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輪迴圖(十二因緣圖) |
常聽到有人問到:「親友若死後,為何不見回來說明?」在《佛說見正經》中,釋尊有詳盡的說明,並舉了許多例子說明。本經以「識神」來說明生死流轉,無常變異,依業力所投生的形體而不斷的變化。
「識神、識」者,另作「神識、魂神」,指有情靈妙不可思議的心識,與現代所說的「靈魂」同義,謂初入胎,阿賴耶現行之識種也。[1]以由過去無明業行為因,致令此識,與父母三緣和合,投托母胎,乃有色身增長。
此有「識牛」之喻:以身比喻車,以識比喻牛,謂眾生受業識之牽引,輪迴於六道,不得解脫;如牛之拖車,往返不已。《大智度論》卷十九:「如車有兩輪,牛力牽故,能有所至。二世因緣,以成身車,識牛所牽,周旋往反。」[2]
「識神」但有名字,沒有形體,隨善惡之行,依地、水、火、風四大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六根的功能逐漸完備,識神也隨著身體,熏習種種貪愛欲望;到了年老的時候,四大所成的身體逐漸朽壞,識神也是不明了,六根的功能逐漸衰退。
人在一生當中,經歷種種無常變易,不能憶起過去的事情,年老時也記不起年輕時的事情,何況是記起前世的事情呢?由於隔陰之迷和胎獄的繫縛障蔽,若未得道意,被愚癡疑惑染污,想要見到識神的來去,當面回來報告,是不可能的。
以下簡錄出經文內容,以明佛陀之開示:
一、生死變異,不能回復
生死以無明愚癡為本,合十二因緣而有生。「識神」離體,住在中陰身,隨生前善惡之行,去往來世,遇到有緣父母,從中陰身轉受新的身體,原來的形體就消失改變了。熏染新的習氣,另受苦樂,加上環境的轉變,都已經和前世不同,不能再恢復到原來的身體、習氣、住所。
1.
如種子長成大樹,不能恢復為種子。
2.
如礦石煉成鐵,鐵鑄成鐵器,不能恢復為礦石。
3.
如制陶家以火,將土燒成瓦,瓦就不能再恢復為土了。
4.
如大樹被工匠砍下,雕琢成種種精巧的器具,但這些器具無法再恢復成大樹。
二、無有形象,隨業改變
識神本沒有固定的形體,命終身死,神識遷徙,隨著善惡二業,臨終隨著業力投生,隨善而善,隨惡而惡,轉受新的身體,幻變出萬端形狀──有的白、有的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苦多樂少、有的樂多苦少,皆隨善惡之行,所見所做,都不是以前的身體。受色、受、想、行、識五陰的覆蓋,見聞習慣各所不同,生死更迭,不得永住,是以難有報告各自的因因果果。
1. 如砂石燒作紅色顏料,再轉為白色,再化為水狀,顏料不可再變回砂石。
2. 如水隨器──處於圓瓶,水體也隨著變為圓形;若是方瓶,水體則現方形。
3. 如樹上的蟬,不可能回復到原來的蝮育(蟬的幼蟲)一樣。
4. 如同火因柴的燃燒,才出生火焰的相狀;若將柴弄濕或搬掉,火焰的相狀也就幻滅了。
三、生死更迭,不識不知
一生一死,識神轉遷,十二因緣,無明愚癡是其主,迷糊暗鈍,一轉生即不認識了。
人在世間,身口意三業作惡,死則神識遷徒惡道,或墮地獄身、或畜生身、或魚蟲身,在生活意識上與人類相去萬里,因它們的罪業如羅綱一樣籠罩意識,也失去了人類的聰敏,它們更不認識自己了,更難以報告它的前生一切境遇了。例如某個人一生造的業為畜生業,當然要隨畜生形貌,像這樣的情況,他也不能回來向人報告。
1. 如壞掉的臭肉,不可能恢復原來的鮮潔。
2. 如白絲染成各色,改變了本有的白色,難以還原原來的潔白。
四、顛倒妄想,不辨去來
