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梁皇寶懺大義 06:《梁皇寶懺》禮敬供養儀




南朝梁武帝的皇后郗氏,往生數月後,有一天梁武帝正要就寢時,聽到外面有騷動的聲音,出去一看,竟然是一條大蟒蛇。這時候武帝大驚不已,便對蛇說:朕的宮殿守備森嚴,不是蛇類可以進出之地,看來你必定是妖孽」。

《梁皇寶懺》緣起
皇上啊!您莫怕,我是您的皇后郗氏,妾身因為生前喜歡爭寵,常懷嗔恨心和嫉妒心,迫害嬪妃,不信三寶,所以死後墜入蛇身。現在沒有飲食可吃,又沒有洞穴可以棲身,而且每一片麟甲中都有許多小蟲在咬,真是痛苦萬分。由於深感皇上平日對妾身的厚愛,才敢顯現醜陋的身形在您面前,希望皇上設法幫助妾身脫離蟒蛇之身。
皇后啊!……

誌公禪師撰寫懺悔文
第二天,天一亮,武帝趕緊找誌公禪師,將這個情形告訴誌公禪師。
皇上!必須要至誠禮佛懺悔,方能洗滌罪業。武帝於是祈請禪師幫忙。誌公禪師搜尋佛經,撰寫懺悔文,摘錄佛的名號,寫成十卷懺悔儀軌。武帝便禮請僧眾,依照懺本為皇后禮拜懺悔。
有一天,突然聞到異香,遍滿室內,久久不散,武帝抬起頭來,忽見一位天人,相貌非常莊嚴。皇上! 我是皇后,也是蟒蛇的後身,非常感激皇上憫念昔日夫妻之情,拜請誌公禪師指示拔濟罪業之法。承蒙皇上為我作功德,現在我已經脫離蟒蛇之身,超生忉利天,特來感謝皇上。皇上!珍重再見。

懺悔是滅罪增福最易行而有效的方法,《梁皇寶懺》素有懺王的美譽,千古來感應不可思議,如果自己能親自禮懺,更是自利利他,功德殊勝!拜懺利修行,洗淨煩惱惡業,增長福慧;拜懺種福田,祈求闔府平安,消災延壽;拜懺增功德,救渡冤親亡靈,消愆滅罪。

二、禮敬供養儀
各位大家好,繼續跟各位介紹《梁皇寶懺》。上一課懺法緣起講完了,現在講禮敬供養儀禮敬供養儀把它分成五個部分,別的本子裡有六段,等一下再談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看本子的五個部分。
第一段講總說禮敬供養,就是先起一個頭,說明現在要舉行禮敬供養儀。禮敬供養裡面,第一個就是仰叩普賢,還有禮敬十方常住三寶;第二個就是運心供養,接下來就是贊佛二偈。這裡面主要的部分就是()()是禮敬;()是供養部分。我們一條一條來看。

(一)總說禮敬供養
先看總說禮敬供養儀。在禮敬供養儀一開始:
「茲者,懺文肇啟,仰叩普賢願王。運想香花,供養十方調御。欲嚴清淨之懺壇,先誦秘密之章句。要祈善果以周隆,必使罪花而凋謝。仰叩洪慈,大彰靈應。」
茲者,就是現在。懺文肇啟,肇就是開始,啟也是開始,肇啟這二個字都是開始的意思,所以就是懺文開始了。一開始就仰叩、仰望,是頂禮、請求,普賢行王就是普賢菩薩,這是禮敬裡面的第一個。
運想香花供養,第二個是觀想,用香花來供養十方諸佛,調御就是佛。這二段就是說在懺文一開始的時候,先舉行禮敬供養。禮敬供養的二個,一個是禮敬普賢王菩薩,還有把香花供養十方諸佛。
欲嚴清淨之懺壇,先誦秘密之章句,這是屬於運想香花供養的意思。我們要莊嚴,就是莊嚴清淨的壇場、道場,所以我們要誦秘密──就是運心供養的章句,就是供養的話,指運想香花供養的意思。
要祈善果以周隆,必使罪花而凋謝,這是指仰叩普賢王,因為普賢王的思想是指懺悔的思想,我們要善果圓滿,必需要先懺悔,讓罪惡的花朵凋謝,所結的果才會是甜美圓滿的善果。
一個是清淨莊嚴的壇場,一個是懺悔我們業障,所以這一段總說禮敬供養,還是不出二個,禮敬跟供養這二件事情。
仰叩洪慈,大彰靈應仰叩就是俯望、向上看,不管是普賢菩薩、十方諸佛,都在我們的上位,所以叫向上仰叩、頂禮。洪慈,諸佛菩薩的慈悲是廣大普遍叫洪慈。大彰靈應,希望能夠感應神速叫靈應,就是感應,彰顯感應。這是總說禮敬供養。

