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慈悲道場懺法》卷九 -- 為阿鼻地獄禮佛第二十七


為阿鼻地獄禮佛第二十七

本章有六小節:[1]
一、明闇相形,唯善與惡。[2]
二、三途劇苦[3]
三、為什麼會造惡業。[4]
四、捫心反省-眾皆有分,宜與時競。[5]
五、承佛加持力,代地獄的眾生懺悔。
六、為地獄眾生回向菩提。


一、明闇相形,唯善與惡[6]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從歸依以來,訖此章後,每言萬法雖差,功過不一,至於明闇相形,唯善與惡。[7]善者,則謂人天之勝途;惡者,則謂三途之異轍。[8]修仁義,則歸於勝;興殘害,則墜於劣。[9]其居勝者,良由業勝,非諍競之所要,受自然之妙樂,趣無上之逍遙;其墜劣者,良由業劣,處於火城鐵網之中,食則鐵丸熱鐵,飲則沸石烊銅。[10]壽算踰於造化,刦數等於無窮。[11] 

二、三途劇苦

又地獄之苦不可親嬰,[12]神離此軀,識投彼城,[13]報以刀輪加體,[14]償以火磨毀形,[15]命不肯促,抱苦長齡。[16]縱復獲免,又墮餓鬼,[17]口中火出,[18]命不全活。[19]從此死已,又墮畜生,[20]復受眾苦,[21]飢肉充饋,[22]命不盡於算數,[23]分布鼎鑊,[24]星羅機案,[25]或復負重致遠,驅役險難,[26]實三惡之重苦,[27]悲長夜之難旦,[28]而優劣皎然,無能信者。[29]

三、為什麼會造惡業
以吾我故好起疑惑[30]以疑惑故多不向善。[31]所以佛言:世有十事,死入惡道:意不專善,不修功德;貪著飲食,如彼餓虎;耽戀酒色,喜懷瞋毒;常習愚痴,不受人諫;自任其力,辦諸惡事;好殺眾生,陵易孤弱;恆黨惡人,侵暴他界;有所宣說,言不真實;不慈一切;起諸惡業。[32]若人如是,不久存世,[33]死入惡道。

四、捫心反省-眾皆有分,宜與時競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如佛所言,誰能免者?[34]既不能免,於地獄中,皆有罪分。[35]大眾各各覺悟此意,毋自放逸,宜與時競,[36]行菩薩道,勤求諸法,利益眾生。[37]一自滅罪,二生他福,此則自利利他,彼我無異。[38]相與今日,起勇猛心,起堅固心,起慈悲心,度一切心,救眾生心,至坐道場,勿忘此願!

五、承佛加持力,代地獄的眾生懺悔
仰承[39]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大神通力、大慈悲力、解脫地獄力、濟度餓鬼力、救拔畜生力、大神呪力、[40]大威猛力,令等所作利益,所願成就。[41]等一痛切,五體投地,為阿鼻大地獄受苦眾生,乃至黑闇地獄、十八寒地獄、十八熱地獄、十八刀輪地獄、劍林地獄、火車地獄、沸屎地獄、鑊湯地獄,如是地獄。復有八萬四千眷屬等獄,其中受苦一切眾生,我等以菩提心,以菩提行,以菩提願,[42]悉皆代為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音讚佛 
南無淨願佛 
南無日天佛 
南無樂慧佛 
南無攝身佛 
南無威德勢佛 
南無剎利佛 
南無德乘佛 
南無上金佛 
南無解脫髻佛 
南無樂法佛 
南無住行佛 
南無捨憍慢佛 
南無智藏佛 
南無梵行佛 
南無旃檀佛 
南無無憂名佛 
南無端嚴身佛 
南無相國佛 
南無蓮華佛 
南無無邊德佛 
南無天光佛 
南無慧華佛 
南無頻頭摩佛 
南無智富佛 
南無師子遊戲菩薩 
南無師子奮迅菩薩 
南無地藏菩薩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六、為地獄眾生回向菩提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以慈悲力,救拔拯接。願阿鼻地獄乃至黑闇地獄、刀輪地獄、火車、沸屎眷屬等獄受苦眾生,以佛力、法力、諸菩薩力、一切賢聖力,令今日受苦眾生即得解脫,畢竟不復墮於地獄,[43]一切罪障悉得銷滅,畢竟不復作地獄業。[44]捨地獄生,得淨土生;捨地獄命,得智慧命;捨地獄身,得金剛身;捨地獄苦,得涅槃樂。念地獄苦,發菩提心,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常得現前。四無礙智,六神通力,如意自在。具足智慧,行菩薩道,勇猛精進,不休不息。乃至進修,滿十地行,入金剛心,成等正覺。


