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般若經典的傳入

   鳩摩羅什大師來長安(西元401)之前,漢地已經有人傳入與翻譯了般若經典,主要有下列五種:

一、《道行般若經》十卷(179):東漢「支婁迦讖」翻譯,[1]是屬於『小品般若經』。

二、《大明度經》六卷223-253:吳「支謙」譯。[2]

三、《放光般若經》二十卷(291):西晉.無羅叉譯。因為「朱士行」講『小品』有疑,[3]所以西行求法,雖然最後沒有回來中國,但是由他的學生「弗如檀」將找到的般若經帶回,[4]由「竺叔蘭」跟「無羅叉」翻譯出來,[5]是為《放光般若經》。[6]

四、《光讚般若經》十卷(286):西晉.竺法護譯。[7]

五、摩訶般若鈔經》五卷(382):前秦.曇摩蜱竺佛念譯。[8]

  支婁迦讖翻譯的《道行般若經》屬於『小品』,無羅叉翻譯的《放光般若經》為『大品』,[9]兩部是不同的經,[10]可是在當時分不清楚以為是同一本,但合起來讀就發現兩者有所不同,有些沒有辦法讀得通。

  而以上五種般若經』,依之研究的學者,當時有六家、七宗,乃至十二家之多,共同的特色是「格義」,並無法顯現『般若經』的本義。

  所以後來由精研中觀學的 鳩摩羅什大師來華後,再重新把比較完整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翻譯出來。[11]

  而由於《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內容非常精深,談的是「空」、二諦的問題,也談到菩薩道的修行等等,牽涉的問題很廣泛,大師為了幫助大眾研讀,於是翻譯了《大智度論》作輔助參考。[12]這兩部經論同時翻譯出來,可以說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幫助後學更好的去理解、把握住般若學的真正的精神。[13]


 

       僧肇大師:解空第一徐瑾

【高僧行誼】20191225 - 僧肇法師導讀 - 0801:32 - 10:31

  在鳩摩羅什大師之前,中國當時已經有一些人翻譯了相關的跟般若有關的經典,所以之前已經有了,但是翻得並不完整,而且內容也不大正確。鳩摩羅什大師本身是精研中觀學的,所以他看到以後,就覺得這個很可惜,應當有人把它做得更好,於是他就想到應該要把比較完整的《摩訶般若經》,把它翻譯出來。

  可是又有一個問題,就是這部經典,內容非常的精深,談的是「空」的問題,談的是二諦的問題,也談到菩薩道的修行等等的問題,牽涉的問題很廣泛,文字又比較艱深。於是大師就考慮到,如果要幫助到一般的人也能夠來研讀這部經典的話,應當要有一個輔助的參考教材,於是他就想到了《大智度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論述。因此這兩部書同時翻譯,可以說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對於後世的般若學來講,也多虧了有這兩部經書的出現,才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去把握住般若學的真正的精神。

   般若經在東漢的末年就已經進來了,大概在一百七十多年的時候就進到中國,在當時由一個叫做支婁迦讖的人把它翻譯進來這一本經,叫《道行般若經》,是屬於『小品般若經』這一類。後來因為有人講『小品』講不通──這一個人叫做朱士行,他就西行去求法,雖然後來朱士行沒有回來中國,但是他請他的學生「弗檀如」,把他找到的這個般若經帶回來;帶回來了以後,「竺叔蘭」跟「無羅叉」把它翻譯出來,這一本叫做《放光經》,翻譯的地點已經是在南方了,這一個翻譯很合適中國人的閱讀。


   《道行經》跟《放光經》,一個是『大品』,一個是『小品』,他們以為是同一本經,所以就混淆的這樣唸,可是唸來唸去,發現這本經講了、這本經沒講,那本經講了、這本經未必講,對讀起來,並沒有辦法去讀得通,所以在當時的時候相當混亂。到後來「竺法讖」也翻譯了,最後的時候,鳩摩羅什又重新的對這一些流行經本再重新翻譯,成為《摩訶般若經》。

  可是在當時分不清楚,那個是不同的一本經,所以他們常常會把這一個『大品』跟『小品』合起來讀,然後看看這個裡頭,能不能夠把這一本講不通的,藉由這本來講。那「支遁」就做了一個合大小品的經的經序。那不只是這個樣子的對讀合本的這一種讀法,就是「合本」的意思,就是把不同的版本合起來對讀。只是這一個合本的方式,常常它會編輯起來的時候,它是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章句訓詁的方式,以其中的一本作為主要的版本,寫成大字;掛在下頭是不同的版本,它們變成小字,這樣子叫做「合本對讀」。合本的這個東西,就可以看得到讀的人,他重視的是哪一個版本。

  另外一種方法,就是自己去尋經,就像朱士行直接的去求經。

  第三種方法,就是我覺得這個裡頭實在看不懂,那有新的版本進來,我找人重新翻譯,所以鳩摩羅什再重新翻譯。

 



[1] 《道行般若經》,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CBETA 2023.Q4, T08, no. 224

[2] 《大明度經》,南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CBETA 2023.Q4, T08, no. 225

[3] 朱士行(203282)三國魏僧。為我國最早往西域求法之僧,或謂亦為我國最早出家之僧。曾於魏甘露二年(257)在洛陽講說《道行般若經》,因感於該經文句簡略,義理艱澀,令人難以理解大乘之旨,遂於甘露五年(260)出塞至于闐,欲求梵本,後抄得般若正品梵書九十章,名為《放光般若經》,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282)遣弟子弗如檀(法饒)等,送達中土。至惠帝元康元年(291)由竺叔蘭、無羅叉(又稱無叉羅)等於陳留水南寺譯為漢文,此即《放光般若經》二十卷。太安二年(303),竺法寂與竺法蘭在水北寺共同校勘般若經,版本更趨完善。