仰叩普賢王菩薩
下面就開始仰叩普賢王菩薩這一段,這一段請各位看36頁這一面。

這一段仰叩普賢分成三小節:第一個是讚普賢跟坐騎,第二個是行者禮敬法華,第三個是祈願普賢示現。這一段的經文是出自《普賢觀經》,所以我們要談一下普賢觀經的思想。

現在螢幕上面的這段經文是《法華經.序品》,在《大正藏》第九冊第2頁中欄這段中出現的。
這一段序品的經文講: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叫《無量義教菩薩法》。佛說了這部《無量義經》以後,就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的三昧,這時候天雨種種的天花,然後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大眾就很奇怪,佛現此祥瑞幹什麼?最後佛講了《法華經》,這是在《法華經》一開始序品裡面講到這一段。說明了在《法華經》之前,佛講的是《無量義經》。
《法華經》之後,怎麼修《法華經》呢?就是我們所說的《普賢觀經》。所以《無量義經》、《法華經》、《普賢觀經》就是法華三經,就是前、中、後,以《法華經》為主體,加上《無量義經》,再加上《普賢觀經》,構成法華思想的一個三角結構體。
我們在理解《普賢觀經》的時候,就要把《法華經》跟《無量義經》做一個連貫,才會理解到《普賢觀經》背後的思想,是屬於法華的思想。

無量義的核心思想
看《無量義經》講什麼樣的思想? 《無量義經》不長,不長但在大正藏也有七、八頁,把裡面最核心的無量義的思想,提幾句讓各位品味品味。
有一段經文說:
「觀法如是法生,如是法住,如是法異,如是法滅。」
法是如是的住,如是生、住、異、滅,這是法在不同的時空當中,有生、住、異、滅的不同相狀。
下面馬上有一句話:
「觀法即時生、住、異、滅。
重點是即時這二個字。也就是說,在不同的生、住、異、滅的當下,各個含有生、住、異、滅,不同的法其實都包含在一個剎那之間,即時就是這一剎那之間,同時的生就是住,住就是異,異也就是滅
如果這個思想放到中觀的理論上面去,中觀生者沒有住,住者沒有異,異者沒有滅,滅者沒有生,那就打架了。觀法即時生、住、異、滅這句話,表現出大乘空的思想,空即一切的思想。因為生空,所以生即是住、異、滅;因為住空,所以住即是生、異、滅;因為異空,所以異即是生、住、滅;因為滅空,所以滅即是生、住、異;這才是真正中觀的思想。
中觀法品講一句話: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
整個佛法是貫通的!觀法生 住 異 滅,是法生 住 異 滅,四者是世俗的立場;觀法即是生住 異 滅,是第一義諦的立場,佛以二諦而說法,這就是空。「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世諦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即是世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實一樣。

看這段話還不是那麼清楚,我們看下一段話。什麼叫無量義? 《無量義經》解釋:
「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
什麼叫無量義?無量義就是一法,一法就是無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法者就是無相。這個無相,是無相而無所不相──無相是一,就是空;而無所不相就是一切,一即一切,無所不相即是無相,所以一切即一,這就是實相。
剛剛講的觀法即時 生 住 異 滅,是一樣,這就是無量義。可以說一部《無量義經》,只要抓住這二段話,就把《無量義經》的思想抓住。簡單的講一下「無量義」。

剛剛講到法華,《法華經》的思想,簡單的說叫會三歸一」,這就是法華思想。無二亦無三,唯有一佛乘,就是法華的核心思想。《法華經》只告訴我們一個思想,所有的眾生畢竟成佛,這就是法華思想。所有的有情本來就是佛,就是法華思想。《無量義經》是做為開展法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究竟成佛,這個思想做空理的一個開展。
要落實眾生皆成佛的立場,就要實踐,實踐第一個就是要去除我們的業障,去除我們的障,什麼是呢?願消三障諸煩惱。障者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三種,祛除障以普賢菩薩為代表的,就是仰叩普賢這一段。

