫助我們思考人生的方向與目標。
祝福大家,清平致福也致富,福慧圓滿!
|
內容簡介
人生兩條路:「生活的幸福」不等於「生命的幸福」,兩樣幸福我們都需要。
這是一本從「現實人生」切入,來帶到「生命信仰」的書,並以「生命的原則是追求幸福」為主軸,透過三個問題來貫穿整本書。這三個問題是:人為什麼沒有平安?人如何跳出無奈的困境?人如何追求幸福的進深?
書中以一連串人類核心的需求與省思,諸如「人性是什麼?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我是誰?人存在的終極意義是什麼?」,來帶出一套明確、簡單、清晰、具體可操作的「生命經營系統」。
人生兩條路──生活的路與生命的路。生活的路追求食衣住行、功名富貴;生命的路追求平安喜樂、永恆的歸宿。我們這兩條路都要走。如果生活的路富有,而生命的路貧窮,則雖然豐衣足食卻不安空虛,這就掉入「窮得只剩下錢」的困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為我們釐清這兩條路。
關於如何走好生活的路,我們的社會在這方面的好書,非常普遍,但關於如何走好生命的路,卻較不普遍。而這本書不僅為我們釐清生活與生命的分際,還為我們清楚解說如何走好生命的路。為了自己的幸福,非常值得一讀。
希望人人都能把握到真正的幸福,不要一生奮鬥下來,落得「只剩下帶不走的錢」,唯獨遺漏永不分離的「幸福的源頭」。
作者簡介
王陽明 牧師
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美國德州大學公共衛生學博士(主修醫療組織與管理),美國肯州路易維長老會神學院道學碩士與神學碩士。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行政副院長,馬偕紀念醫院行政副院長,以及台灣大學醫學院兼任副教授。目前從事雙愛心禱事工。
精彩試閱
不要只剩下錢
相傳有一位旅居美國事業相當成功的女企業家,住在山邊風景優美的豪宅。有一天,女企業家接到一通很久沒有聯繫的高中好友的電話,說有事要到美國開會,想順道飛去看她。她非常高興,要求好友一定要多住幾天。
屆時這位女企業家開了一部非常高級的車子去接機。
抵達家門時,果真是一棟氣派十足的豪華住宅,四周是一片翠綠寬廣的草坪,其間還有花園、網球場、以及游泳池。
除了到機場接機的車子之外,車庫裡還有一部非常高級的汽車和一部跑車。豪宅裡面有十幾間空著的房間,任由這位好友選擇,每個房間裡面並且掛有高價的名畫。
安頓之後,這位好友問說家人呢?這時女企業家臉色一沉,說:
「我先生有外遇,很少回家。」
這位好友為了緩頰,馬上問:「那孩子呢?」
女企業家嘆口氣說:「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住在別的城市。」
接著嘆口氣說:
「你不知道,我現在是『窮得只剩下錢』。」
人不是要拼經濟賺錢嗎?為什麼會窮得只剩下錢?人的需要是什麼?
簡單地說,人的需要有兩大項,一是「階段性」的需要,一是「終極性」的需要。能夠滿足這兩項需要的事物,如果以玻璃珠與珍珠來做為比喻,則玻璃珠滿足階段性的需要,珍珠滿足終極性的需要;前者會煙消雲散,後者則永不分離。
因此我們需要釐清什麼是「階段性」的需要,什麼是「終極性」的需要。
進一步說,為了釐清這兩項需要,我們需要追根究底了解到底「人是什麼」,「人生涵蓋什麼」,「玻璃珠是什麼」,「珍珠是什麼」。
我們不要一生只把握到一大堆的玻璃珠,卻把珍珠給遺漏了,那才是真正的貧窮。本書就是針對這一點來寫。
「人生兩條路:『生活的幸福』不等於 『生命的幸福』,兩樣幸福我們都需要。 」
「窮得只剩下錢」表達生活富有而生命卻貧窮;雖然豐衣足食,卻是不安空虛。本書的貢獻在於指出生命要如何上路,如何把握到神,如何除去不安空虛,以及得到真正永恆的平安喜樂。
|
內容簡介
人生兩條路:「生活的幸福」不等於「生命的幸福」,兩樣幸福我們都需要。
這是一本從「現實人生」切入,來帶到「生命信仰」的書,並以「生命的原則是追求幸福」為主軸,透過三個問題來貫穿整本書。這三個問題是:人為什麼沒有平安?人如何跳出無奈的困境?人如何追求幸福的進深?
