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

莊嚴道場


  常聽到「莊嚴道場」,很多人以為是要殿堂參與者眾。其實「道場」包括外境與內心,於修持前的準備,使之莊嚴清淨,以能作為修持用功之處。

   《法華三昧行法》有云,「莊嚴道場、洗滌形穢以表恭敬」,除了將修持處所如法莊嚴與供養外,也必須如法淨身與更換清淨衣服,以表恭敬之意。此是為使行者在種種的敬重事行當中,起至誠的敬重心,達到修敬淨心、招賢感聖的效果。

   此也為「藉事顯理」,如《摩訶止觀》之解說:「道場即清淨境界也……香塗者,即無上尸羅也……香燈即戒慧也,高座者諸法空也,一切佛皆栖此空。」不只是相上的恭敬虔誠,也有表法之意,表緣一實境而修空、無相、無願三昧,遣蕩無明、塵沙、見思等三惑,有甚深法與修觀的用意在。

   而從一般的事相來看,第一不應該在佛前穿袍搭衣,要在外面穿好,時間到了,排班進大殿。以前在常住時,我們是在大殿側邊的空間,穿袍搭衣好才進去;或是如在佛光山、法鼓山時,都以穿好才排班進入大殿。

   第二是不可以在大殿裡講話。修行的道場要清淨莊嚴,如果在大殿仍散心雜話,那如何生起恭敬肅穆心?而現代行動電話普及,更應該注意上殿時不要聽電話,要事先將電話關機,不帶則更好,不擾亂自己與他人。一天二十四小時,課誦只有幾十分鐘而已,若連那幾十分鐘都無法靜心,那還能怎麼修行?

   第三不要隨意出出入入。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佛殿內是修行用功之處,不是修行用功,就沒必要到大殿來;來到大殿,就是要修行,必定要檢點身心,不可以在大殿隨隨便便。

   若進來殿堂,沒有特別事情不可隨便出去。一旦開始修持,不論是誦經或拜懺,一定要進行一個段落,回向以後才可以再去做其他事情。如果真有急事、或者真需要解決內急,這時可以先簡單回向,再拜三拜之後停下來,趕緊出去處理。

   真正用功的時候的用心不可混雜,要專致一心,精神完全貫注的把這一段修好,不可以中間混雜,有雜心就會受影響。若不認真,隨隨便便、馬馬虎虎,那樣的功課只是種種善根,沒辦法得大利益。

   要斷煩惱了生死,不是那麼簡單隨便的事情。誦經拜佛是斷煩惱了生死的功課,不可以馬虎,必定要恭敬。假定沒有時間,就不要做那麼多;寧可少做,不可以混雜。佛殿裡是修行的道場,要保持清淨莊嚴,要保持對佛菩薩的莊嚴恭敬。

  以下,敬錄 會性長老於《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上,p. 92-94的開示:

  還有一個習慣,大家喜歡在大殿前面著大袍、浴衣,這都不可以,應當大袍都要在外面穿好。照規矩,另外有法堂,要在法堂裡穿好,坐好,時間到了,排班進大殿,應當是這樣。現在我們沒有那麼完備設備,但是你在課誦以前,要穿大袍、襟衣,不應該在大殿前面。縱然大袍放在大殿裡面,也要拿到外面來穿,不可在佛前穿袍、褡衣。

  你想想,你敢在你的父母面前穿衣服嗎?你的父母在那裡坐著,你在他們的面前穿衣、脱衣,你覺得可以嗎?對自己的父母尚且不可以這樣表現,何況對佛菩薩。對佛菩薩更要恭敬,所以凡是著大袍、披衣,都要在外面穿好再進去,不可在大殿裡穿。我有時會看到,但不方便講,今天講到這裡順便講。不單我這裡這樣,其他的地方,也有這樣的情形。應當都要改正,不好的地方要修改。

  不可以在大殿裡講話,不可以在大殿裡穿袍、披衣,應當在外面穿,穿好才進去。修行的道場,清淨莊嚴,肅穆恭敬的心才能生得起來。如果在大殿裡嘻嘻哈哈,那你一點恭敬心都生不起來。你一邊課誦,一邊講話,更不應該。

  正式做功課的時候,只有糾察師可以看大家的情況來講話,其他任何人只有眼觀鼻,鼻觀心,沒看別處的機會。我們這裡雖然沒有糾察師,但個人得要檢點身心。縱然有電話,上殿時不必聽電話。最好是上殿時,把電話拿起來,不必讓他去鈴鈴叫,管得了那麼多閒事,用功來修行。如果電話響了,又出去聽電話,那還能用功修行?那不必理他,一天二十四小時,課誦只有幾十分鐘而已,連那幾十分鐘,心都靜不下來,那你修什麼目的呢?一年到晚,就是這樣忙忙碌碌,糊裡糊塗過日子,行屍走肉!毫無意義,假定講這樣是修行,社會上的人全部都是修行人。

佛殿裡是莊嚴清淨的,一旦進來,沒事情,不可隨便出去。實在不得已,或者身體有障礙,有毛病,或者有急事,比方說大小便,不方便非出去不可,不得已要出去。佛殿裡要保持清淨莊嚴,一堂課誦辛辛苦苦幾十分鐘做下來,才有功德。