蓋吳之支謙譯出《道行般若經》之異譯本《大明度無極經》六卷,首開研究般若學之風氣;而師西行求經,更促成西晉般若學之興盛。又師往西域求法,行萬餘里,在外二十餘年,太康三年示寂於于闐,世壽八十。

[4] 西域于闐僧,又稱法饒,為我國最早西行求法之僧朱士行之弟子。朱士行出塞外,西至于闐,得《放光般若經》之梵文正本九十章,於晉太康三年(282)派遣弗如檀等送歸洛陽。其餘事蹟不詳。

[5] 《放光般若經》,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CBETA 2023.Q4, T08, no. 221三藏無羅㕚共竺叔蘭。

[6] 《放光般若經》,CBETA 2023.Q4, T08, no. 221

[7] 《光讚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CBETA 2023.Q4, T08, no. 222

[8] 《摩訶般若鈔經》,秦天竺沙門曇摩蜱共竺佛念譯CBETA 2023.Q4, T08, no. 226

[9] 《放光般若經》梵名 Pañcavijśati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凡二十卷,或三十卷。西晉無羅叉(無叉羅)、竺叔蘭等共譯。收於大正藏第八冊。又作《放光般若波羅蜜經》、《放光摩訶般若經》、《摩訶般若放光經》、《光般若波羅蜜經》、放光經

出三藏記集卷七之放光經記(作者不詳)所載,本經係曹魏齊王甘露五年(260)頃,由潁川朱士行入于闐,抄得梵本九十六章六十萬餘言,後由弟子弗如檀送回洛陽,至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始由于闐僧無羅叉執梵本,竺叔蘭口傳,祝太玄、周玄明筆受完成。

又本經與竺法護之光讚經十卷、鳩摩羅什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品般若)、玄奘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會(卷四一~四七八)等經有部分相同之處,而相當於現存梵文二萬五千頌般若。

[10] 大品般若指的是兩萬五千頌的版本,小品般若指的是八千頌的版本,二者篇幅詳略不同,但內容相近。

[1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CBETA 2023.Q4, T08, no. 223

[12] 《大智度論》,CBETA 2023.Q4, T25, no. 1509

[13] 《大智度論》卷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序長安釋僧叡述CBETA 2023.Q4, T25, no. 1509


[1] 《道行般若經》,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CBETA 2023.Q4, T08, no. 224

[2] 朱士行(203282)三國魏僧。為我國最早往西域求法之僧,或謂亦為我國最早出家之僧。曾於魏甘露二年(257)在洛陽講說《道行般若經》,因感於該經文句簡略,義理艱澀,令人難以理解大乘之旨,遂於甘露五年(260)出塞至于闐,欲求梵本,後抄得般若正品梵書九十章,名為《放光般若經》,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282)遣弟子弗如檀(法饒)等,送達中土。至惠帝元康元年(291)由竺叔蘭、無羅叉(又稱無叉羅)等於陳留水南寺譯為漢文,此即《放光般若經》二十卷。太安二年(303),竺法寂與竺法蘭在水北寺共同校勘般若經,版本更趨完善。

蓋吳之支謙譯出《道行般若經》之異譯本《大明度無極經》六卷,首開研究般若學之風氣;而師西行求經,更促成西晉般若學之興盛。又師往西域求法,行萬餘里,在外二十餘年,太康三年示寂於于闐,世壽八十。

[3] 西域于闐僧,又稱法饒,為我國最早西行求法之僧朱士行之弟子。朱士行出塞外,西至于闐,得《放光般若經》之梵文正本九十章,於晉太康三年(282)派遣弗如檀等送歸洛陽。其餘事蹟不詳。

[4] 《放光般若經》,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CBETA 2023.Q4, T08, no. 221三藏無羅㕚共竺叔蘭。

[5] 《放光般若經》,CBETA 2023.Q4, T08, no. 221

[6] 《放光般若經》梵名 Pañcavijśati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凡二十卷,或三十卷。西晉無羅叉(無叉羅)、竺叔蘭等共譯。收於大正藏第八冊。又作《放光般若波羅蜜經》、《放光摩訶般若經》、《摩訶般若放光經》、《光般若波羅蜜經》、放光經

出三藏記集卷七之放光經記(作者不詳)所載,本經係曹魏齊王甘露五年(260)頃,由潁川朱士行入于闐,抄得梵本九十六章六十萬餘言,後由弟子弗如檀送回洛陽,至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始由于闐僧無羅叉執梵本,竺叔蘭口傳,祝太玄、周玄明筆受完成。

又本經與竺法護之光讚經十卷、鳩摩羅什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品般若)、玄奘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會(卷四一~四七八)等經有部分相同之處,而相當於現存梵文二萬五千頌般若。

[7] 大品般若指的是兩萬五千頌的版本,小品般若指的是八千頌的版本,二者篇幅詳略不同,但內容相近。

[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CBETA 2023.Q4, T08, no. 223

[9] 《大智度論》,CBETA 2023.Q4, T25, no. 1509

[10] 《大智度論》卷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序長安釋僧叡述CBETA 2023.Q4, T25, no. 15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