一切空行蜎飛軟動之類,已經禀形受命,都是由顛倒妄想所造成的幽暗。沒有修道的善行,未得慧眼,就想了知神識生死的趣向,當然是徒勞無益的。意識若藏污納垢,如照蒙塵納垢的鏡子一樣,便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生死錯綜繁亂,憂愁與思慮閉塞了人的睿智,遂成為隔胎之迷,轉世即忘。生和死的暗昧,隨了災殃與禍福,或喜或惱,即受制約,不識前世。
1. 如在無月光、亮光的黑夜中,要去辨別五色,終不得見。
2. 譬如黑暗的夜晚,閉起眼睛往前走,什麼都看不見。
3. 如布滿了灰塵的鏡子,極度昏蒙,拿起來照照自己,一無所見。
4. 如深邃混濁的湖水,雖然蟲魚游歷其中,而難以讓人覺察。
五、隨佛所教,精進修持,所疑自解
世人所作善惡,死之後世,也都相互酬答報應,只是人沒有得到清淨的法眼,只憑肉眼,看不見酬答報應之本,妄說沒有三世因果。未得道者,常作濁穢之行,為愚癡所沒,生死轉化,新受身形,肉眼不識,離開舊的身體,繫縛於新的身體,為生老病死四痛所擾亂,終究無法得知神識隨善惡之行所受之業報。現世之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憐、或相憎,就是宿世所作善惡之行酬答報應的驗證。
人若沒有修道之意、清淨之行,而想知道宿命之事,就猶如暗夜裡穿針、水中求火、沒有眼睛想要看東西一樣,當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當勤行經戒,深思生死從何而來,終歸何處,何因往來,所緣是什麼?仔細地思維空無之法,得到淨眼斷除結使,則所疑自解。
1. 當隨順佛的教導,即可具知千億大劫的生死之事。
2. 當修行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斷除意識的垢染,消滅貪嗔癡三毒,疑惑、結使,瓦解消散,得到與佛一樣的智慧,便知過去未來之事,如同揩淨了的鏡子,纖毫俱現。
《佛說見正經》(經文原文)
一時,佛在羅閱祇園精舍。正以食時,將諸比丘五百人,菩薩及優婆塞千人,皆持供養,具出羅閱祇城外。有大樹名曰甘香,根深幹大,枝葉茂盛,華實紅赤,其味甜美,樹下廣平,集石為座。佛意欲止此,諸優婆塞即敷布坐席,佛便止坐;弟子、菩薩,亦皆就坐。
佛因先言:「諸弟子!此樹本以一核種,四大胞毓,自致巨盛,覆爾所人。本為核時,根、幹、葉,實未有未見,至得四大,因緣相連,便生芽葉,莖節華實,轉增於本,自致成樹,施布廣遠。初名為核,核復生芽,芽復生莖,莖復生葉,葉復生華,華復生實,展轉變易,非故不離故,而名非常名,遂成大樹;樹復生果,果復成樹,歲月增益,如是無數。」
佛告諸弟子:「生死亦如此。識神為起法,起法為癡,癡為就貪愛,癡如彼樹核,核小而長成大樹。一癡而致多所因緣,多所因緣本由癡出,癡生行,行生識,識生字色,字色生六入,六入生更樂,更樂生痛,痛生愛,愛生受,受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緣,成為身已,有身當就老死,識神轉易,隨行而往。更有父母,更受形體,更六情,更所習,更苦樂,更風俗,都非故,便不得復還。不復識故,向所新見,謂為有、謂可常,著所猗呼為諦,謂無前世後世。識神轉徙,隨行而有也。識神已徙,更有父母,更受新身,更六情,更所習,更苦樂,更風俗,便不復識故,亦不得復還故身故習故所,見如樹不復還作核也。」
於是,比丘見正承佛言,起坐長跪,白佛言:「我意未除、未解正要,今欲發愚癡之問,願佛哀我等,為解了之。我從生已來,見人死者不少,或父子、兄弟、夫妻、內外,或朋友相憐愛,或有怨讎相憎,死後識神,了無還面相答善惡者。何以乎?識神為何所隔礙,而不得還面報人也?願為分別說之,令我等結除疾得見諦。」