《普賢觀經》裡面,沒有出現在POWERPOINT上面,我把《普賢觀經》這一段簡單念一下:
「阿難、摩訶迦葉、彌勒菩薩,三大士異口同音,請佛講,修行大乘經典,正念思惟一實境界,得淨諸根滅除諸障,父母所生常眼,能得見諸障外事。」
這就是說,請佛在一開始的時候,阿難、迦葉還有彌勒,三大士請佛宣說修行的法門,能夠讓有情眾生淨除掉我們的六根,因為有情是以六根為自體、為自我。所以六根清淨了,就是有情解脫、有情的智慧開展、有情的生命得到了清淨。六根清淨就要滅除罪障,滅除罪障以後,用父母所生的肉眼,就看到很多平常看不到的境界,這就是六根清淨的一個結果、效應。

佛就回答說:我在靈鷲山已經講過一實之道,就是《法華經》跟《無量義經》,還有在其他地點也講過,現在我為修普賢行的人,宣說這樣的道理,要修普賢行的人,就是想要見到釋迦牟尼佛、見多寶如來,在《法華經》裡面講到。
「不入三昧,但誦持故,專心修習,心心相次得見普賢」。
這段經文直接告訴我們:修普賢行只要很專心《普賢觀經》、誦《法華經》,就能夠見到普賢菩薩。這是很殊勝、很特別的一種修行的理論方法。這一段在《普賢觀經》裡面講到,你誦經以後,就會招感普賢菩薩現身,給你加持的功德。
仰叩普賢這一段,就是引用《普賢觀經》的這一段,把《普賢觀經》的這段思想引到這一段裡面,意思就是說藉用了《普賢觀經》的思想,表示我們在讀誦這段話的時候,希望在懺儀當中,能夠有普賢菩薩的加持,能夠像普賢菩薩《普賢觀經》的這一種功德一樣,得到懺悔清淨的作用。這是我們講為什麼要引《普賢觀經》的這一段

讚普賢
我們來看這一段,我們先看讚普賢這一段:
「有一菩薩.結跏趺坐.名曰普賢.身白玉色.五十種光.五十種色.以為項光.身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薩.以為眷屬.安祥徐步.雨大寶花.至行者前.其象開口.於象牙上.諸池玉女.鼓樂弦歌.其聲微妙.讚歎大乘.一實之道。」
這裡面講了四件事情:第一個普賢菩薩,第二個普賢所騎的白象,這二件事是以普賢菩薩為主體。
這二件事又引申出二件事,哪二件?第一個普賢菩薩的毛孔中現出了金光,光端現出了無量的化佛、諸化菩薩,做為普賢菩薩的眷屬。這是由普賢菩薩所引申出來的眷屬。那麼於大象上面,大象就是象牙上有很多的寶石、有玉女,像天女一樣的奏樂,讚歎大乘的法義,一實之道,讚美佛法。
所以是四件事情:普賢菩薩、白象、普賢菩薩生出了化佛、白象生出了天女,讚歎大乘佛法,所以它是四件事情,刻劃出普賢菩薩的一個形象。

禮誦《法華》
行者見己,我們看到了普賢的形象,就是剛剛講的四件事情,菩薩、白象、化佛菩薩、天女。
歡喜敬禮,很歡喜的禮拜。
「復更讀誦.甚深經典」,剛剛講過,普賢行法不需要三昧,專心讀誦,所以復更讀誦甚深經典,所以繼續不斷的讀誦《法華》的經典。
「遍禮十方無量諸佛.禮多寶佛塔」,因為多寶佛是《法華》思想的代表。
「及釋迦牟尼佛並禮.普賢諸大菩薩」,多寶佛、釋迦牟尼佛、普賢,這是法華思想的代表人物。繼續的禮誦法華思想。

發願
最後發願:「發是誓願.若我宿福.應見普賢.願尊者遍吉」,遍吉就是普賢菩薩的別名。
「示我色身」所以希望我宿世因緣要見到普賢菩薩,希望菩薩現身給我看、現身加持我。昨天談到修什麼法門,一定有它相應的境界,不會混淆的。你修普賢行、法華行,讀誦《法華經》,現出來就是法華,普賢菩薩現身,普賢菩薩什麼樣?剛剛已經講得很清楚。它先把普賢菩薩的形像交代好以後,就是我們要進入禪定的狀態。
好,這一段禮敬供養儀的第二段──仰叩普賢第二段。