大家都馬馬虎虎,應付心理,大殿有磐響就好,那放錄音帶最好,錄音帶就很響了,那何必人去呢?人在佛殿內,就要修行,要用功,不是修行用功,就沒必要到大殿來。來到大殿,就是要修行。必定要檢點身心,不可以在大殿隨隨便便。希望大家要保持對佛菩薩的莊嚴恭敬,大殿是修行的道場,不是講話的場所,不是閒聊的所在,那是道場,修行的所在。大家要知道這個道理,修行才有目的。

 

  以下,敬錄 會性長老於《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下,p. 54-57的開示:

或者在讀經、誦經的時候,又來高聲語笑,邊讀邊講話,這樣失去恭敬心。就是平常在佛前讀經、誦經也不能有雜心,有雜心就會受影響。

《金剛經靈驗記》裡有一個記載,有一個人每天在佛前誦一部《金剛經》,因為他是家庭環境很好的人,所以每天都誦一部《金剛經》。有一天他誦經誦到一半的時候,他的佣人剛好把茶泡好,就捧到佛堂裡想要捧到他的面前給他喝。當時誦經的人看到侍者送茶來,就搖手叫侍者不可以送茶過來;接著繼續誦經,侍者就把茶端走。他當天誦的經是他的親族有人往生以後,要求他為往生者誦一部經;因為他很有修持,《金剛經》誦得很好,所以請他誦一部經。正在誦的時候向侍者搖手並沒有講話,而繼續把經誦完。那個晚上他的親戚就作夢,說請某人誦經是很好,不過中間一半的地方有『不要』兩個字,那就是搖手搖出來的字;好是很好,但是有『不要』兩個字混雜在裡面。根據這個故事,一旦要誦經必定要誦完經,回向以後算一個段落;中間不可以隨便停,也不可以停下來講話。如果講話,所說的話就灌入經文裡。本來誦出來就無形無相,怎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呢?不可思議的感應,會有這樣的事情出現。所以要專心用功,發心要誦經從頭到尾,誦完再去做事情,假定要停下來,也要到一品、一分,或到一個段落。

比方拜水懺也是一樣,到『今日至誠皆悉懺悔』,這樣一個段落,到這裡有急事或者大小便沒出去不行,這時可以先簡單回向,再拜三拜之後停下來,趕緊出去,必定要到一個段落。不可以精神連買的時候中間有混雜,如果混雜,問題就來了。

我想大家念的佛,誦的經,中間不可、不必兩個字很多,甚至有時候會有話講出來。有時候有電話,正在大殿裡念佛繞佛,一聽到電話就叫『電話來了』,阿彌陀佛不念,念電話,這是非常不好的情形。一般人都沒注意到,真正用功的時候的用心不可混雜,要專一,要一心,一心就是精神完全貫注在那裡,天塌下來都不去管他。別說平常的事,就是好好的把這一段修好,有什麼事要做都要把功課做好再去做,不可以中間混雜,這非常要緊。

因為小寺廟沒去管理,馬馬虎虎完全靠自己,所以平常沒去用心;大叢林有糾察師去管,就沒那麼隨便了。小地方大家馬馬虎虎變成習慣了,修持只是修到一半或者三分之一,要不就有缺點,非常可惜。所以平常大家在大殿用功的時候,看到有些人聽到外面有聲音,就轉頭去看,或者有人找,趕緊跑出去,非常不好。必定要注意到一旦登入大殿用功,就要有頭有尾,別說讀經拜懺,就是平常的時候也不要去理那些事情。

世俗有一句話:吃飯皇帝大。正在吃飯的時候不讓人打岔,就是官員來,也都不理睬他。所以另外有飯廳,吃飯時就不用理他,大官來都不用理他,這就表示吃飯就是吃飯的時候,不可以混雜。古人吃飯就是吃飯,都不會去混雜別的事情,何況誦經呢?誦經拜佛是求斷煩惱了生死的功課,更不可以馬虎,必定要恭敬。假定沒有時間,就不要做那麼多;少做一點,寧可少做,不可以混雜。

因為平時大家都沒注意,所以我對這一點特別小心,特別注意,一再說明,希望大家對這方面要很認真。假定你不認真隨隨便便馬馬虎虎,那樣的功課做起來得不到利益,只是種種善根,沒辦法得大利益。要斷煩惱了生死,不是那麼簡單那麼隨便的事情,如果那麼簡單那麼隨便,世間就沒有眾生了,大家早就成佛了。所以誦經就是誦經,不可以高聲語笑,講閒話講笑話都不應該。或者別人在聽經,你在旁邊大聲講話,或者講笑話嘻嘻哈哈笑,這就是『亂他聽法』,擾亂別人聽法的心情,就會有過失。如果講經的人沒有用擴音器,只是靠人的力量,聲音不是很大,很容易被打岔,一被別的音聲打岔,聽不清楚心就散亂了,得不到法益。聽經的時候也是修行,就要認真聽經,不可以混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