佛言:「識之轉徙,住在中陰,如石已洋成鐵;從中陰轉受他體;如鐵已鑄成器。形消體易,不得復還故識。何以故?行之善惡,識往受之,轉化變改,如石成鐵。修行五善,稟受人身,則更有父母。已有父母,便有六繫閉:一者、住在中陰,不得復還;二者、隨所受身胞內;三者、初生迫痛,忘故識相;四者、墮地故所識念滅,更起新見想;五者、已生便著食,貪念故識念斷;六者、從生日長大,習所新見,識滅無復宿識。
「諸弟子!譬如賈客周遊四方國,具見苦樂,便意思念東方一郡國所有。已起是念,便三方念滅。生死亦如是,從是世作行,往後世受已,受即生新想念,故識想便滅。如賈客惟念一方,三方想滅也。用是六事,繫蔽隔礙,不復還故識,如核之成樹,石之成鐵,變本易名,不復還面相答報也。」
佛言:「諸弟子!復譬如水,處於圓瓶,則體隨圓;徙著方器,則體復方,大小曲直,隨所墮處。諸弟子!生死亦如此,識神本無,無有常形,隨行善惡,輒往受身。白黑長短,苦樂善惡,變受隨行,如水從器。或從人中所作非法,死墮畜生,合受惡體,不復識故面相答報也。諸弟子!譬如蝮蜟,生在土中,無聲無翼,得時節氣,轉化成蟬,飛行著樹,鳴聲不休。」
佛告諸弟子:「人在生死亦如此。一切人民,蚑行蜎飛,蠕動之類,已受身形,癡冥闇蔽,無有道行,不學身事意事,未得慧眼,而欲知生死所趣、識神往來、面相答報,如月晦夜陰,欲視五色,終不得見也。若修行經戒三十七品,守攝其意,就清淨行,如隨持炬火人,見別五色。人隨佛法教,則能了別死生,具見五道識神往來所墮善惡處,如炬火之照色,皆悉了見。人初不學身事意事,背於經戒,隨俗三流,快意自從,斷割真法,不信不樂、不肯奉行,如背炬入冥,疑結日甚,終無見知有解了時也。」
佛告諸弟子:「人生是世,稟受身形,肉眼所見,現在之事,父母親屬,察察了了,然不能復見,知前世所從來處。於是當老死,往生後世,更受身形,則亦不能復識,知今世之事也。所以者何?一生一死,識神轉易,十二因緣,癡為其主,懵懵冥闇,轉不識故。」
「諸弟子!譬如煮練白絲,染作異色青黃赤黑,變本易故,不可復轉還也。生死轉易,如絲受色,識無常體,隨行染著,未有淨眼,不識其故,心意為法,所念即成。人在一世,心念萬端,善惡報受,受新故滅,生死之法,癡闇之常然也。其欲知見生死往來,當廣學行身意之事,深入清淨,思惟本末,爾乃開寤,如臥寤也。」
佛告諸弟子:「識神為癡冥法,生作善惡行,死轉往受,隨善惡行,而有形兆;如火得薪,而見薪索則滅。意識不作善惡行,則亦滅無所見。未得道者,沈淪生死,轉不識故。譬如穢鏡,垢濁蔽污,舉以向面,了無所見。意識濁蔽,生死轉徙,慘懼蔽盈,牽著殃福,不復識故,如𨶳穢鏡。」
佛告諸弟子:「汝等當隨我教,可具知生死千億劫事,當行三十七品要行: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正道。以除意垢,消滅三毒,疑結解散,便見清淨,得佛慧意,便知去來之事,如視明鏡,一切悉見。」
佛告諸弟子:「世人所作善惡,死之後世,亦皆相答報。但人未得三淨眼,是以不見不知,不復識其本,著在六繫蔽,為肉眼行故,而不見相答報之本,謂之無有也。其未得道者,皆作濁穢之行,況沒愚癡,生死轉化,更受身形,肉眼眩惑,離故繫新,四痛擾亂,終不得知,識隨行相答報也。
「今現世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憐、或相憎,此則宿行答報之驗。為無有三淨眼故,不見不知,便結在疑,一切人已,來生是世,本與癡俱,無有道意清淨之行,而欲望知前世之事,識反報之效,譬如無手欲書、無目欲視,終不能也。故佛出世,敷現經道,以解人意。其欲知見,識神往來生死所受者,當隨佛教行三十七品,智度無極,撿意勅意,調意正意,入禪三昧之妙,乃可具知,識神所墮,去來之事耳。」