禮敬十方常住三寶
看下面第三段──是禮敬十方常住三寶。這一段比較單純,就是一切恭敬。
「舉一切恭敬」,「舉」就是唱的意思,他不是原文,只是告訴我們要唱。
常住就是不像化身有來有去,是無來無去的佛、法、僧。這一段簡單過去。

運心供養
下面談到運心供養。這一段是出自《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的這篇文章,是把它借過來用的。我們看它分成四段,其實是一段總說,然後分成三段,意業、身業、口業,三業來說明我們怎樣的來運心供養。
禮敬供養儀有二個部份,一個是禮敬,禮敬普賢菩薩跟十方諸佛,剛剛第二、第三段已經講過了;第二個是供養,就是這一段。禮敬供養儀有二個部分,就是禮敬和供養。現在講供養部分。
供養是先總說禮敬,把禮敬的問題提出來做好準備,下面是以三業而行供養。看這四段。

持花胡跪禮敬
第一個是總說禮敬供養。
「持花胡跪禮敬_是諸眾等,各各胡跪,嚴持香花,如法供養,十方法界三寶。」
大眾 胡跪,胡跪是一個腳跪下去叫胡跪。
嚴持香花 如法供養,在拜《梁皇》的時候,各位有沒有準備一個小碟子? 這時候把小碟子拿起來供養,如果不跪就舉起來,嚴持香花,心裡面就開始想,嘴巴唱,心裡面想,腳要跪下去,有地方就跪下去,表示恭敬,沒有地方就只好站著了。這是先說明好我們要準備供養。

觀想意業
下面我們來看三業,第一個是觀想意業。這一段基本上不唱,有的道場唱,其實是不唱的,就是觀想。

默想
所以諦閑法師的隨聞錄言「默想」,有版本寫「想已【意業】,敬花舉……」就是觀想完以後,把花舉起來在身業裡唱。
這一段觀想意業總共有17句,七字總共17句,它不唱的;要唱也沒有關係,一面唱一面觀想也可以。一般是不唱的,就是觀想。

這一段是觀想,第一句是總說,後面16句是別說。
前面13句是上供十方諸佛,後面的三句是下熏法界眾生,跟《十六觀經》一樣,《十六觀經》也是前面十三句一組,後面三句,三觀一組,133
我再說一下, 17句裡面第一句是總說,後面的16句是別說,別說裡面的前面13句,是上供十方,往上供養諸佛菩薩;後面的三句,下熏法界眾生,是對佛菩薩跟六道眾生分開。佛菩薩的是十三句供養,眾生的是三句供養。

我們看第一句:願此香華遍十方」,跟我們講的香讚是一樣的意思。「爐香乍熱是事相,「法界蒙熏是理性。
願此香華就是【事】,十方就是【禮】。即事而理,即可而法界,即此一花,而遍法界都有此花;即此一花,遍法界一塵中皆有此花香,也就是般若心經講的「色即是空,空即一切」。
另外在另外的般若經講的「色相無邊,般若無際,般若無際故,出生無邊」,就是即事而理,即事而即一切。這一句是總說──所有後面所說的事相,全部轉成理性;所有供養的音樂、天寶衣,天的餚膳、天的光明臺等等,全部即事而理,一塵中都俱足,天衣、天臺、天香、天飲食。看第二句以後。這個比較複雜一點,慢慢看就看懂了。

下面16句是所觀的別相,就是各別的觀想。觀想不同的供養具,做普遍十方的供養。
第二句講「以為微妙光明台」,所以第二句是光明台。
第三句「諸天音樂天寶香」,所以講的是天樂、天香。
第四句是天食天衣,所以是「諸天餚膳天寶衣」。
第五句是「不可思議妙法塵」,無量無邊其他微妙的六塵境界,其他微妙的一切供養具的意思。
現在已經進到第五句了,這一切光明台、天樂、天香、天食、天衣,乃至無量無邊,微妙的六塵境界都拿來供養。幹什麼呢?一出一切,旋轉無礙,讓這個事物──有形有相、具體有限的空間的事物,轉成無形無相、遍一切的理性。

