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純圓獨妙




        記得在97年時,有次在研究所的課程中,討論天台與華嚴的判教,其中對於圓教的思想。課末有一位同學提出:天台的圓教與華嚴的圓教,哪一個比較「圓」?

        其實這方面的議題,不僅現代的學術論文多有研究,在過去古德也早已有許多相關論著,若對判教有興趣者,有很多資料都可以參考。

「判教」是判別教相,即是「教判」,即教相判釋,亦稱教相、判教、教攝,即判別解釋佛陀一生言行教法的相狀差別。從印度的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不論是大小乘,乃至於大乘佛教本身內部,都因為對教理的詮釋與觀點角度之歧異,而產生了許多諍論。不同的部派宗奉不同的經典,因此也形成了經典之間的矛盾和差異。判教在印度佛教時即已存在,如《解深密經》的三時教,或「四依」的了義經與非了義經之差別等。

而佛教在西元前後傳入中國,此時為印度部派佛教盛行、大乘佛教初興起的時代,所以傳入中國的經典與教法,也包含了大小二乘,並非依照歷史發展作次地傳入。判教是將佛教各種經典的意義、特色等作判別,[1]而隨著佛經陸續被翻譯與研究,對於經典也產生了整合與解釋的需要,因此判教就成為幫助中國佛教徒對於佛教教理的必須方法,也為佛教中國化的特質。

中國判教之意義與價值,在於並不非是呈現印度佛學發展的歷史事實,其展現出中國佛教學者對全體佛學內容所作的宏觀理解,以及佛法之組織與結構。[2]而判教除了是成為幫助理解教義的方法外,其更重要的精神是在對於佛法的實踐修證上。

教判盛行於南北朝,當時有「南三北七」一說。此後著名者,有天台宗智者大師所判之「五時八教」、法相宗玄奘大師的「三時教判」(其弟子窺基則發展為「三教八宗」的教判)、華嚴宗法藏大師之「五教十宗」等。

昨晚濃縮自己對於教判的理解,若回到當時同學之提問,印隆會與他分享:
        天台之圓──純圓獨妙,不可思議!
        華嚴之圓──重重無礙,無窮無盡!

蕅益大師於《妙法蓮華經綸貫》云:「若能精知教相,則識如來權實二智也。[3]智者大師就佛陀一代時教形式及內容等,判設為五時八教;其所以判《法華》為純圓獨妙之圓教,即是以五時五味來說明佛陀的一代說法,於前四時是逗會他意、施設權法方便之教,直至第五時法華會上方顯如來本懷,示真實道。因此智者大師的教判思想並非只是教理,而是透過教相了知諸佛出世因緣,令眾生入佛知見之本懷。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的妙判,彰顯出《法華》開權顯實、權實不二、會三歸一的圓融思想,以消解一切法分別對立之諍,呈顯出「法法皆妙」的中道實相思想之特色。

天台思想以《法華經》為宗,因此天台的判教也是為了彰顯《法華經》純圓獨妙的殊勝義理,以此彰顯《法華經》的經王地位。天台教判思想的核心為「中道實相」,以此判釋諸教釋為了義、圓滿、究竟、普攝與否。而以三種教相作為五時八教教判的準則綱領,以佛陀一代言教的教法、圓偏等,開演五時(五味)八教。智者大師《法華經》為超八醍醐的最勝教法,教義具備教相門與觀心門的教觀雙美、相融不二的殊勝,闡揚法華圓教實相思想之究竟了義,確立《法華經》為諸經中王的地位

在水陸儀文中的「第三行啟請上堂法事」之奉請第二席,為奉請法寶,該儀文即完整說明了天台判教的思想內容:
一心奉請 盡虛空徧法界,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并諸眷屬。
一心奉請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網》戒經,諸經法寶。鹿苑會中佛集本行、四《阿含》等經,諸經法寶。方等諸會,《淨名》、《金光明》、《地藏十輪》等經,諸經法寶。《大品般若》、《仁王》、《金剛》、《般若》等經,諸經法寶。《大乘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諸經法寶。 [4]
在奉請十方法界常住一切尊法的儀文中,以「五時」教法作為奉請的先後順序,約略分示五時之諸經法寶。關於「五時」教判,為智者大師將佛陀的一代說法,認為是由擬宜、誘引、彈呵、淘汰、開會而宣說,[5]以「五時」將佛陀化導的時期分為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而關於「五時」的由來,《法華玄義》說明是依《涅槃經˙聖行品》的「五味喻」,[6]以化導對象的根機、程度為前提,顯明佛法次第相生的關係,此為「別五時」之說。但實際上,佛陀說法是隨時隨地的應機施教,是不限年月、不依次第的教化,此「別五時」之說只是為利後學者了解佛典的方便;因此智者大師再以「通五時」而融攝,以闡明佛陀應機施教的特色。

於「第四行供上堂法事」的奉供第二席,為配合所奉請上堂的第二席,是針對法寶的供養。也是以五時教法作為奉供的先後順序。但於此段儀文中,將五時八教的權實精神加以闡述,以顯如來化世之悲心,文云:
一心奉供 盡虛空徧法界,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并諸眷屬。惟願不違本誓,安住道場。是日今時,受茲供養。
佛說華嚴圓頓旨,聲聞聾啞未堪聞。
脫珍著弊為施權,不動寂場遊鹿苑。
方等廣開諸法會,褒圓歎大俾回心。
盛談般若顯真空,成熟羣生開佛慧。
最後靈山宣妙法,指權即實更非他。
涅槃唱滅捃殘機,演說真常明佛性。
經歷五時俱有序,分張八教本隨宜。
了知曾不外三千,故我今辰勤奉供。[7]
 透過奉供法寶的儀文而說明五時的經典教化內容,以闡揚佛陀開權顯實的方法與悲心。於「第三行啟請上堂法事」的奉請法寶儀文,只有說明此五時的代表經典;但是於「第四行供上堂法事」的奉供法寶儀文,就詳細說明了此五時的教化意義──以化儀四教、化法四教等「八教」教法形式,使能隨順眾生根機而了知佛所開演的種種妙法。


[1] 如安藤俊雄所說:「所謂判教者,即是判釋教相之謂,係自各種不同的觀點,臚陳世尊一生所說之教相,如分別其前後、淺深、優劣,務使全部經典確立整體的有機組織言。」參 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天台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頁65
[2] 郭朝順。《天台智顗的詮釋理論》,頁90
[3] http://www.ouyi.mymailer.com.tw/ouyihtm/009/009-0.htm
[4] 《會本》90
[5] 參《法華玄義》卷10CBETA, T33, no. 1716, p. 808
[6] 《涅槃經˙聖行品》卷14CBETA, T12, no. 374, p. 449
[7] 《會本》131-13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