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為找尋生命意義,而遇上了藏文



 佛門網這篇「為找尋生命意義,而遇上了藏文:廖本聖老師研讀藏文的心路歷程」,寫得很好,其中有幾段廖老師所分享的心得佳文:
1.  對於學習藏文的熱誠度亦可透過閱讀藏文原典來維持。廖老師表示:「藏文與佛法是一體的,假如藏文所保存的不是佛法,那麼要維持研習的動力則非易事,所以每當發覺自己對藏文的熱誠稍有退卻時,我便會閱讀藏文經典,以保持心中那股熱誠。」
2.  老師表示學習藏文有助於修行。他解釋道:「修行,必須先了解它的理論或教義,否則就會造成盲修瞎練。我們要了解修行的理論,就必須具備語言工具。假如我們不懂得藏文,只靠翻譯,很難以確認譯者是否如實地將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假如譯者未能把修行的教義完整地表達,那麼便會影響我們的理解乃至修行。
3.  老師再次強調:「加強理解經典的能力,只是為了增加信仰的力量。」


 另外還有這篇「西藏佛學組暨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是廖老師親自撰寫的。其中老師提到:
因為當我們面對死亡來臨,在電腦還來不及開機時,能幫得上自己的,只有內心熟記的這些佛法道理,這時候不要說財富、親友、電腦當中儲存的各種語文大藏經幫不了我們,連跟自己生活一輩子的身體也必須遺棄我們,套句Jeffrey Hopkins教授的話:「身體會把我們『踢』(kick)出去」。從中我也體會到一件事,佛學資料蒐集再多,搜尋再快,還不如在還活著的時候把這些佛法道理的來龍去脈確實弄懂,老老實實地存放在內心裡,進而讓自己的內心有所轉變,亦即行善斷惡、生起出離、對治煩惱,如此面臨死亡時才能毫無所懼,甚至將死亡、中陰與投生三者轉為佛的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這種道用。

 在剛進法鼓佛教學院碩士班時,印隆是佛學資訊組,當時規定要修二年的梵文;其他的組別,就依規定要修相應的文獻語言。法鼓研究所的梵、巴、藏語文基礎,是必須要在暑假就奠定,如此在學期開始時,才有能力閱讀文獻。因此我們都必須要選好後,以一個半月的密集時間,快速奠定文獻語文基礎。

 但印隆只短短修了一年梵文,就因病住院而中斷。也在碩一時,重新考入漢傳佛教組,此時就具備可以修藏文的資格。但一切都要重來,因此是在碩二的暑假才選修藏文文法,但上課到最後快要暑期期末考時,印隆又發病住院了。還好當時已能掌握基礎,所以在住院期間準備期末考內容,也順利通過,開學後方能選修藏文與選修部分藏傳組課程(20100829_住院第三日)。

 當年很幸運,同時選修了廖本聖老師及劉國威老師的課,他們都上的十分精彩,並且散發出堅定與如法的法味,每一堂課都非常法喜!劉國威老師據說有被認定為仁波切,但他認為自己已有家庭,就專心做一位研究者,也能自利利他。如同廖老師於「西藏佛學組暨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所說:
我也領悟到有沒有仁波切這個頭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利用這個猶如仁波切(即珍寶)、可以成辦來世得善趣、究竟解脫與成佛的暇滿人身,去利益他人,並且獲致解脫或成佛。

 廖本聖老師及劉國威老師,本身所散發的修行人氣質,常令印隆感動與敬佩!他們上課內容充滿法味,從不散心雜話。雖然碩三只有一年可以選修部分藏傳組課程,但廖老師帶領我們用藏文閱讀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次第、朗日塘巴《修心八偈》(Blo sbyong tshigs brgyad ma)、寶無畏自在《宗義寶鬘》(Grub pa’i mtha’i rnam par bzhag pa rin po che’i phreng ba),讓我們每堂課都法喜充滿!

 印隆是漢傳佛教的天台宗弟子,之所以會想要去修習藏文與藏傳佛教,我想除了是累劫的法緣所成就,也是受到廖本聖老師的感動。有云「道在人弘」,所言不虛廖本聖老師每次跟印隆mail時,他都會寫「阿彌德勒」,意思是「阿彌陀佛」與「扎西德勒」。老師說,佛弟子本一家,漢傳或藏傳佛教的傳佈因緣,與眾生的根性與法緣相關,只要是傳承正信佛法,我們都應不分彼此,都要護持與讚嘆

 老師說的真好!只要是能令正法永住,都將盡形壽的努力!因為唯有正信的佛教,才能幫助眾生解脫生死煩惱,真正離苦得樂!

-          西藏佛學組暨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廖本聖老師
-          為什麼要學藏文廖本聖老師

個人心得
-              20100804_學藏文......
-              20100810_學藏文~終於會念會寫了
-              20100829_住院第三日
-              20140323-阿彌德勒
-              20160124-修習藏傳佛教教義的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