所以我們看678b欄:
一一塵出一切塵,一一塵出一切法,旋轉無礙互莊嚴
前面所說的天衣、光明臺、天香、天食,種種無量無邊的微妙六塵境界,一一出生一切塵,每一個都出生無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旋轉無礙,每一個法具足了無量,無量中的每一法,也具足每一個法無量。所以叫旋轉無礙互莊嚴,互為莊嚴。這是從空間上說。

C910111213,這5句講到,我身遍十方一切三寶前供養,我與空間無礙。
前面講──供養具彼此無礙,這邊講──能供養的有情跟所供養的對象,諸佛菩薩之間無礙。
我們來看910111213,這五句:
「遍至十方三寶前,十方法界三寶前,悉有我身修供養,一一皆悉遍法界,彼彼無雜無障礙。」
這是我與所供養的諸佛菩薩交參無礙,這些都是屬於華嚴的理論、思想。

看最後一句,第十四句「盡未來際,從時間的立場說,沒有障礙、無染無礙,「盡未來際作佛事」,未來際是指無窮無盡的時間,都如此的普遍供養。

下熏六道眾生
前面到14句,扣掉第一句,總共有13句,是上供十方諸佛;下面的151617三句,是下熏六道眾生,所以第15句說:普熏法界諸眾生,這是指六道眾生。蒙熏皆發菩提心,受到我供養功德的供養熏染,都發起成佛的菩提心。「同入無生證佛智」最後一起證得佛智,證得無生法忍。
這一段是意業觀想的供養。

有個問題:好觀想嗎?不好觀想吧。我對這個問題也很好奇,這個觀想還簡單,放燄口主要是在觀想,台灣,我們道場也有做法會,做法會的時候都要大蒙山或是燄口。大蒙山比較簡單,因為它沒有很多的唱腔、手印,手印,我的手很短,扳不起來,學也學不會,也沒時間學,我是很想學。燄口的文字很美,唱腔更感人,學不會,我是真學過。我大概在二十多年前,在台灣台中的一個道場當住持,在那邊辦了佛學院,幹了四年,請了台灣的唱念第一把手_廣慈法師,號稱金嗓子,聽過沒有?聽過的舉手,還是有人聽過,我沒亂講吧。廣慈法師,佛光山的唱念是他教出來的,法鼓山的唱念也是他教出來的,圓光的唱念他也教過一陣子,我在那個寺院也辦佛學院,也請他去那裡教燄口。他在前面教學生,我在後面可以偷偷的學。我當二個佛學院的院長,二個佛學院的教務長,老師上課,我從來不會去聽,唯一聽過課的就是廣慈法師,聽他唱燄口,在後面慢慢的學,可是一下課以後就忘掉了,沒時間練,很忙。當院長又當住持太忙了,沒辦法練,他教二年燄口,我一句都沒學會。
燄口要觀想,我就問他,下課我就請他到老師休息室跟他講講話,從他那裡挖一點出來,他在方面很多的經驗。我就問剛剛講觀想的問題,我就問說:燄口不是有很多觀想?那些天天唱念燄口、放燄口主壇的法師,他到底觀想得出來?還是觀想不出來?這個問題很尖銳,這一講觀想不出來,不就漏氣了?他怎麼回答,他說:心能不能靜下來?都不一定哦。你們聽懂沒有?不能講太白了嗎?觀想一定心要定下來才能觀想,心沒有定下來,怎麼辦?
有一個笑話說,有一個做燄口的,他在放燄口:唉呀!剛剛不是下雨了?下雨了,糟糕!我曬的毛毯還沒收,就想到毛毯去了。這一觀想,那個鬼全部吃一口毛毯,鬼就生氣了,晚上就去找他,你不給我們吃好的,叫我們吃毛毯,因為他想著毛毯,觀想出來就是毛毯。這是講笑話。他後面講:誠心就好了,心誠則靈。觀想不觀想出來,每個人的定力、智慧確實不同,不是說一定誰可以觀想出來,其實他有時候有善根、定力、智慧,剛好那個時候身心狀況不一樣,會打一點折扣。雖然他可能笨一點,可是他很用心,就可以成就了。這個東西很難講,誠心最重要,阿彌陀佛!感謝!感謝!這是他幾十年的心得,大家以後要記住,我們做佛事的時候,誠心,一定要非常的恭敬、虔誠,自然有效果。這是講到觀想,講到我跟廣慈法師的一段對話,這是原話,我沒有添油加醋,可能文字不一樣,可是意思沒有增加太多。
心如果寂靜下來,雖然不能夠觀想得非常清楚,觀想的境界很大,可是你可以進入到那樣的思惟中間去,就能夠產生力量。
還有一個就是在做法會的時候,我們要教所有參加法會的出家眾跟在家眾,怎麼樣觀想。比如說在舉行大蒙山的時候,要告訴居士們,這一段是破地獄,這一段是召請亡魂,這一段是請佛菩薩,這一段是變食,這一段是變水,不要變食的時候,他給你變水,哇!出來的飯都是泡飯,有水的飯,不是麻煩了?饅頭全部泡在水裡面,不就糟了嗎?所以你要跟他講一下,他一面念,一面觀想就有力量,一百個人一起觀想,力量就很大。像我們舉行大蒙山就跟他們講哪一段要怎樣做?怎樣去思考?久了以後,居士們、僧眾們就習慣,每次講,每次講,形成了一個共識。比如這段在拜《梁皇》的時候,跟居士們簡單講一下,多講幾次以後大家就熟悉了。大家知道該怎麼辦,就產生一個利益,要不然他念,有口無心,效果就打折扣。這個很重要,我們要教,把道理跟他們講清楚,這是講到實際操作法會的時候是很重要的。這是意業。


