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知「苦」方能離苦



 「苦」在中國文字的含義,是很負面的,所以造成了許多對於佛教思想的負面印象;而在西方的苦—‘pain’ or ‘suffering’,用意也是負面的。而佛教說「一切皆苦,不論是中國文字的「苦」或西方文字的‘pain’ or ‘suffering’,都無法真正詮釋「一切皆苦」所含有的意義。

 佛教的「苦」,巴利文是「dukkha」,梵文則是「duhkha」,它是包含許多意義的,如:imperfection, impermanence, emptiness, insubstantiality. 有三種層次:「苦苦、壞苦、行苦,前兩種都是我們可以自身經驗的到了,也比較偏向pain, suffering等較負面的想法。但是第三者「行苦」,是佛教「苦」的核心意義;「行苦」是因為因緣和合而產生的苦,若無法正觀緣起,就會產生無明,所以我們若能正見「苦」的真義,知道苦的生起,也必能見到苦的止息之道涅槃寂靜。

 所以佛教說「苦」,是一種聖諦,要我們正見成住壞滅的真正原因;絕對不是消極、棄世的想法。眾生因為不明緣起實相的真理,所以往往都被眼前的境相所迷,產生了貪執之心;一旦發現事情並非自己所想所願,無法掌控時,就會感到害怕,更緊緊地想抓住屬於「自己」的東西;可是,世間有那一個東西是能真正屬於自己的呢?

 《華嚴五教章》有云:「菩薩知苦而無苦,眾生不知苦而有苦。」因為菩薩知道「苦集滅道」之「苦」,是「Dukkha」、苦諦,所以見到一切境界,可以用諸法實相觀之,了知一切境界都是因緣何合,故不執著,因此不苦。而凡夫眾生 不明緣起之理,面對境界認假為真,因此心隨著境界沉浮,不安痛苦。

 如果能懂得「諸法緣起的道理,就不會被境界所迷,不會認假為真,就不會在六道生死中流轉了!眾生之所以痛苦,就是一直想追求不實的「快樂」,也就是來自於對五蘊和合假我的執著,因而隨習性造作惡業,痛苦不已。

 要真知苦,必須知道苦的原因、來源,方能面對與解決,願意離苦!但我們很容易被短暫的欲樂所迷惑、麻醉,而不停地去追求,卻是苦上加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因為欲樂之樂,是帶有苦在其中的,因為這種樂是無常、短暫而虛妄,或許能帶來短暫的感官之樂,但後續卻是有更多的痛苦。

 而若能真知道苦,必能發起出離心;而若發起空性見得出離心,必能進而發起菩提心與大悲心,誓願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正見的佛教徒,是寧靜安祥的,既不悲觀、也不是樂觀,是「實觀」。能自在的運用,滿足而慈悲。


    相關文章
- 20120610-悟世無常
- 20141220-知苦方能離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