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 星期二

平等普施(2024結夏安居課程研討)


   上次的課程,已說明真正的法施意義,為「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此是略說,接著詳說三十二種法施。前次法師並已說明四無量心、六度,今日從「三解脫-空、無相、無作」開始。

   空、無相者,「教化眾生而起於空」,是「虛,度化眾生」,法師說明度化眾生時沒有眾生相,此在目犍連」段已有提到「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1]這裡「不捨有為法起無相」,為離一切法,修一切善。[2]常聽到布施要三輪體空,但眾生實是執心深重,難以離相。

   無作者,示現受生而起無作」,法師說明「作」是造作生死,而諸佛菩薩已絕生死,是以示現」而現受生。所以此三解脫門,是真空出妙有,從體出用、從真諦起俗諦的大用。[3]

  而「眾行」,文字上看起來好像不是法施,其實這就是維摩詰要說的重點,善用心念,一切行都能成就無量法施功德,共說明十九項行門,皆是要我們有正確的知見與觀念,使修持如法:

一、護持正法起方便力:如維摩詰示現有疾,即是方便法。而「方便」必須要有原則與智慧,如《法華經》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4]

二、以度眾生起四攝法四攝也是度化眾生的方便。[5]

三、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以敬除慢,如〈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王、《法華經》之〈常不輕菩薩品〉。

四、於身命財起三堅法:身、命、財」以世間法來看是不堅之法、無常法,所以學佛要將色身轉為法身、壽命轉為慧命、財富轉為法財,轉不堅為堅。

五、於六念中起思念法:一起心動念,都是在六念法中──[6]

六、於六和敬起質直心:以直心成就眾和敬。[7]

七、行善法起於淨命:布施的來源須是淨財,[8]法師引道源長老所說,舉了五種「邪命」,重點是布施來源的起心動念,都要如法清淨

八、心淨歡喜起近賢聖:親近善知識,是修道大因緣!

九、惡人起調伏心:調伏到即使見惡人,也不起瞋心;見到善者,不起貪執心。

十、以出家法起於深心:所有的心,都建立於無私,普為大眾。[9]出家人若不如法修持、豎立功德,則犯欺受信施罪。

十一、                以如說行起於多聞:以多聞達成實踐。[10]

十二、                以無諍法起空閑處:修行要選擇空閑處,才能成就無諍。[11]

十三、                趣向佛慧起於宴坐:因定生慧,要注意宴坐的目地。[12]

十四、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13]

十五、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修福是為了利益眾生。[14]

法師舉《大乘義章》,說明「智」與「慧」的差別:

十六、                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照見為智,是定。決定審理,應機說法。[15]

十七、                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解了為慧,是慧。分別法相,心緣法界,入一相門,成就法施。[16]

十八、                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福德善業成就法施。[17]法師開示,學佛就是要以資糧斷一切煩惱業障,轉惡業為善業。

十九、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18]

  法師開示,以上只是略說,「一切」為重點,作一切事都要十方周緣、無前無後、遍緣法界,修持福慧之法是無量無邊,所以無善不修,成就萬德莊嚴。並說明「一切法趣檀」、「一即一切」,用布施來涵蓋一切修行。

  於「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這句經文,法師提出《菩薩瓔珞本業經》,說明用瓔珞供養,表法菩薩行-因修萬行,果感莊嚴。而與《普門品》一樣,維摩詰大士與觀世音菩薩起初「不肯受」的原因,是為了顯示如法如律的精神。

  法師說明「願必納受」,是成就植福之功;「意所與」,為成就法施之行。「四柱寶臺四面嚴飾」表涅槃四淨德──常樂我淨,由布施可以入佛知見,得涅槃之樂;轉菩薩的瓔珞之因,成就涅槃果德。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布施時沒有愛憎差別,平等心為法施。法師於課程末勉勵大眾:「一切所行,與法相應,即是法施!

