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凡三寶之地,辦造飲食供養佛、法、僧之所,謂之香積廚。故辦造飲食者,三德不解,六味不辨,兼自己身、口、意三業不淨,則辦食之所不名香積廚,謂之穢積廚矣。
何謂三德?清淨、柔軟、如法是。何謂六味?淡、鹹、辛、酸、甘、苦是。蓋奉佛供僧之食,若不精潔,葷穢不揀,便失清淨德;若不精細甘和,稍有粗澀,便失柔軟德;若不隨時措辦,制造得宜,忽略縱情,兼未供流涎,便失如法德。又三德若無六味調和,亦不成就。蓋淡味為諸味之體;鹹味其性潤,能滋於肌膚,故味之調者,必以鹽為首;辛味其性熱,能暖臟腑之寒,故味之辣者為辛;酸味其性涼,能解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臟之熱,故味嗇者為苦。
汝等即三德六味諦審觀察,了知德之所以然,與味之所以然之說,加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1}之心,率領六根{2}四肢,勤勇善巧,辦造飲食,奉佛供僧,此人功德{3},假使以滿虛空七寶布施,無量劫不生疲厭慳吝之心,與相較量,其功德亦萬不及一。
何以故?三德無闕,六味無失,此等飲食,若觸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4},如飲甘露,五內調和,百毛暢悅,身適心安,顯資色力,冥資心力。色力得資,則身康健;心力得資,則神無擾。身康健,則進道有資;神無擾,則觀智易成。凡飲食不如法,則身多病,心多擾。身心既病且擾,而能精進開悟者,無有是處。
即此觀之,修行人之性命,實繫於廚中人之手,故廚中人三德不辨,六味不精,謂之牛頭阿旁,殺人無外。如三德辨,六味精,更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故曰:「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又為常住{5}慳吝,不尊賢敬貴,當來得餓鬼報;為常住破費,不察來處艱難,當來得貧乏報。又辦造飲食,六根不謹,九竅放肆,四肢不淨,當來得糞蛆臭蟲報。
如上所述,皆如來所言,若聞若見,當生慚媿。遵而行之,愚癡必破,般若{6}必開,眾罪必消,萬福必集,現在身心安隱,當來得無上道,登菩薩位,佛言無誑,廚中佛子,當體佛心,出苦有分在。
---------<名相解釋>--------------------
{1}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即沒有對待、分別之心,冤親平等之意。語出《金剛經》
{2}六根: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即眼根(視覺器官與視覺能力)、耳根(聽覺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覺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覺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觸覺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
{3}功德:謂行善所獲之果報。
{4}旃檀:又作栴檀樹、真檀樹、栴陀那樹、栴彈那樹、栴檀那樹、真檀。本草綱目稱為白檀、檀香。屬檀香科。為常綠之喬木,幹高數丈,其材芳香,可供彫刻;研根為粉末,可為檀香,或製香油。為佛供之上品,常用來比喻修行戒德芬芳。
{5}常住:叢林之職務中,總稱擔任支配、運作日常事務之住眾為常住。此外,亦指常備供僧伽受用之物。佛門中人稱所依歸的僧團叢林為常住。
{6}般若:梵語音譯。意譯為智慧。即修習佛法而顯現之真實智慧。
----------------------------------------------------
佛門齋堂正中央都會有「食存五觀」的偈語: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表達了在佛門中,齋堂也是修行的地方。尤其典座(煮飯菜)人員,應心存正念,不論對象大小尊卑,都能以歡喜心、慈悲心造辦飲食,一如紫柏大師在〈示廚〉一文中,訓示弟子應具足之供養精神。
此外,也針對六味:淡、鹹、辛、酸、甘、苦的飲食療效加以說明,達到食物被稱為「藥石」的功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