[1] 第二十八章為灰河鐵丸等地獄禮佛第二十九章為飲銅炭坑等地獄禮佛第三十章為刀兵銅釜等地獄禮佛第三十一章為火城刀山等地獄禮佛第三十二章為餓鬼道禮佛〉、〈第三十三章為畜生道禮佛。從二十七到三十三章,除了二十七為阿鼻地獄禮佛有一段說明為什麼要禮佛的長行以外,其他幾章節就沒有特別的再說明理論理由為什麼禮佛,就禮佛完以後為他們回向菩提。所以整個說明這一段為三惡道有情禮佛的理由
[2] 我們作善作惡,所得的結果就是善報惡報。
[3] 如果作惡掉到三途裡面,就有很劇烈的痛苦。
[4] 為什麼眾生會造惡業呢?最根本的因素,是因為有我的妄執,執著於我的虛妄。任何一個宗教都能夠分別善惡的差異,都是止惡揚善,可是對於善惡的根源,佛法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就在於此,佛教就是因為眾生對於的執著,這是根本的關鍵。有就有這個色身,執著這個色身就變成身見,由我見轉成身見,有身見就有了種種的愛著,對於滿足六根欲望的就愛著,違背六根欲望的就瞋恨,心裡有了愛憎,身就有取捨造作,那麼善惡之行就開始分佈了。提醒我們善惡分野的根源,在於吾我的執著。
[5] 我們在場的大眾,自己捫心反省,想到應該都曾經作過這樣的惡業,也應該都有這樣的因緣會落入三途的果報,所以我們應該要努力的懺悔。三惡道的苦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不要認為那是別人的事,其實我們都有機會。要趕快跟時間來競賽,在有限的生命裡面修福修慧,能夠免離惡道。
 這一段有六小節,前面的四小節是特別為惡道眾生所說的,第五、第六小節是跟其他幾段所共有的。這一段的說明,是在提醒我們為什麼會造惡業,是因為有我執,所以起惑造業,只要一旦造了惡業,就一定有善惡果報的分野。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反省一下,人人有份落入地獄裡面,所以我們要警惕、要加緊的懺悔,不可以懈怠,看到地獄惡道眾生,就要想到自己。
[6] 我們眾生受業報、受果報身,如果從光明的立場來看,有黑暗、光明兩種形體,這兩種是從明暗的角度-在黑暗的環境或是在光明的環境裡面居處的這兩類眾生的根源,是從所謂的善惡而來的。
[7] 我們大眾從學習佛法以來,雖然每一件事情不一樣,可是所造成我們果報結果,是在黑闇處、還是在光明處?它的差別點在於善惡的不同。
[8] 都是道路的意思。異轍就是不同的路,是車的軌跡。行善的人就往人天殊勝的這條路上面前進,作惡的人則墜落三塗-地獄、餓鬼、畜牲的情境裡面去。
[9] 就是造作。是低下不好的情境。我們實踐了仁義道德,就走向殊勝的生命;我們造作種種傷害眾生的事情,就墜落於低下不好的情境。
[10]能夠生到人天善道享受安樂,或者是掉入三塗地獄的果報裡面,這個不是我們跟人家爭取奪來的,它是自然而有的。我們墮落地獄所受的果報就是烊銅火炭,這個也是自然而來的。
[11] 從這邊開始講到三塗的劇苦。
[12] 是去承受。地獄的苦是我們不可能、不可以親自去承受這樣的痛苦。
[13] 當死亡以後,我們的神識(世人講靈魂,佛法講神識)離開這個肉體,就投入、掉入了地獄之城。
[14] 所受的是刀把我們身體切割,輪子把我們的身體攪拌。
[15] 是把我們的身體壓榨一樣。毀形是把我們這個肉體摧殘。或是火來燒烤。
[16] 這樣刀輪火磨摧殘我們的肉體精神,不是短時間的,想要死又死不掉,懷抱著很大的痛苦,可是壽命卻非常的長遠。
[17] 過了很久很久,終於從地獄裡面死掉脫免了,縱使好不容易從地獄道出來,又墮入了餓鬼道。
[18] 口裡面常常出飢渴之火,沒有東西可以吃;內心裡面非常的飢渴,所以就出火。