書中以一連串人類核心的需求與省思,諸如「人性是什麼?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我是誰?人存在的終極意義是什麼?」,來帶出一套明確、簡單、清晰、具體可操作的「生命經營系統」。
人生兩條路──生活的路與生命的路。生活的路追求食衣住行、功名富貴;生命的路追求平安喜樂、永恆的歸宿。我們這兩條路都要走。如果生活的路富有,而生命的路貧窮,則雖然豐衣足食卻不安空虛,這就掉入「窮得只剩下錢」的困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為我們釐清這兩條路。
關於如何走好生活的路,我們的社會在這方面的好書,非常普遍,但關於如何走好生命的路,卻較不普遍。而這本書不僅為我們釐清生活與生命的分際,還為我們清楚解說如何走好生命的路。為了自己的幸福,非常值得一讀。
希望人人都能把握到真正的幸福,不要一生奮鬥下來,落得「只剩下帶不走的錢」,唯獨遺漏永不分離的「幸福的源頭」。
作者簡介
王陽明 牧師
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美國德州大學公共衛生學博士(主修醫療組織與管理),美國肯州路易維長老會神學院道學碩士與神學碩士。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行政副院長,馬偕紀念醫院行政副院長,以及台灣大學醫學院兼任副教授。目前從事雙愛心禱事工。
精彩試閱
不要只剩下錢
相傳有一位旅居美國事業相當成功的女企業家,住在山邊風景優美的豪宅。有一天,女企業家接到一通很久沒有聯繫的高中好友的電話,說有事要到美國開會,想順道飛去看她。她非常高興,要求好友一定要多住幾天。
屆時這位女企業家開了一部非常高級的車子去接機。
抵達家門時,果真是一棟氣派十足的豪華住宅,四周是一片翠綠寬廣的草坪,其間還有花園、網球場、以及游泳池。
除了到機場接機的車子之外,車庫裡還有一部非常高級的汽車和一部跑車。豪宅裡面有十幾間空著的房間,任由這位好友選擇,每個房間裡面並且掛有高價的名畫。
安頓之後,這位好友問說家人呢?這時女企業家臉色一沉,說:
「我先生有外遇,很少回家。」
這位好友為了緩頰,馬上問:「那孩子呢?」
女企業家嘆口氣說:「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住在別的城市。」
接著嘆口氣說:
「你不知道,我現在是『窮得只剩下錢』。」
人不是要拼經濟賺錢嗎?為什麼會窮得只剩下錢?人的需要是什麼?
簡單地說,人的需要有兩大項,一是「階段性」的需要,一是「終極性」的需要。能夠滿足這兩項需要的事物,如果以玻璃珠與珍珠來做為比喻,則玻璃珠滿足階段性的需要,珍珠滿足終極性的需要;前者會煙消雲散,後者則永不分離。
因此我們需要釐清什麼是「階段性」的需要,什麼是「終極性」的需要。
進一步說,為了釐清這兩項需要,我們需要追根究底了解到底「人是什麼」,「人生涵蓋什麼」,「玻璃珠是什麼」,「珍珠是什麼」。
我們不要一生只把握到一大堆的玻璃珠,卻把珍珠給遺漏了,那才是真正的貧窮。本書就是針對這一點來寫。
「人生兩條路:『生活的幸福』不等於 『生命的幸福』,兩樣幸福我們都需要。 」
「窮得只剩下錢」表達生活富有而生命卻貧窮;雖然豐衣足食,卻是不安空虛。本書的貢獻在於指出生命要如何上路,如何把握到神,如何除去不安空虛,以及得到真正永恆的平安喜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