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 -- 「歸依三寶」的前導文


此為在「歸依三寶」開始之前的前導文,分成兩小節
第一小節:立慈悲名義──慈悲道場懺法四字立名的因緣與用意

立此「慈悲道場」四字,乃因夢感彌勒世尊,[1]既慈隆即世,悲臻後劫,[2]依事題名,弗敢移易。[3]

建立「慈悲道場」,用慈悲來題名的八個功能
承此念力,欲守護三寶,令魔隱蔽,摧伏自大增上慢者。未種善根者,今當令種;已種善根者,今令增長。若計有所得住諸見者,皆悉令發捨離之心。樂小法者,令不疑大法;樂大法者, 令生歡喜。

承此念力:是運用,運用此慈悲的心念、力量:
1.      守護三寶──佛法僧正法的弘傳。
2.      令魔隱蔽──令魔障礙佛法的因緣消失,不敢出來妨礙佛法。
3.      摧伏自大增上慢者──降伏驕慢的人,把他的慢心破壞掉。
4.      未種善根者,今當令種──還沒有種善根的人,讓他接觸到佛法,種一個善根。
5.      已種善根者,今令增長──前世已經有種善根的人,讓他以前所種的善根能夠增長。
6.      計有所得住諸見者,皆悉令發捨離之心──若計有所得住諸見,就是執著,要悉令發捨離(空慧、般若)、無住無著。
7.      樂小法者,令不疑大法──小法就是樂聲聞緣覺的人,令他不疑大法。
8.      樂大法者,令生歡喜──喜樂大乘的人,令他歡喜。
 
又此慈悲,諸善中王,一切眾生所歸依處。如日照晝,如月照夜,為人眼目,為人導師,為人父母,為人兄弟。同歸道場,為真知識。[4]慈悲之親,重於血肉,[5]世世相隨,[6]雖死不離,[7]故目等心,[8]標號如上。[9]

慈悲的力量:
1.      諸善中王──是所有善法中最殊勝的。
2.      一切眾生所歸依處──所有眾生都要歸向這個地方,都要有慈悲之心。
3.      如日照晝──像太陽在白天一樣照亮大地。
4.      如月照夜──像是月亮能夠灑光芒於黑夜。
5.      為人眼目──慈悲在修行上,就好像眼睛,沒有眼睛就不能看。
6.      為人導師──是我們的導師,能夠導引我們走向正路。
7.      為人父母──像我們的父母,能夠關懷撫育我們。
8.      為人兄弟──像我們的兄弟,能夠幫助我們。



筆記整理
第二小節:懺法建立的十二因緣──達成發起利益眾生的心
今日道場幽顯大眾[10]立此懺法并發大心有十二大因緣。何等十二一者願化六道心無限齊。二者為報慈恩功無限齊。三者願以此善力令諸眾生受佛禁戒不起犯心。四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於諸尊長不起慢心。五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在所生處不起恚心。六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於他身色不起嫉心。七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於內外法不起慳心。八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凡所修福不為自身悉為一切無覆護者。九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不為自身行四攝法。十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見有孤獨幽繫疾病起救濟心令得安樂。十一者以此善力若有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十二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在所生處恆自憶念發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仰願幽顯凡聖大眾[11]同加覆護[12]同加攝受[13]等所悔清淨所願成就等諸佛心同諸佛願六道四生皆悉隨從滿菩提願

