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浮塵掠影:李志夫先生訪談錄



 國史館近年出版的一系列佛教人物訪談錄,印隆都去請書來閱讀了。除了自己本身愛好文史傳記類以外,閱讀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大德口述歷史,可以讓自己的視野更為廣闊。 
 李教授是中華佛學研究所的榮譽所長,在成立法鼓佛教學院後,六樓的教授研究室仍有保留一間給李所長,偶爾我們也會在學院遇到他。

 本書是國史館對李教授進行的口述訪問記錄,發現李教授的記憶力真得極好,數十年的歷史及人名等都記得好清楚!邏輯能力也極佳,本書的章節段落清楚,好像在看論文。此書有紀錄他親近過曉雲、印順、 白聖、道安、東初、聖嚴、星雲、慧嶽等法師及李世傑、張曼濤等佛教學者的歷史,其中有幾位也是印隆曾經親近過的師長,閱讀起來備感親切。不過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所看到、感受到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以下,簡介一點閱讀本書的心得,有興趣者可以自行參閱全書。

P. 93
 李教授曾留學印度,對印度文化有極深刻之了解,因此本書有很大的篇幅是介紹他在印度的所見所聞。而原始佛教發源於印度,也受到印度文化很深,此對於學術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如本頁有提到,「性力神」的信仰與傳到密教的雙修有關係,但這是純宗教性且非常神聖而虔誠的。

P. 98
 這一小節的主題是「惠而不實的女性尊嚴」,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

P. 218-221
 這一頁有提到印隆敬愛的陳英善教授,後幾頁還有介紹一些佛研所的資深教授,如惠敏法師、杜正民老師,目前都還在法鼓佛教學院任教。

P. 235-236
這一頁仍舊有提到陳英善教授,李所長說她是喜歡修行的學者,真的是如此!所以老師不介意薪資多少,而所想要的是一清淨環境,方便修行。

P. 340-342
 這一章節李所長有提到對於長期擔任義工菩薩的照顧想法,特別是安老的照顧,真的很好!這一點跟印隆的想法很相應(妙法華安養學會與清淨僧團)。
 李所長認為,「可以以養老院之義工服務義工,利用退休老人之經費安養老人,對法鼓山的淨財仍是有增無減。這與民間的養老院的性質完全不一樣,一般民間養老院只是社會事業,養生送死;而法鼓山之安養院除養生送死外,還有另外更多的效益:第一安定了法鼓山員工的身心,員工不至於有太大的流動率;第二,也照顧了員工、信徒之生活…...」。

P. 344-348
 這一段是李所長說明他跟慧嶽長老的因緣,慧嶽長老即是印龍從小親近的師長。他所描述的幾件事,印隆剛好都有參與到,有些也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時光真是不容待啊!

P. 459-465
 這一章節是「略談天台思想」。李所長對天台有精湛之研究,曾主持進行有關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法華文句》)的計畫,並出版了《法華玄義研究》、《摩訶止觀之研究》著作。這一頁只用了七頁,就把天台主要思想說明,實是功力深厚!

P. 465-470
 因此在下一段章節「天台與華嚴思想」中,李所長更精闢的分析探討,其中就提出好多論點值得研究!

 李教授是佛教學術界及受尊崇的學者,本書雖是口述他一生走來的歷史,卻也充滿了濃厚的學術氣息,以及許多珍貴口述資料。


浮塵掠影:李志夫先生訪談錄(軟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本館同仁對李志夫教授進行的口述訪問記錄。李教授從小離家,入青年軍,後隨軍來臺。退伍後,進入文化學院哲學系就讀,期間曾親近過曉雲、印順、 白聖、道安、東初、聖嚴、星雲、慧嶽等法師及李世傑、張曼濤等佛教學者。李教授曾留學印度,對印度文化有極深刻之了解。在治學上,李教授很重視邏輯學,對天台與唯識有精湛之研究,曾主持進行有關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法華文句》)與唯識三大部(《成唯識論》、《攝大乘論》、和《瑜伽師 地論》)的校釋工作,並已取得相當成果。又,李教授對於法鼓山具有創建之功,在臺灣佛教教育與佛學研究上,法鼓山的成果有目共睹,而這正是李教授對法鼓山、對臺灣佛教貢獻之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