我們看身業。
觀想完以後就要散花,把花丟出去。現在好像沒有把花丟出去了,為什麼?怕掃地,偷懶嘛,因為撒出去,還要掃,不要掃,不要掃,放著就好,想就可以了。這是誠意,供養出去,為什麼?我去印度好幾趟,我認識一個印度的居士團體,他們邀請我去那邊參訪做交流,順便請我跟信眾做一個簡單的開示。大家關係還不錯,所以就很熱情的接待我。熱情的方法是:來的信眾不管是3050100200個,因為只有我是主貴賓,所以那個團體就請在場的信眾列隊歡迎,從大門一直到廳堂前面,列隊歡迎,大家就拿著當地的鮮花,菊花或是玫瑰花,那個地方很多,熱嘛,菊花、玫瑰花很多,都把它捻成一瓣一瓣的,也有一朵一朵的,每個人捧一點,我來的時候往我頭上撒、身上撒,有的客氣的往腳上撒,有的撒在你頭上,每個地方都是這樣子。我就學到:喔!原來散花供養是印度,從古到現在還留有這樣的習慣,這就是一種歡迎、恭敬、供養的表現,這是我自己親身的經歷,到每個地方都是這樣子,可能拿的花,有的多,有的少一點,可是都有這個儀式,有的直接獻花拿一朵,比較有錢的就拿一大把給你。
身業,就是真的把花散出去。

口業供養儀
接下來看口業。
這段口業供養儀,跟前面意業的意思是完全一樣,不過它的文字少,所以意思簡略一點,我把它念一段再來說明:
「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菩薩,緣覺聲聞眾,及一切天仙,以起光明台,過於無邊界,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諸眾生,皆發菩提心。」
各位拿起筆,我講你把它註下去。前面十七句,跟這裡意思是完全一樣的,我就標明這一句跟十七句哪一句,十七句已經有號碼了,就在這邊標明。
「願此香花雲」這邊寫個1,這也是第一句。
第三句「供養一切佛」寫一個9,就是「遍至十方三寶前」。
「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菩薩,緣覺聲聞眾,及一切天仙,以起光明台」寫個2,這是十七句裡面的第二句。
「過於無邊界」寫個12
「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這二句寫個14
「普熏諸眾生」是15,「皆發菩提心」是16
你們回去對一下號碼,就發覺到前面意業跟這邊口業,文字有繁簡可是意思完全一樣。