佛告諸弟子:「識神有名無形,隨善惡行,依四大為體,初生身小,諸根未具,識見復小,所知未備。及其長大,六情具足,識亦隨體,愛欲諸習,日生盛具。至於衰老,四大羸臞,識亦不明,六情減少。現居一世,變易無常,不如其故;生所習見,老如忘之;況更異世,陰胎繫蔽。未得道意,癡行惑穢,欲見意識往來,面相反報,不可得也。」
《佛說見正經》【白話譯文】
《佛說見正經》一卷/東晉西域沙門竺昙無蘭 譯
一天,佛和弟子們在羅閱只城外的一顆大樹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見正,心裡正在琢磨一個問題:「佛說人死有後世,為什麼不見有人回來報告呢?我要問一下佛陀。」還沒開口,佛已知道。
世尊就先說道:「弟子們!你們看這棵樹,本來只是一顆種子,現在已長成茂密的大樹,起初是種子時,還沒有樹根、樹幹、樹葉和果實,在地水火風四大的因緣作用下,種子才發芽,芽再生莖,莖再生葉,葉再生花,花結果實,展轉變易,雖然已經不是原來的種子,但又不離原來的種子。你們說,這些根莖花果還能再變回原來的種子嗎?」
弟子們都回答:「不能。」
佛告訴弟子們:「生死也是這樣,無明愚癡為本,猶如樹的種子,種子雖小卻能長成大樹。無明愚癡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貪愛,愛生執取,執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緣。有了身體,就有老死,死後識神隨生前善惡之行,去往來世,遇到有緣父母,再受形體,生起新的六根,熏染新的習氣,另受苦樂,加上環境的轉變,都已經和前世不同,不能再恢復到原來的身體、習氣、住所,猶如大樹不能恢復為種子一樣。」
比丘見正,起座長跪,向佛請問:「我有生以來,見到不少人去世,比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怨仇離別,或相愛、或相憎,為何不見死後識神回來,和活著的人當面報告呢?是什麼令識神有所隔礙?願世尊分別解說,令我等斷除疑惑。」
這裡世尊作了種種譬喻,解答見正比丘的問題。
佛說:「識神沒有形象,若身作福,則識神隨著福業轉生,不能回來向人報告,為什麼呢?譬如冶煉家,將礦石煉成鐵,成鐵後鑄成鐵器,鐵器還能恢復為礦石嗎?識神離體,住在中陰身,猶如礦石已煉成鐵,從中陰身轉受新的身體,則猶如將鐵鑄成鐵器,原來的形體就消失改變了,不能再恢復為原來的識神。今生持五戒者,來世得受人身,另有新的父母,識神便有六種隔礙:一是住在中陰身,不得復還;二是入於胞胎之內;三是出胎時受擠迫劇痛忘失以前的識相;四是呱呱墜地後痛忘失以前的識相,生起新的所見所想;五是出生後就貪著食物,忘失舊識;六是慢慢長大,受到新事物熏習,忘失舊識。譬如商人周游四方各國,如果心裡只想著其中一方,就不會想到其余三方。識神因為這六種隔礙,不能恢復為原來的樣子,猶如種子長成樹,礦石煉成鐵,所以不能回來向人報告。」
「又譬如制陶家,以火將土燒成瓦,瓦就不能再恢復為土了。又譬如一顆大樹,工匠將它砍下,雕琢成種種精巧的器具,如果有人把這些器具都集合起來,想讓它們恢復成大樹,這辦得到嗎?」
弟子們回答:「辦不到。」
佛說:「識神於這一世行善行惡,臨終隨著業力轉受新的身體,所見所做,都不是以前的身體,不能回來向人報告,猶如大樹已斷不能把木器集合起來使大樹復生。」
