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毘廬遮那佛

龍門石窟的毗盧遮那大佛

在〈清淨法身佛〉一曲中,可聽到:
「清淨法身佛 清淨法身佛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圓滿報身佛 圓滿報身佛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千百億化佛 千百億化佛 千百化身釋迦牟尼佛……

   平常以「毘盧遮那佛」為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佛。但 會性長老提醒,用這樣的名號去分別佛的三身是不妥當的。因為「毘盧遮那」和「盧舍那」只是新舊翻譯的譯音不同,其意義是相同的,都是出於《華嚴經》。

  「毘盧遮那佛」就是《華嚴經》的說法主,約法身、報身來建立。《八十華嚴》為新譯《華嚴經》,由唐朝 實叉難陀法師所翻譯,即翻為「毘盧遮那佛」;《六十華嚴》為舊譯,是東晉時代 佛陀跋陀羅法師所翻,譯為「盧舍那佛」。其實「盧舍那」和「毘盧遮那」是同一位,皆來自於同一梵語Vairocana,並不是有法身、報身的分別,兩者皆包含法身、報身。

  從翻譯的意義來看,「毘盧遮那」漢譯為「光明遍照」,而法身本來就無形無相、豎窮橫偏、無處不具足,所以法身是周偏法界,以法界為身,光明照耀在十方世界。此是藉光明偏照來顯示佛的法身,顯示法身理體。

  如果翻作「盧舍那」或「淨滿」,一切煩惱習氣、四十二品無明完全斷盡謂之「淨」,一切功德究竟圓滿、福慧二嚴就是「滿」,因此約「淨滿」是顯示報身的功德,因此後人就認為「盧舍那」為報身。

  實際上,「盧舍那」有些經典也翻成光明偏照,「昆盧遮那」也可以翻作淨滿,意思是相通的。

  《慈悲三昧水懺》尊重《華嚴經》是經王,因此把「毘盧遮那佛」列在第一尊,表示拜懺的行者能夠消除一切的業障罪相,證一乘實相,由此證到清淨的法身。

1/3  體輪法師補充
Tilun Shi
  
將三身與毘廬遮那佛、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對應起來,應該是智者大師(或是更早的天台祖師?)的發明。在智者大師的時代,只見晉譯華嚴,未見唐譯本,就不太可能會意識到毘廬遮那佛、盧舍那佛是「vairocana」的不同翻譯。且在晉譯華嚴可以看到盧舍那佛有清淨色身等的描述,故將盧舍那佛聯繫到報身佛,亦是情理之中。
  下一個問題來了:毘廬遮那佛又是如何與無形相的法身佛連在一起的呢?這與法華三經中《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有關:「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處,如寂解脫,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色常住法故。」(CBETA 2024.R3, T09, no. 277, p. 392c15-20)
  這樣的描述是很符合法身佛的理解,所以智者大師自然會將二者聯繫在一起。
  所以可知,智者大師雖然因為不通梵文,會對某些名詞有「創造性的詮釋」,但三身佛的對應,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原因,還與隋代所見經典中,毘廬遮那佛的形象有關。

1/4 印隆回覆
  感恩法師分享!此三身觀的確是智者大師所出,可見《法華文句》〈釋壽量品〉: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故能利益三世眾生,即所成是法身,能成即報身,而法身與報身合,故能利益眾生的意旨。因此,智者大師的詮釋是正確地說明了vairocana的功德。只是現代人可能沒有注意到這些,所以會性長老以華嚴經來說明。
 
《法華經》的久遠釋迦佛與天台智顗的佛身觀。韓國威德大學專任研究員 元弼聖 

 

  以下,敬錄 會性長老於《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上,p. 117-119的開示: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南無毘盧遮那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彌勒佛。」開頭第一尊:「南無毘盧遮那佛」。南無,皈敬、皈依。毘盧遮那,教主的法身佛,法身的德號。

  平常念「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好像說「毘盧遮那」一定是法身佛,「盧舍那」一定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一定是應化身佛。用這樣的名號去分別三身,實際上不是很妥當。因為「毘盧遮那」和「盧舍那」,只是新舊翻譯的譯音不同,意義是相同的,都是出在《華嚴經》。

  毘盧遮那佛,就是《華嚴經》的說法主,約法身、報身來建立。新譯唐朝 實叉難陀翻的《華嚴經》──《八十華嚴》,翻為「毘盧遮那佛」。舊譯東晉時 佛陀跋陀羅翻的《六十華嚴》,翻為「盧舍那」佛。盧舍那和毘盧遮那實際上是同一位,並不是有法身、報身的分別。

  不過毘盧遮那包含法身、報身,盧舍那也包含法身、報身。約翻譯的意義,「毘盧遮那」翻作光明遍照,約光明遍照,法身本來就無形無相,豎窮橫偏,無處不具足,所以法身是周偏法界,以法界為身。既然以法界為身,就無形無相,只是光明而已,藉光明偏照來顯示佛的法身。佛的光明照耀在十方世界,無處不到,沒有一個地方照不到,因此叫做光明偏照佛。約法身,藉光明來顯示法身理體。

  如果翻作「盧舍那」或「淨滿」,一切煩惱污穢斷盡,斷盡了,謂之淨,一切功德究竟圓滿,就是滿。約「淨滿」的意義,顯示報身的功德。因為佛的正報身一定是一切的煩惱斷盡,連習氣也完全斷盡,四十二品無明完全斷盡,謂之「淨」。一切的功德圓滿具足,福慧二嚴,萬德具足,謂之「滿」。約淨滿的意義是報身的功德,所以後人就認為盧舍那為報身。實際上,盧舍那有些地方也翻成光明偏照,昆盧遮那也可以翻作淨滿,意思是相通的。

  現在尊重《華嚴經》是經王,第一尊佛就列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來先禮拜,所以毘盧遮那佛列在第一尊。也表示拜懺的人,希望能夠消除一切的業障,把罪相消除,證一乘實相,修證將來跟佛一樣的清淨法身。懺悔的目的就是求罪業消除,完全清淨。要清淨,法身最徹底,最清淨,因此先拜毘盧遮那佛,就是希望能懺悔,使他的罪業完全消除清淨,由此證到清淨的法身,所以先拜昆盧遮那佛,把昆盧遮那佛列在第一尊。

馬來西亞三寶萬佛寺毗盧遮那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