[19] 這個命要死不活的。
[20] 受了餓鬼的苦以後,命終了又墮到畜生道。
[21] 又受到種種苦。
[22] 就是食物。我們的身體當作食物,來給種種的眾生吃,我們的身體做為其他眾生的食物。
[23] 就是很短命、被吃掉。
[24] 鼎鑊就是鍋子。雞鴨豬羊的肉把它一塊塊切了,就在鍋子裡面,煮啊、燒啊、滾啊!
[25] 機案就是案板。
[26] 除了被切割燒煮、被做為食物烹飪以外,或者就是被做為勞力來役使。
[27] 重苦就是非常難以承受的苦。三惡道真真實實是非常非常的痛苦。
[28] 難旦:難以,旦是天亮。掉在三惡道裡面,就好像是漫漫的長夜,看不到一點點的光明。我們悲傷處在三惡道裡面,是這麼樣的長遠而難以見到光明(天亮-入到善道裡面去)。
[29] 優劣就是好壞。皎然是分明,非常的明白。而事實上,三惡道跟人天善道好壞,可是卻沒有一個相信的人、大家不能夠相信它。這一句話就是感慨我們大家,對於因果報應的是非善惡,擺在眼前的卻不相信。
[30] 疑惑就是無明不曉、煩惱無知,不能夠分別。因為我執的關係,所以起了無明疑惑。
[31] 因為種種無明疑惑的關係,所以就蒙蔽了善念,就不向善行了,所以就種種的作惡。
[32] 不會去慈愍一切的眾生,所以造諸惡業。
[33] 就是活不久了。‘
[34] 我們今天這個道場裡面一起共修的各位大眾!如果按照佛所說的因果報應,我們誰能免除地獄的果報呢?
[35] 我們既然不能免除這些惡業,不能夠不造這些惡業就表示我們在地獄裡掛了名,將來到地獄裡面去-有這個罪分,就是有受地獄苦報的機會。
[36] 就是應該。我們大家要各各覺悟此意,每個人都要覺悟這個道理,不要再放逸,應該要和時間來賽跑競賽。
[37] 這個法就是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因為六波羅蜜包含了菩薩行的根本價值的核心,就是福慧二種資糧,勤求諸法就是勤求福慧,來利益眾生。
[38] 一方面行菩薩道六波羅蜜能夠利益眾生,這裡面我們得到兩種功能:一個是滅除自己的過失,第二生起他人的福報,這就是所謂自利利他,彼我無異、彼此平等的。
[39] 仰承是我們承著、仗著、依托憑藉著。
[40] 總持一切的法力。
[41] 令我們憑藉著佛菩薩的力量,讓我們所作的事情,能夠產生利益眾生的功能,我們所祈願的一切事情能夠成就。
[42] 菩提心、菩提行、菩提願,都是所謂的菩提心的概念。金剛經度一切眾生皆至無餘涅槃而沒有眾生相,因為菩薩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這幾段話裡面就包含了菩提心的全部特質,總括起來就是福慧這兩個內涵。度一切眾生到無餘涅槃是所謂的福,沒有眾生相、沒有眾生可度是慧,因為一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空,這就是智慧。這樣一個福慧的菩提心實踐成為菩提行,落實在生命中間的時候,就是所謂菩薩的六度,所以叫菩提行。
 整個梁皇寶懺就是以皈依三寶、然後發起菩提心,做為貫穿整個梁皇寶懺的核心理念;也可以說,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就是以菩提心的發起,做為教化眾生的核心價值。因為唯有發起菩提心,才能夠與佛道相應,才能夠與佛法的本質契應。
[43] 因為這是代阿鼻地獄眾生來懺悔的,所以它就講了一段說畢竟不復墮於地獄畢竟就是永遠的、不會再墮到地獄裡面去
[44] 墮地獄是有因,所以不要做地獄業,就不會墮地獄,因此也要他們不要做地獄的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