「又譬如化工師,將砂石燒作紅色顏料,再轉為白色,再化為水狀,顏料不可再變回砂石。又譬如水處於圓瓶,水體也隨著變為圓形,若是方瓶,水體則現方形。生死也是如此,識神本沒有固定的形體,隨著善惡之行去投生受身,有的白,有的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苦多樂少,有的樂多苦少,皆隨善惡之行,如水隨器。如果某個人一生造的業為畜生業,當然要隨畜生形貌,像這樣的情況,他也不能回來向人報告。」
「譬如蝮育,生在土中,沒有叫聲,沒有羽翼,但它一得到生成條件,便蛻變成蟬了。這蟬便飛行著樹,鳴叫不休,能把它放進土裡,使它還原成蝮育,能成嗎?」
諸弟子回答:「不可能,蝮育已經過了蛻變,脫陰住陽,身形化異,不久將會死亡,或為鳥雀啄食不得回復作先前的蝮育了。」
佛言:「人的生死也是同樣的道理。命終身死,神識遷徙,接受新身,受色、受、想、行、識五陰的覆蓋,見聞習慣各所不同,生死更迭,不得永住,是以難有報告各自的因因果果。如樹上的蟬,不可能回復到原來的蝮育一樣。」
佛告諸弟子:「譬如一截生肉,過很長時間不食,則臭敗生蛆,現在把它還原成原來的鮮肉,做得到嗎?」
諸弟子回答:「不可能了,這肉已腐敗,哪能回復原來的鮮潔?」
佛言:「生死也是這樣,人在世間,身口意三業作惡,死則神識遷徒惡道,或墮地獄身,或畜生身,或魚蟲身,在生活意識上與人類相去萬里,因它們的罪業如羅綱一樣籠罩意識,也失去了人類的聰敏,它們更不認識自己了,更難以報告它的前生一切境遇了。就象這截臭肉,不可能恢復原來的鮮潔。」
佛告諸弟子:「又譬如月晦夜暗,將五種顏色不同的東西放在黑暗中,叫千人萬人前來辨認,其中能有某人能分辨出青、黃、赤、白的顏色嗎?」
諸弟子回答:「就是叫巨億萬,無央數的人來辨認,都難看見什麼物事,何況五種顏色?」
佛說:「如果有人拿了火炬來照呢?」
諸弟子回答:「那情況說不一樣了,有了光明,人就能辨別五色。」
佛言:「如果有一個蠢人,他背著光亮,走進幽深莫測的黑暗中,而且很遠很遠,相看出五種顏色的色彩,能見到嗎?」
諸弟子回答:「愚蠢的人背明向暗,愈進愈黑,當然永遠也看不見五種顏色了。」
佛告諸弟子:「人的生死也一樣。一切百姓、空行蜎飛軟動之類,已經禀形受命,都是由顛倒妄想所造成的幽暗,沒有修道的善行,不修身養性,未得慧眼,就想了知神識生死的趣向,就想知道陰陽異路的真實報告,當然如月晦黑夜中去辨別五色一樣,終歸是徒勞無益的。如果依教奉行,堅持戒律,修三十七道品,攝身正念,清淨梵行,就如同跟隨拿了火炬的人,自然就能見到五色,如隨佛聽教,依教修道,便能了生死,洞視五道神識往來的升降善惡處,如火炬明照顏色,歷歷分明。人若不修身養性,違背經戒,隨流入俗,邪命養身,割斷正法,於法味真谛,不信不樂,更不肯奉行,就象愚蠢的人背明向暗,世世障蔽,劫劫染污,終究無法看清生死的真相。」
佛告諸弟子:「人這一生禀受身形,肉眼所見現在之事,父母親屬等,明明白白,然而不能看見知道前世從哪裡來,當今生老死往生後世時,再受新的身形,也不能認識了知今世之事,為什麼呢?一生一死,識神轉遷,十二因緣,無明愚癡是其主,迷糊暗鈍,一轉生即不認識了。譬如煮煉白絲,染成各色,青、黃、赤、黑,改變了本有的白色,難以還原原來的潔白,生和死的變換,也如白絲一樣地改變了顏色。人的心念如同法則,一念即成,試想在這一生中,心念萬端,賞善罰惡,各隨業使,故身已滅,新身未久,生死的法則當然是癡妄與暗蔽來形成的。如果你想了知一切業因苦果的由來,就必須修學高尚的品德,清淨的梵行,以回歸到菩提正道的真如妙性。你自然會徹悟一切本來,如沉睡的人醒了一樣。」