 



[1] 《維摩詰所說經》卷13 弟子品〉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CBETA 2024.R1, T14, no. 475, p. 540a14-15)

[2]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什曰是棄眾生法也當為化眾生而起空也肇曰存眾生則乖空義存空義則捨眾生善通法相[4]虛空其[5]終日化眾生終日不乖空也(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69a23-26)[4] 虛空【大】,空虛【甲】【乙】 [5] 懷【大】,懷者【甲】

[3]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為彼受生者非作生而[7]受生也是以大士受生常起無[8](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69b4-6)[7] 受【大】,〔-〕【甲】 [8] 作【大】,作也【甲】

[4]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什曰無方便慧則取相取相則壞正法有方便慧則無取相無取相則是持正[9](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69b7-9)[9] 法【大】,法也【甲】

[5]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肇曰非方便無以護正法非四攝無以濟[10]群生(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69b10-11)[10] 群生【大】,眾生也【甲】

[6]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肇曰念佛天六念也(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69b13-14)

[7]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什曰欲令眾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業二以慈心起口業三以慈心起意業四若得食時減鉢中飯供養上座一人下座二人五持戒清淨六漏盡智慧若行此六法則眾常和順無有乖諍昔有二眾共行諍佛因是說六和敬也肇曰以慈心起身口意業為三也[11]若得重養與人共之五持戒清淨六修漏盡慧非直心無以具六法非六法無以和群眾群眾不和非敬順之道也(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69b15-24)[11] 若【大】,〔-〕【甲】

[8]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肇曰凡所行善不以邪心為[12](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69b25-26)[12] 命【大】,命也【甲】

[9]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什曰出家則能深入佛法具行淨戒肇曰出家之法非淺心所能弘也(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69b29-c2)

[10]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肇曰聞不能行非多聞也(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69c3-4)

[11]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什曰與物無逆又不乖法是名無諍當為此而起閑居也肇曰忿競生乎眾聚無諍出乎空閑也(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69c5-7)

[12]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肇曰佛慧深遠非定不趣(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69c8-9)

[13]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什曰謂修禪定道品法也當為兼解[14]眾縛起修行地不應自為而修行也肇曰己行不修安能解彼[15](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69c10-12)[14] 眾【大】,眾生【甲】 [15] 矣【大】,〔-〕【甲】

[14]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什曰一切善法分為二業謂福德慧明業也六度中前三度屬福[16]後三度屬慧[17]二業具足必至佛道譬如兩輪能有所至[18]德業則致相好淨土諸果報也慧明業得一切智業[]者也(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69c13-18)[16] 德【大】,德業【校異-原】【甲】 [17] 明【大】,明業【校異-原】【甲】 [18] 德【大】,〔-〕【甲】 [1-2] 者【大】*,〔-〕【甲】* 

[15]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肇曰大乘萬行分為二業以智為行標故別立智業諸行隨從故總立德業凡所修立非一業所成而眾經修相淨土繫以德業知念說法繫以智業此蓋取其功用之所多耳未始相無也(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69c19-24)

[16]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肇曰決定審理謂之智造心分別謂之慧上決眾生念定諸法相然後說法故繫之以智今造心分別法相令入一門故繫之以慧也別本云智業慧業」,什曰二業中慧明勝故有二種分別內自見法名為慧外為眾生知其心相決定不疑而為說法名為智也(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p. 369c25-370a3)

[17]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斷一切煩惱什曰即慧明業也一切障閡什曰還總福德慧明二業二業具則罪閡悉除下二句亦總二業也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肇曰無善不修故無惡不斷也(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70a4-8)

[18] 《注維摩詰經》卷44 菩薩品()什曰佛法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1]出世者名為助[2]佛道法也肇曰一切智慧即智業也一切善法即德業也助佛道法大乘諸無漏法也智德二業非有漏之所成成之者必由助佛道法也生曰若盡以一切智慧一切善法為助佛道之法者法施會必辦[](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70a10-16)[1] 間【大】,〔-〕【甲】 [2] 佛【大】,〔-〕【甲】 [18-4] 矣【大】*,也【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