建立梁皇寶懺懺法并且發起慈悲的心,有十二大因緣(十二個心):[14]
1.      教化一切心──願化六道,心無齊限:發願教化度化六道的眾生的發心,沒有任何的終止、範圍。沒有限制,所有的都度化,沒有那些人不度,沒有說什麼時候度、什麼時候不度,沒有說什麼狀況度、什麼狀況不度。(是整個十二因緣的總說,以下十一個因緣都是從願化六道,心無齊限開展出來的,是別說,開展十一個各別的說法)
2.      報恩心──為報慈恩,功無限齊:為了報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施主恩、眾生恩、三寶恩,功無限齊是所做的努力沒有止盡、沒有窮盡。化六道是悲田,報恩是對於敬田,願化眾生心無齊限,包含報恩的心。
3.      不犯心──願以此善力,令諸眾生,受佛禁戒,不起犯心:希望用慈悲的心、利益眾生的心,使得所有的眾生受佛禁戒,不起違犯之心。因為佛的禁戒裡有根本戒:殺、盜、婬、妄,若能守住殺盜婬妄四條,就不會墮惡道,是最根本的不造惡。
4.      不慢心──以此善力,令諸眾生,於諸尊長,不起慢心:希望眾生能夠恭敬師長,不起驕慢之心、不起忤慢之心,就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指導,就能趨向於正途。若對於尊長起了驕慢心,就會遠離於正道。
5.      不恚心──以此善力,令諸眾生,在所生處,不起恚心:希望眾生不管在那裡,都不會起瞋恨心、不滿的情緒。
6.      不嫉心──以此善力,令諸眾生,於他身色,不起嫉妒之心:對其他的眾生不會產生嫉妒之心。
7.      不慳貪心──以此善力,令諸眾生,於內外法,不起慳心:願眾生對於所有的法,不會起慳貪之心,能夠布施利益他人。
8.      捨心──以此善力,令諸眾生,凡所修福,不為自身,悉為一切無覆護者:這是捨心,不為自身,而為一切無覆護者(沒有人關懷、沒有人照顧、沒有庇護的人、孤苦無依的眾生)。大部份三惡道的眾生都是孤苦無依可憐的眾生,所以我們所修的福報不為自己,都為了要回向這一切這些眾生。
9.      攝受一切眾生之心──令諸眾生,不為自身行四攝法:行四攝法就是把這個福能夠利益他,再來攝受他、攝化他。前面是所修的福報供養給他、捨給他、布施給他,接著要攝化他進入佛法。
10.  救濟心──以此善力,見有孤獨幽繫疾病,起救濟心:見到孤獨幽繫疾病有困苦的眾生,要去救度他,解除他的困難。
11.  折攝心──以此善力,若有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有的人雖有些福報,但會行惡業欺負其他的眾生,要去把他制伏摧伏、壓制住、折伏掉。
12.  菩提心──以此善心,令諸眾生,在所生處,恒自憶念,發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最後總結,願眾生不管在任何地方,能永遠發菩提心,而且讓菩提心相續不斷。



[1] 梁皇寶懺原本稱為慈悲道場懺法,「慈悲道場」這四個字,是因為彌勒世尊所指示的,將此懺悔的法,稱為「慈悲道場懺法」。
[2] 慈隆即世,悲臻後劫:形容彌勒世尊的慈悲。即世就是當前現在這個世間,是有深厚慈悲的顧念,後劫而且也悲愍後世往後的多生多劫的眾生;是到,悲臻後劫也照顧到後代末法時代的眾生乃至無量劫以後多生多劫眾生的慧命安樂。彌勒世尊不只是對現世的眾生慈悲,也是慈悲於後世的眾生。
[3] 就是不敢,是改變。依著彌勒菩薩指示的因緣,不敢改變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名字,就安立這一部懺法的名稱叫慈悲道場懺法。現在的梁皇寶懺,是梁武帝之因緣製作的寶懺,這個是俗名,本名叫慈悲道場懺法》。
[4] 所以我們都要同歸道場,同歸於這個慈悲,以慈悲為道場,用慈悲作為我們的善知識,引導我們走向佛法。
[5] 」,指重要──慈悲對我們每一個眾生的重要性比我們的血肉還要重要比我們的兄弟親人父母親還要重要(血肉指我們的親人)。
[6] 應該要生生世世保有慈悲之心。
[7] 雖然死掉了,也不離開這個慈悲心。
[8] 把它看成是我們的心臟一樣的重要。
[9] 把它號稱為慈悲道場懺法,慈悲就是菩提心。
[10] 指幽暗、看不到的,是大家看得到的。
[11] 仰願:凡夫是低下卑微的,希望這些有大力的福報的天、神、龍,或者是佛菩薩,以威神力加庇護念保佑,給我們功德力。
[12] 護覆:因為沒有力量,而給予力量。
[13] 攝:讓我們參與在這個裡面。
[14] 這個心是身口意三業的意業,有了這個心,就自然能夠表現在身口的言語跟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