佛告諸弟子:「人的神識,是隨了人的善惡二業,而具備選擇性,神識的本身受選擇性的駕馭、死轉往受,隨善而善,隨惡而惡,才幻變出萬端形狀來。如同火因柴的燃燒才出生火焰的相狀,若然將柴弄濕或搬掉,火焰的相狀也就幻滅了。未證得菩提道果,要在生死的苦海裡沉淪,是因意識沒有轉過來。比如布滿了灰塵的鏡子,極度昏蒙,拿起來照照自己,一無所見,意識也如這鏡子一樣,一經藏污納垢,便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造成生死的流徒,招致的淒慘盈蔽,禍福牽連,便是這遺忘的真空妙有,如照蒙塵納垢的鏡子一樣。」
「又譬如深邃混濁的湖水,雖然蟲魚游歷其中,而難以讓人覺察。生死錯綜繁亂,憂愁與思慮閉塞了人的睿智,遂成為隔胎之迷,轉世即忘,亦如這濁水的蟲魚一樣不辨去來。譬如黑暗的夜晚,閉起眼睛往前走,什麼都看不見,生和死的暗昧,隨了災殃與禍福,或喜或惱,即受制約,不識前世,和暗夜閉眼是同一道理。」
佛告諸弟子:「今我為佛,慧眼清淨,一切生死,往來三界,佛悉知見。譬如水晶、琉璃,用彩色絲線貫穿,青黃赤白,歷歷在目,佛見生死,亦如這貫穿的珍珠一樣,清楚明白。譬如淨水,清澄見底,其中的魚蟲、形狀畢具,佛見生死,如見清水中的蟲魚一無遮蔽。譬如大橋,一切行人往來不絕,佛如旁觀者一一明了。佛意高遠,了知生死,如俯瞰山下村落人群一樣,歷歷可數。」
佛告諸弟子:「你們當隨順我的教導,即可具知千億大劫的生死之事,怎麼做呢?當修行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斷除意識的垢染,消滅貪嗔癡三毒,疑惑結使瓦解消散,得到與佛一樣的智慧,便知過去未來之事,如同揩淨了的鏡子,纖毫俱現。」
佛告諸弟子:「世人所作善惡,死之後世,也都相互酬答報應,只是人沒有得到清淨的法眼,所以不見不知,不識其本。由於前面所說的六種隔礙,只憑肉眼,看不見酬答報應之本,妄說沒有三世因果。未得道者,常作濁穢之行,為愚癡所沒,生死轉化,新受身形,肉眼不識,離開舊的身體,繫縛於新的身體,為生老病死四痛所擾亂,終究無法得知神識隨善惡之行所受之業報。現世之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憐,或相憎,這些就是宿世所作善惡之行酬答報應的驗證。因為沒有得到清淨法眼,所以不見不知。如果沒有修道之意清淨之行,而想了知前世之事,認識報應的業果,就如沒有手想要寫字,沒有眼睛想要看東西一樣,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出世,闡揚經道,以開解人意,想要了知親見識神於生死之間的來去,應當隨順佛所教導的三十七道品,收攝身心,證入禪定三昧,方可具知,識神的來去。」
佛告諸弟子:「識神但有名字沒有形體,隨善惡之行,依地水火風四大為體,剛出生時身體尚小,六根的功能不完備,識見也小,所知也不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六根的功能逐漸完備,識神也隨著身體,熏習種種貪愛欲望,日漸熾盛,到了年老的時候,四大所成的身體逐漸朽壞,識神也是不明了,六根的功能逐漸衰退。人在一生當中,經歷種種無常變易,不能憶起過去的事情,年老時也記不起年輕時的事情,何況是記起前世的事情呢?由於隔陰之迷和胎獄的繫縛障蔽,若未得道意,被愚癡疑惑染污,想要見到識神的來去,當面回來報告,是不可能的。人若沒有道行,而想知道宿命之事,就猶如暗夜裡穿針,水中求火,終究是見不到的。所以,你們應當勤行經戒,深思生死從何而來,終歸何處,何因往來,所緣是什麼。仔細地思維空無之法,得到淨眼斷除結使,則所疑自解。」
佛說此經已,見正比丘等五百人,及諸居士,皆得初果,諸菩薩得不傾回三昧,各起繞佛三匝,頭面著地,作禮畢竟,悉隨佛俱還精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