接下來第五段,有寶曇花菩薩摩訶薩三句,寶曇花就是天花菩薩,供養的菩薩摩訶薩,就是讚佛的二偈,這二偈就是讚美佛。
前面這偈出自《法華經.藥王本事品》,後面這偈出自《法華經.化城喻品》:「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覲。」前面二句講佛的相好莊嚴,光明晃耀,我已經跟佛結過緣,供養過佛,現在還要來親近跟佛隨學,這是第一首。
第二首「聖主天中王」說佛是神聖,是一切有情、最高的,在天中也是最殊勝的,叫天中王。「迦陵頻迦聲」迦陵頻迦就是天鳥,佛的聲音像美妙的音樂。「袞愍眾生者」佛慈悲普覆一切有情,所以袞愍一切眾生。「我等今敬禮」我們大眾向佛禮讚。
以上是整個禮敬供養儀的五段。

 在別的版本,像《皇懺隨錄》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有個諦閑法師,他對《梁皇懺》做了一個簡單的註解叫《皇懺隨聞錄》。這本書裡面,對禮敬供養儀二首讚佛偈的後面,還有一個宣疏的儀式,宣疏裡面的內容就不多講了,因為這個版本裡面沒有宣疏,我們就不講了。
《皇懺隨聞錄》版本裡面,疏文義涵是如法如理行懺悔儀式,然後也祈求三寶加被,把惡業果報消除遣蕩。這就是疏的義涵。

禮敬供養儀講到這個地方。看下面。
整個《梁皇寶懺》我們要介紹的第二大段,就是《梁皇寶懺》的總架構。禮敬供養儀是介紹的第一大段,已經介紹完了,現在要介紹第二大段,就是《梁皇寶懺》的總架構。
總架構分成四大段來介紹:
第一大段是緣起及禮敬供養儀,在前面我們剛剛介紹完。
第二個是形式,形式是整個《梁皇懺》表現在外面的外表。
第三個是慈悲道場懺法這六個字的解釋,叫釋題。
第四個是核心思想,就是我們把整個《梁皇懺》的長行,提攝成七個思想理論,就是核心的思想。
打一個比方,我今天帶了一個禮盒送給和尚,禮盒上面用個彩帶包著,遞上我的名片,台灣慈光寺,慈光禪學院,惠空頂禮○○大和尚,奉上一點點薄薄的鳳梨酥,外面有一個殼,鳳梨酥的殼,裡面是鳳梨酥,鳳梨酥就是核心思想,主要是供養鳳梨酥,外面盒子就是形式,彩帶就是禮敬供養儀,要漂亮一點。上面寫誰供養的,供養什麼東西?惠空供養的,供養鳳梨酥而已。打個比方,這四個就是這樣子,你看一個小小的禮物,其實做什麼事情都差不多,你想想看,我們送個禮物,是不是也要這樣子做一下?這樣子比較體面一點,當然自己送去就沒有問題,托人送的話就寫誰送的?送什麼東西?人家一看就很清楚,接這個禮物就知道怎麼回事。
我們一條一條的往下看,先知道整個框架。
四大段裡面,第一個「緣起及禮敬供養儀」,我們已經講過了。

下面看形式
形式分為總的形式別的形式
什麼叫做總的形式呢?總的形式就是從整個一部《梁皇寶懺》來看,叫總的形式。
別的形式,如有拜過《梁皇寶懺》就知道它分成十卷,每一卷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所以叫別,就是每卷裡面的模式。
是指整個十卷一起來看結構,就是每一卷、每一卷的結構;是以整部來看,是十卷的每一卷、每一卷結構來看,這是總跟別的意思。
總的架構裡面,整個十卷的《梁皇寶懺》分成四十章、二個部份,一個是懺文,就是文字,說明這個懺文,從頭到尾很長的文字。四十個章節裡面說明了整個《梁皇寶懺》的思想內涵。文字一段一段的,四十段,開展出來就是懺文,就是一段一段的文字。

第二部份是有千餘尊的佛,以及百十尊的菩薩名號,每一個名號在懺文當中就一拜,拜佛,懺文用念誦的,佛菩薩名號用拜的,在唱念跟禮拜當中,隨著懺文進行就開展了對《梁皇寶懺》思想的結構,產生了懺悔、消業、增福的作用。
 
別釋就是每一卷,都包含了以下八個部份,第一供養讚,第二是入懺觀文,第三是讚佛偈,第四個歸命懺主,第五個懺文,第六個總括讚,第七個出讚文,第八個回向讚。每一卷從頭到尾都出現這八條,具體的八條講什麼?
時間的關係,這節課講到這邊,下節課再從這個結構,總別,再從總開始跟各位敘述。這節課先講到這邊,休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