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再論圓意



  之前曾有提到,在97年時,有次在研究所的課程中,英善老師帶領我們討論天台與華嚴的判教,有一位同學提出:天台的圓教與華嚴的圓教,哪一個比較「圓」?印隆後來在這一篇純圓獨妙」文章中,說明若回到當時同學之提問,印隆會與他分享:
        天台之圓──純圓獨妙,不可思議!
        華嚴之圓──重重無礙,無窮無盡!

  中國佛教的門戶之見很深(其實小乘佛教、藏傳佛教乃至西方其他宗教都是,應是人的問題),彼此往往爲教義發生爭執。例如天台(法華)與賢首(華嚴),常因教義上的不同看法而辯論。天台宗判《華嚴經》為「圓兼別」,賢首宗就覺得被貶低,因此將圓教分「同圓」與「別圓」,列《法華經》等其他教是同圓,相同的圓;華嚴屬別圓,特別的圓,提高華嚴。

  其實,天台判《華嚴經》為「圓兼別」,只是教理上的應機說法,因有別教根機,當然就兼有別教之理,以此表彰應機,判定佛是應機說法而已,不會因此貶低華嚴。若以此爭論誰比較圓,如同研究所同學提出的問題,不小心就會成為無謂之爭,沒有意義。《金剛經》早已清楚說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應以客觀態度研究教理,了解佛陀接是慈悲平等說法,教理無有高低,只是為了應機,利益各種根機的眾生,皆能悟入佛之知見!

會性法師《天台四教儀》
若約機約教,未免兼權。
若約當時華嚴會上聽眾根機,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並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龍八部。又約華嚴教典分辨,「未免兼權」,雖是頓教,但也兼有權巧方便之理。何以知其「兼權」呢?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文,爲圓機說圓教。
「若約機約教,未免兼權」是總說。此是別釋。「謂」指下文解釋總說之理,爲何說「約機約教,未免兼權」呢?「機」,所被根機,有圓教,也有別教。「教」,教法,指《華嚴經》。既然應機說法,那麼,對圓、別兩種根機之教,應該有實、有權。實是圓教。權,兼有別教。

先說圓實的道理:「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文」,是《華嚴經》裡的文字。晉譯《華嚴經》〈梵行品〉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眞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智者大師入滅於隋朝開皇十七年,沒看到唐朝實叉難陀法師譯的八十華嚴,因此,《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所引證的《華嚴經》文,都是晉譯六十華嚴。《梵行品》的「行」,正在用功讀ㄒㄧㄥˊ,修成讀ㄏㄥˋ。〈梵行品〉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這裡的「初發心」,非凡夫初發心,大家別空歡喜,以爲初發心就成佛了,我們是理即佛,「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此之「初發心」指「初住」,初住位名「發心住」。圓教初住分破無明,分證法身,分身百界,示現八相成道,轉法輪度眾生,謂之「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等文」,《華嚴經》這類文字很多,用「等」字概括,如晉譯如來林菩薩所說偈頌,有一首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我們平常說心、佛、眾生三種沒有差別,是圓教的實意。這類文字是「爲圓機說圓教」,爲圓教眾生,說究竟佛果的實教之法,應圓教根機而說,圓實之教。

處處說行布次第,則爲權機說別教。
「行布」:行,一行一行。布,像排隊一排一排,次序分明。
《華嚴經》也處處說行布道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階位,一一說得很清楚,初住不是二住,二住不是三住,乃至九地非十地,絲毫不馬虎,這類文字是「爲權」教根「機說別教」道理。
別教雖然講中道,是「但中」,中而已,不能雙照,不是圓中,所以,別教初發心學時,照規矩,按次第,屬漸教次第。
《華嚴經》雖是頓教,但華嚴會上也有別教根性,爲契合其根機,佛便說「行布次第」之理,此即「兼說別教」,故化法四教裡,華嚴是正說圓教,兼說別教,前面「五時八教權實總圖」的「華嚴兼」,就是這個道理。


   純圓獨妙201712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