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3日 星期一

漢傳佛教與道教的研究略探(二)道教與中國文化/葛兆光


  已經忘記當時買到此書的因緣,但內容很豐富。出版社為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是葛兆光教授,[1]出版時間為 19871995重印)。

   《道教與中國文化》分析各年代道教的形成、發展、沒落,並與儒家、佛教思想做比較,探討相互的影響。葛教授用詞大膽與直接,批判性很強,也可以看出他下了十足功夫。若想了解中國文化內分分合合的儒、釋、道三家關係,本書有許多參考資料。

   道教為中國傳統醫學,注入了很深的影響,早期許多道士所著的醫書,到現在還深深影響著中醫界;因為道教的追求目標,就是神仙與不死(P. 109)。本書連「祝由」,也有分析探討(P.91-97)。以前印隆曾經有研究天台醫學思想,除了《維摩詰經》的不思議境,其他可以說就是道家乃至中醫思想;《小止觀》中的「六氣治病法」,其實就是道家的導引吐納,為南朝著名道教理論家陶弘景所著(p. 119-120)。中國傳統醫學與道教的哲理,都是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的產物(p. 312-314)。

   道家思想影響佛教,而佛教也影響道教。促使道教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定型化,即是佛教興盛的影響(p. 156-161),道教參考與吸收佛教與儒家的禮制與戒律、法度等,最後成就了一套中國式的宗教,從粗陋鄙俗的方術,演進成為具有哲理、神譜、儀式、方法等完整體系的宗教。在南北朝時期,逐漸形成了所謂儒、道、釋三家互補的文化格局(p. 165)。

   而道教徒所編的道經中,有不少是仿照佛經名稱,竊取佛教話頭的地方。在《廣弘明集》有云:「偷竊釋典,持作老經。」到初唐後一些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開始吸收佛教哲理成分,改變著道教理論結構(p. 191-197)。而中唐以來,吸收儒、佛之說,進而發展「三教圓融」,使三教合一成為中唐以來的巨大潮流(p. 259-269),又分衍為士大夫文化意識與世俗文化意識兩大支流(p. 288-289301)。

   唐宋以來,尤其是明清時代,在民間所流傳的佛、道兩教,不像士大夫那樣涇渭分明,因為老百姓沒有讀那麼多理論,他們求神拜佛、積善積德、磕頭燒香、求神問卜,主要是為求得心靈的寬慰、解脫今生的苦難、希求來世的幸福,因此見佛輒拜、預先輒求。佛、道也是僧不僧、道不道的佛道不分現象(p. 324-325),造成信仰上的混亂,但對於信仰者來說,除了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那部分人而外,大多數人沒必要也沒有可能去分辨,他們所求是應驗(p. 327),民間信仰是很混亂的(p. 328-329)。



[1] 葛兆光,1950年生,福建福州人。1984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現為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現主要從事中國宗教、思想和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禪宗與中國文化》(1986)、《道教與中國文化》(1987)、《中國思想史》(兩卷本,19982000)、《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6世紀到10世紀》(19952006)、《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2011)、《想象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2014)等。

 

目錄

[上編]

一、自然、社會、人的同源同構互感:一個系統宇宙理論的形成與神話

二、道教之神:它的譜系與結構

三、齋醮、祝咒、符籙及其他:巫醫與道教(一)

四、健身術與煉丹術:巫醫與道教(二)

五、積澱與整合:道教哲理、神譜、儀式、方法系統的成熟與定型過程

[中編]

一、風流的時代與迷狂的信仰:初盛唐的道教熱

二、巫覡本色:唐宋文化的嬗變與道教的三種趨向(一)

三、向老莊佛禪靠攏的士大夫道教:唐宋文化的嬗變與道教的三種趨向(二)

四、鬼神與封建倫理的聯姻:唐宋文化的嬗變與道教的三種趨向(三)

五、又一個高潮:金代及南宋的道教

六、墮落與沒落:元、明、清道教的演變

[下編]

一、性、命兼修:道教與士大夫的人生哲學與生活情趣

二、道教鬼神觀念與儀式方法的再度演進:它與俗文化的關係

三、想象力的世界:道教與中國古典文學

 



[1] 葛兆光,1950年生,福建福州人。1984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現為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現主要從事中國宗教、思想和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禪宗與中國文化》(1986)、《道教與中國文化》(1987)、《中國思想史》(兩卷本,19982000)、《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6世紀到10世紀》(19952006)、《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2011)、《想象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2014)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